前陣子的媽媽餵事件讓大家看到一波社群操作失當所引發的炎上事件,雖然最後以廠商刪文作為結尾,但廠商的聲明中還是看的出來他們對母乳的支持。
支持母乳有沒有錯呢?老實說我覺得沒有錯,的確有研究指出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提供寶寶保護直到6個月,在這段期間小朋友的免疫功能會持續發展,一直到6個月時補位母乳的功能接續保護自己。但是不是要完全以母乳為最終解答呢?我覺得不需要。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不是每個產後媽媽都會有源源不斷的母乳,加上現在社會大多是雙薪家庭,女性生產完後如果要回歸職場,在沒辦法兼顧的情況下最後就會選擇喝配方奶。另外就是小朋友的問題,我們很難預期新生兒的睡眠跟進食狀態,有些小朋友可以一下子喝到足量的奶然後就回去睡,但更多的孩子是餓了起來喝個20 CC,喝到一半睡著,等下一次餓了才會哭著找奶喝。這種時候要剛生完的媽媽去配合這個狀況,說實在對雙方都不是最好的解。
其實,推薦大家餵母乳跟用不餵母乳等於失職、孩子會發育不良等等詛咒般的情勒去恐嚇女性是完全不同的二件事,更不用說是來自一個販賣產品的廠商,這種恐懼行銷很有用,但同時也會讓更多的女性不願意生育下一代。
我並不是刻意要把一個炎上事件和醫護人員離開職場這二件事拉在一起,是因為這間廠商推廣的「母乳哺餵」概念剛好觸發了我以前在婦產科工作時的記憶,所以就來分享一下所謂護理師的工作內容大概長什麼樣子,以及為什麼許多醫護人員最後會選擇從臨床工作離開。
菜鳥的現實打擊
我在考上護理師執照後曾經有過「哼哼!讓我用專業來改變這個已經爛掉的環境吧!」的不切實際幻想,抱著這個謎之自信,我的第一站來到了一間婦產科診所。我當時的想法是:只要好好工作、好好面對病人的需求,我們可以改善這個充滿敵意的環境的 (註:當時正是防衛性醫療抬頭的年代,醫療人員挨告不是新聞,也是從那時開啟五大皆空與護理人員荒的濫觴。)。
工作第一天,環境介紹完畢後學姊就開始跟我閒聊,聊到怎麼不去大一點的醫院這個話題時,我很誠實地跟他說因為我還不確定我要不要繼續走護理,但我不排斥婦產科,所以想先來熟悉一下環境。學姊聽我說完後臉色完全沒變,到了下午,他就開始教我一些在這個單位的常規事項,以及為了配合政策宣導我們需要執行的業務。
常規事項其實學校都教過,生命徵象的測量、依據自然產和剖腹產的不同需要觀察傷口、子宮收縮狀態、依需求執行換藥、母乳分泌狀態、泌尿系統狀態、上記錄 (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可以帶去病人單位,所以都是一次出去評估完全部的個案回到護理站再開始寫紀錄喔。),心理狀態也是一個評估重點,所以要走婦產科的話要能從聊天過程中評估產婦心理狀況。
婦產科診所的另一個業務重點是新生兒。嬰兒室會有人負責,但你還是要會這些技能,因為排班時會輪調。從洗澡、臍帶護理、沐浴指導、黃疸評估、打疫苗、執行檢查等等都需要執行。以6個產婦加8個單胞胎新生兒來說的話,白班8點交完班後會開始執行常規護理事項,8點40分出去巡房大約10點可以回到護理站,快的話大概可以在11點完成早班紀錄。不過這有個大前提,就是你的病人都很穩定,沒有需要導尿、會陰沖洗、傷口繃開、以及出現血塊等狀況。一旦病人有狀況,就算不是很大的問題,例如塞奶導致的疼痛與情緒低落,你就繼續留下來處理他的問題直到問題緩解為止。
以上這些在學校學過的護理技術跟身體評估方式,我把這些能力歸類在本職學能中。也就是說這是我們在這個科別需要學會的硬技巧,沒有這些能力無法工作的意思。那麼有本職學能也就會有非本職學能要做的事,這邊我簡單把這些工作分為政策推廣、行政事務與其他庶務。
離開了學校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國家機器的一顆小螺絲
政策推廣為什麼可以獨立出來做為一個項目呢?因為每年推行的政策其實很多,不只是婦產科而已,例如無菸友善環境、肺結核防治這類的計畫都和醫療單位有關,所以只要有相關的衛生政策一推出,醫療單位就會收到公文,要求我們配合。那跟婦產科有關的政策有哪些呢?婦產科目前最大的政策目標就是推廣母乳哺育,因此只要跟這個政策有關的,從改善環境 (提供哺乳室)到改善觀念 (人員教育與訓練)都算在內。項目有很多,每一項都寫可能會寫不完,這邊我就用一個當時差點搞死我的政策來當範例,讓大家體會一下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明明是穩定的飯碗卻不捧,大票專業人員要紛紛離開這個傷心地。
那是剛開始推行母嬰同室的年代,由於我們的主管機關認為:產後應該盡速讓母親和新生兒接觸,除了盡早熟悉新生兒作息外,也讓母親可以依照新生兒需求餵食母乳。推出這個政策的同時長官們還提出了許多文獻作為政策施行依據,因此,這個政策應該很合理吧。
於是在層層指示下,衛生局建置了系統方便醫護人員填寫每日母嬰同室人數,並將這個優秀政策的達成率訂為90%。而你以為只需要在生產前問一下產婦意願就好了嗎?不不不,記得我一開始就說了“這個政策剛推行不久”嗎?所以加上衛教與推廣的時間,整體執行的流程就會變成:產婦開始產檢就會提供相關資訊,一直到孕期約8個月時會開始告知更細節的優點、對寶寶的好處等。等到了生產前,產婦來準備生產了,就會正式確認意願。
以經驗上來說,願意在生產完馬上執行母嬰同室的都是初產婦,而且許多產婦在執行完一天後就會選擇改成不同室。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太累了。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傷口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復原期,而且因為懷孕所撐大的子宮也需要時間復位。要一個身體上有傷的人去和一個需要完全依賴他人才能存活的新生命磨合雙方的生理時鐘其實是很折磨人的,如果還要產婦積極餵哺母乳,在睡眠不充足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我認為產婦剛生產完不願意執行母嬰同室也情有可原,但這就讓主管機關覺得不合理啦。哈囉,我這個政策是參考了XXXOOO等權威機構的建議,對媽媽和寶寶都是很好的措施,為什麼大家要拒絕呢?一定是你們醫療機構沒有努力推廣吧?你要去衛教病人阿,要跟他們說有什麼優點阿,不能就這樣讓他們過啊,不然家長回去沒有辦法照顧小孩怎麼辦?
首先,我還是要強調,這篇文章描述的是母嬰同室政策剛開始沒多久的年代的事。再來,我並沒有覺得母嬰同室是很不好的政策,相反的,我覺得透過母嬰同室階段性的建立父母和新生兒的關係是很好的措施。只是主管機關的要求常常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當他要求達成率要到90%卻沒有任何支援的時候。
母嬰同室達成率90%是什麼概念呢?這邊我們先簡單定義一下,當時的母嬰同室分為第一天 (產後24小時內)和第三天 (產後72小時內),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第一指標是產後24小時內執行母嬰同室,第二指標是產後72小時內執行母嬰同室滿___小時 (數字我忘記了)。開始談母嬰同室達成率前我們先簡單算一下一間婦產科診所一個月的生產數目是多少,大概是這樣:假設一間婦產科診所有6間單人病房,所以最高可以一天接生6個病人。而健保給付自然產可以住院三天,剖腹產可以住院5天,所以大部分的人會住滿確認沒問題後再出院,所以我們就簡單抓一個有6間單人病房的婦產科診所一個月會有30個產婦生產 (大小月不同所以取平均數),而多出來的床位就會給婦科或是其他疾病的病人使用。
一個月只有30個產婦生產但母嬰同室達成率要90%,聰明的人一看就知道,一個月只能有3個產婦拒絕執行母嬰同室。不過我前面也說了吧?我在工作的那時,主管機關是要求各醫療機構每“週”都要上系統去填母嬰同室達成率的。不太清楚主管機關是多久統計一次這個數字,但只要達成率太低就會接到主管機關的關切電話:是不是沒有好好衛教病人?為什麼沒有再多鼓勵產婦執行這個措施?如果達成率一直都這麼低,負責的醫師就會被檢討,甚至可能被開罰。
但老實說我真的覺得母嬰同室不是很關鍵的細節,相較之下產婦願不願意嘗試哺餵母乳更重要吧,因為整個政策的大方向最終是要推行母乳哺餵不是嗎?
心中碎念歸碎念,但既然命令下來了我們還是會照做。只是說,你要一個需要休息的人自己不休息去跟一個新生兒磨合作息…這也真的是滿刁難的。我當然知道產婦很累,但我只是這間診所的其中一個護理師,如果我不去積極的推薦這個方案,下一個被檢討的人就是我。我遇過產婦受不了新生兒一直哭,於是他只好哭著跟我們說她好累他不要母嬰同室了。也遇過產婦的父母、先生、公婆不高興我們一直提這件事,對我們破口大罵甚至要打人的。這些問題在主管機關打來關心執行率的時候我們都跟負責人反映過,但是,這些第一線人員的困擾在主管機關的眼中都不是很重要,他們要的只有達成率,而且要90%的達成率,其他的問題他們一律認為是醫療單位需要自行解決的事情。在回覆過幾次主管機關的電話,從他們的語氣中感受到他們的要求只有完成任務但沒有打算給我們任何支援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要配合這些政策,以及這些政策真的合理嗎?
到了這個時候,我可以承認的是,我對這份工作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期待。我工作很混嗎?沒有。我對產婦很親切,就算產婦臨時想要改住月子中心我也會盡量幫他問床位。我對產婦的身體狀況都有掌握,需要通報的狀況我從來沒有漏報過。我也很注意新生兒狀況,不管是餵奶時間、洗澡時間、黃疸狀況等,我都會確認再確認。當然你可以說我還年輕,經驗不夠。但當時我的狀況就是剛畢業的菜鳥,我沒辦法一彈指就改變這件事。可是以努力適應環境,努力做好工作這件事來說,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就連那些沒有禮貌的家屬再怎麼大小聲,我也忍耐了。這些努力換來的是什麼?無限制的被檢討:「A政策為什麼沒有達成?B宣導為什麼宣傳率這麼低?XX單張發完了沒?OO疾病後續有沒有人回來追蹤?」
配合不完的政策,達成不了的執行率
身為菜鳥,你說我幫寶寶洗澡洗的太慢、打疫苗打的慢、傷口評估描述不夠精確、會陰沖洗衛教講的不夠清楚,這些我都會檢討,我也會回去找資料來看,這是我應該自我精進的部分。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到底為什麼我每天打完下班卡以後還要留下來填厚厚一本「衛教紀錄」,然後裡面滿滿的都是要和主管機關回報的各種統計跟數字?新生兒沐浴教過幾次?母嬰同室教過幾次?母乳衛教講過幾次?疫苗衛教講過幾次?傷口照護講過幾次?……各式各樣的政策,化為衛教單張,要我們去推銷。
當產婦跟你說他真的很累,希望好好休息時,我不能退縮,隔天還是要再推薦看看,即使我心裡深處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休息。就算好不容易達到目標將數字上傳到主管機關的系統上,承辦人永遠沒有一句感謝,反而是「XX醫院達成率是XX%,你們還要再加油喔」。最後最無力的是,這些協助中央做的事情,不知道主管機關有沒有每一個項目都給我們相關的補助,但這些細節完全沒有在薪資條上呈現,也沒有列入考評項目內。
請問,各位主管們透過我們為你們執行這些工作所得到的結果有沒有成為你們的考績,作為你們升職加薪的墊腳石?你們努力要求的達成率有沒有讓你們面對民意代表監督時有底氣可以爭取更多的經費和預算,並用這些漂亮的數字去換得你們想要的結果?但這些美好卻是建立在對第一線人員的壓榨上,然後這些一線人員沒有得到任何的獎勵,只有持續累積著心理上的累與生理上的傷,還有對現實的失望。請問,當這些人最後選擇從戰場上離開,我們要說他是逃兵?是被戰場征服?還是聰明的選擇了其他戰場呢?
做不完的工作,燃燒殆盡的熱情
我曾經做過一個很無聊的統計,我統計了我上一天 (8小時)的班中間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在做本職學能的事情,也就是說,我有多少時間可以真正花在病人或新生兒上。很有趣的是,如果我當天排班排到新生兒室的話,8小時內我大概有5小時在做跟寶寶有關的事情,另外加上1小時回復家長問題、技能示範以及衛教等等,剩下的2小時是寫紀錄、聯絡醫生、補耗材、清潔環境等等這類的雜事。通常,在新生兒室有可能準時下班,但回到家也是整個虛脫,覺得腦子快燒起來。那如果排到產後病房呢?大概有3小時會出現在產婦面前,進行基本評估,確認產婦狀態,另外要花3小時解決當天產婦出現的問題,從基本的會陰沖洗到換藥、乳房護理等等,剩下的2小時,我要寫紀錄、衛教、宣傳各種衛生政策,還要確認每個病房耗材使用數量、環境是否安全、設備報修、確認病人外出情形、有沒有會診…等等。大部分的衛教需要1對1進行,如果碰到不同家屬還要重講一遍 (例如:今天是老公來明天是公婆來這種)。所以根本不可能準時下班,大部分會在交完班後留下來把工作補完 (白班出現的事情理論上就是白班解決,除非這個issue需要的時間大於8小時)。
其實單以需要的時間來看,每個工作單項的內容都不算難,可以學得會也一定可以做得好。但問題並不只是在時間,問題在於該專心做A工作的時候我沒辦法一次做完。例如當某一位產婦有訪客,或是他請假外出,你今天預計要為他做的所有措施就要等他有空,這時就會卡住你。我明明可以一次把手上所有病人的身體評估做完,一次做好紀錄和後續的照護計畫,但如果有一個人沒有完成,我就必須在他回來以後把本來的措施重新補上。但等他回來時我本身的工作進程可能已經走到要幫病人執行換藥、肌力訓練、使用束腹帶的評估等等,這時如果又要回去做之前的身體評估等等的事情,會把我的精神從本來的進度中強制抽離,要重新進入前一個措施的精神狀態,然後要回過頭接上本來的工作時又要重新來一次。這種精神上的不斷抽離與進入就是一種無止盡的內耗,同時也會讓我的注意力沒辦法集中。
簡單來說,你在書桌前面專心想一道數學題目,已經想到有些線索可以試著解看看了,但這時你媽叫你去吃飯,等你吃完飯以後再回來想要進入解題的情境,是不是要花更多的時間?有時甚至就進不去了。臨床工作也是,我常常有自己是籠中小倉鼠的感覺,每天踩著輪子不知道在忙什麼。但仔細拆解,發現問題並不在於我的能力不足,而是護理師本身的工作型態會不自覺地耗費掉我太多精神,而這份工作本身需要高度集中力。
有些前輩和老師會鼓勵我們,你要愛你的工作,你的病人因為你的關係恢復健康,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但是老師和前輩沒有教過我,當我的病人需要休息但我們因為政策的關係必須努力推薦母嬰同室時要怎麼辦?我該冒著被檢討的風險讓病人好好休息,還是順應長官的要求再去積極push產婦?我的工作排程每天已經是一團亂了,還要兼顧不要留工作給下一班,請問為什麼我還要動不動就被檢討政策推廣不夠努力?如果這些宣傳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我們親愛的衛生局同仁不親自自己來宣導呢?
投入另一個戰場
一切的問題我都沒有答案,但我知道我對這份工作已經沒有熱情。我找了比較熟的學姊談了一下,覺得自己很草莓。但很意外的是,學姊非常直接的告訴我我應該離職。
「你還年輕,不應該被困在這份沒有未來的工作裡。」
這是學姊給我的直接回饋。
等等,學姊你不是應該勸我不要放棄,繼續努力看看嗎?
學姊很好心的跟我分享他在這行的心得,簡單來說,他在長庚做了12年多,因為父母面臨長照問題加上小孩正處於升學期,她和先生一定要有一個人轉換到方便請假的工作才能同時處理這二種狀況,於是她來到診所工作。
其實臨床工作讓學姊很有成就感,同事和主管也對他很肯定。但同樣差不多的年資,她先生在企業已經升上了主管,而學姊卻遲遲沒有升遷的機會。如果要往上的話,單位護理長會是最直接的職位。但當時還有2位同事年資比他高,而且醫院的升遷除了年資外還會參考學歷,學姊只有五專畢業,就算在職進修好了,其他同事有名校學歷,相較之下她的優勢並不多。
但同時,學姊的婆婆因為癌症需要開刀,娘家的爸爸又因為跌倒需要大家輪班帶他做復健。加上小孩準備考大學,私立高中的課程進度和公立高中不一樣,除了學校的進度外還需要額外補習,這些都需要家長付出額外的精神去協助。學姊曾經試著找尋同時兼顧的方法,但因為先生的薪水比較高,就算先生願意請假協助這些事情,但請完假後需要額外花時間將不在時的進度補上,不然可能會影響工作。權衡利弊後,學姊還是遞了辭呈,從讓他很有成就感的臨床工作中離開。
「如果全心投入一件事但最後沒辦法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那會是很可惜的事情。」
學姊問我,有沒有想過自己想在職場上得到什麼樣的成果。
但老實說,當時我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我只是因為學了這個專業所以想要試試看自己行不行。於是,學姊很誠實地跟我說,臨床工作對我而言應該不難,但我應該沒辦法在這份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他看我每天來診所,正常的交班、正常的跟病人交流、正常的做自己的工作,一切都很正常,但也沒有靈魂。臨床工作除了理性外,要從中獲得成就感需要一些感性。我還年輕還感受不到成就感的重要,但那是支撐一個人能不能在面對困難時撐過去的重要元素。另外,學姊也很直接地跟我說,他自己因為學歷的關係在職場上沒有太多發展的可能性,這是他覺得很可惜的地方。這個社會,雖然嘴吧上說尊重多元發展,但在關鍵時刻,學歷還是可以發揮一些功能。所以,他覺得我應該要趁還沒有太多責任要扛的時候把該念的書唸完,在這段時間內思考自己的熱情在哪,在那裏好好發揮。
我回家後思考了很久,學姊的經驗告訴我,如果要在臨床工作上做到升職或是某個職位,似乎是家人都不會生病、小孩都可以自理、另一半會願意分擔的人比較有機會。簡單來說,單身、上無父母下無子女的人最適合。但我的人生軌跡會一直停留在現在這個狀態嗎?看來不會,因為至少父母這部分我很確定我一定會需要面對長照問題,而且是很辛苦的長照問題,因為我爸媽似乎沒有為自己規劃太多保險,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不能說是健康。
我後來還是決定照學姐說的先把學歷搞定,所以我結束了這段很有價值的旅程,進入補習班準備考試。過沒多久,我看到了一則新聞,內容是一起醫糾事件,病人家屬將所有照顧過病人的醫療人員全部告上法庭,包括護理師。而最洩氣的,是該案的護理人員真的被判刑,因為「應注意而未注意」導致病人受到傷害。我不禁在心裡想,這位護理師是真的沒有盡到責任嗎?他們醫院的護病比對嗎?事件發生當時會不會剛好有別床在急救或是有其他事情絆住她呢?很多很多的問題,但也很沮喪,因為這個新聞很直接地告訴我們這份工作的風險很高,責任很多,但高風險並沒有為我們帶來高報酬,反而還要承擔很多不屬於我們的責任。
找到那份使熱情燃燒的成就感
回到學校以後我開始用比較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我的未來,幸運的是,學校的課業算是可以應付,我也把握機會和其他同學聊聊他們的人生規劃。其實大部分的同學還是以畢業後先去醫院工作做為目標,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因為已經在醫院待一陣子了,打算畢業後繼續進修或是準備出國工作。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遇到不以臨床工作為終極依歸的同學,所以我很好奇的探尋他們的計畫。
很有趣的是,每個人給我的答案都不太一樣。有人是想在畢業後出國打工度假,有人想念語言學校,也有人是以未來另一半的發展為主,各種計劃和目標,讓我發現人生不是只能像以前老師說的:「畢業就去臨床工作」而已。
我後來也選擇了繼續進修,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領域。
當然,念研究所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因為那跟以前念護理時單純的接收知識的形式不同。中間也跌倒過、撞牆過,但走過整個過程後我很感謝自己有撐過這段旅程。
我想,如果是現在有人問我願不願意回去做臨床工作,我的答案可能會很有趣。直接的答案是:我可以去做。但我同時也會問清楚一些問題,例如:是什麼單位?這個單位的護理本職學能大約會佔據一個班的多少時間?醫生何時來巡房?醫生會親自和家屬解釋病情嗎?病人大多由門診來還是急診?病情單一或有多重合併症?醫院是否有規定取得能力進階的時間?由誰指導能力進階的報告?這位指導人員本身輔導過多少人?是否有專一領域或習慣的寫作方式?醫院是否提供護理人員進修機會?是否有機會出國進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得到薪資結構細項作為參考。
如果一份高風險的工作帶給我的只有風險而沒有個人能力的進步,薪資報酬也沒有如風險一樣高,那我不會考慮。
我不是逃避責任的人,但當我面對現實,面對上有老下可能有小,要養家餬口的責任時,一份低薪高風險的工作就可能不是正解。
寫到這裡,我想聊一下,為什麼這次的媽媽餵事件會讓我聯想到醫護人員荒這件事。因為媽媽餵這個品牌引起爭議的影片給我一種「只有我說的才是對的」的即視感,和當初我在和主管機關溝通我們單位在配合執行母嬰同室這些政策上付出了多少努力,而病人反應的問題有那些,以及我們遇到什麼困難時的狀況很像。
主管要的永遠是漂亮的數字,但卻忽略第一線人員的困境。
如果現實就是如此,我能不能用「被壓榨」來形容這些在第一線的人?
媽媽餵的事件還能解釋成因為他們是廠商,行銷手法必須激進一點不然搏不到眼球,但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呢?
身為國民,當我看到我國的醫療評比又拿到了前三名時,我當然也會很驕傲。但當我知道這些結果是建立在不斷壓榨醫護人員之上時,我真的笑不出來。
作為一個臨床逃兵,我可以說說我的感受。我認為我們的醫療機構就是一間間用來賺錢的公司,以營利為導向。這沒有什麼錯,不產業化的領域會失去進步的動力,久了就會被淘汰。所以在這個領域的每個人都很努力,為的是求生存。
問題在於我們畸形的全民健保,當初設計時連自己是保險還是福利都說不清楚,就這麼稀哩呼嚕的實施下去。
如果全民健保是「福利」,那財源就該來自「稅收」,如果這個制度是「保險」,那財源就該來自「保費」。如果你二個都是,那很簡單,收來的保費用完了,主管機關就請補錢,並且補到夠。偏偏我們的政府有補,但不多。一方面以財政紀律為名限制補助,另一方面以撙節為由大砍核銷項目,為的是讓這個畸形的制度可以持續存活下去。
這撐不久的。
就像許多在臨床上戰到最後一刻的人,他們以為他們可以撐,但最後發現撐越久的傷越重。
請問,犧牲了年少時光,在書堆裡埋首,在第一線學習,乖乖守規矩參加考試請國家認證我作為醫療專業能力的這些人,為什麼應該要拿著換算後比其他行業還低的時薪,扛著比其他行業還要重的責任,承受每一個病人和家屬的威逼恐嚇與壞脾氣,最後幻化成報表上的數字,滿身傷的從第一線離開?
我不懂我們位居衛生單位要職的人有什麼臉用最高標準對這些人提出要求。
我真的覺得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