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氣是最常見的消化道不適之一,吃太快、飲食不當、腸胃功能失調,甚至疾病都可能引發。雖然大部分脹氣屬於短暫不適,但若長期反覆,可能是身體的警訊。本篇將帶你了解 脹氣的常見原因、症狀、飲食禁忌與消脹氣方法,幫助你找出元凶、對症改善。
一、脹氣原因有哪些?8大常見因素
脹氣成因複雜,以下是最常見的 8 種:
- 吃太多易脹氣食物 豆類、乳製品、高澱粉食物(麵包、馬鈴薯)及碳酸飲料等,含有乳糖、寡糖,難以完全消化,易在腸道發酵產氣。
- 吃太快或邊吃邊說話 進食速度過快、邊吃邊講話會吞入大量空氣,加上食物未充分咀嚼,增加消化負擔,引起脹氣。
- 消化不良 當消化功能不足,未分解的食物在腸道發酵,產生氫氣、甲烷等氣體,引發腹部壓力與不適。
- 排氣不順 正常成年人每天排氣約 10–18 次,若排氣過少或過多,可能代表消化異常,導致氣體累積。
- 腸道菌叢失衡 長期用藥、飲食不均或作息不規律,會破壞腸道菌相,減少好菌數量,使消化效率下降、氣體增加。
- 情緒壓力 壓力與焦慮會干擾自律神經,降低腸胃蠕動,進而造成消化不良與脹氣。
- 疾病影響 胃炎、腸躁症、腸阻塞、胰臟炎等疾病都可能導致消化異常,產氣過多。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感染會影響胃酸分泌,造成消化不良與脹氣,嚴重時還可能增加胃潰瘍或胃癌風險。
二、脹氣症狀有哪些?5大警訊要注意
- 腹部鼓脹:肚子像吹氣球般隆起,伴隨緊繃感。
- 腹痛或悶痛:氣體堆積壓迫腸胃,可能引發疼痛。
- 排氣異常:放屁、打嗝變得頻繁或不順。
- 噁心想吐:氣體壓迫消化道,導致反胃、噁心。
- 食慾下降:持續脹氣與不適感,降低進食意願。
嚴重時還可能伴隨 胸悶、呼吸不順、頭暈疲倦,影響日常生活。
三、脹氣不能吃什麼?8大高風險食物
- 全穀雜糧:燕麥、南瓜、地瓜,纖維量高不易消化
- 堅果類:腰果、開心果,容易在腸道發酵
- 豆類製品:豆漿、豆腐、黃豆,含寡糖易產氣
- 部分蔬菜:洋蔥、高麗菜、蘆筍,含多醣類易發酵
- 水果:蘋果、西瓜、芒果,含果糖、山梨醇
- 乳製品:牛奶、羊奶,乳糖不耐者特別容易脹氣
- 高油高糖食物:炸雞、甜點,停留時間長、易產氣
- 碳酸飲料/口香糖:增加體內氣體量
四、消脹氣吃什麼?6大舒緩食物+3大飲品
有助緩解脹氣的食物
- 奇異果:富含消化酵素與纖維,幫助消化
- 鳳梨:鳳梨酵素可分解蛋白質,減少不適
- 梅子:檸檬酸促進消化
- 蘿蔔:含澱粉酶,幫助分解食物
- 柑橘類:含柚皮素,調節體質
- 生薑:薑酚能促進消化,可泡薑茶飲用
緩解脹氣的飲品
- 綠茶:含茶多酚,助消化、抗氧化
- 薄荷茶:薄荷醇可放鬆腸胃平滑肌
- 白開水:維持腸胃蠕動,但建議小口分次飲用
五、一直脹氣怎麼辦?6個改善方法
- 調整飲食習慣:少量多餐、細嚼慢嚥、避免過量纖維與碳酸飲料。
- 腹部按摩:順時針輕揉肚皮,刺激消化。
- 穴位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等,可幫助消化與排氣。
- 飯後散步:餐後走動 10–20 分鐘,促進蠕動。
- 簡單瑜伽:抱膝式、嬰兒式,有助放鬆與排氣。
- 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改善長期脹氣體質。
結論:脹氣雖常見,但別輕忽!
大部分脹氣來自飲食與生活習慣,透過 避開易產氣食物、補充消脹氣食材與益生菌、養成良好作息,就能大幅改善。若脹氣長期反覆或伴隨嚴重症狀(如血便、持續腹痛),務必盡快就醫,排除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