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次把故事讀完,以前一集一集地跟著追,有些細節在接續時就變得朦朧了,小時候的自己耐心不太好,急著知道劇情進展的自己根本沒有耐心重讀。為了把電影的角色形象從腦中抹除,看了許許多多fan arts(@Pinterest),再從裡面找到貼近自己想像的模樣,
-
今年,終於等到繁中電子書,必須要重讀的吧!許多故事在重新閱讀,或多年過去的自己有一點成長之後再去看,看見的、感受到的,都不太一樣。家裡剛好有第一集B1的原文,就對照著看,覺得看中文抓不到感覺的、看著中文而有些困惑的、好奇英文是怎麼描寫的,都會去翻一下原文,速度便慢了許多。
-
之一:覺得有趣的設定
對著原文看時,常常會發現一些感覺有趣的設定,雖然沒辦法確定是否為作者本意,但就會讓人聯想著這是不是作者細心安排的。
像Dursley & Weasley的對比,都不是Harry真正的家人,卻都擔負著照顧者的角色,僅給予生存極限的需要對比著滿滿的愛與關心,富裕卻吝嗇給予對比著財務吃緊卻盡可能地提供幫助與安慰;女生的名字常常是花名我也覺得很特別,特別喜歡Luna的姓氏Lovegood,讓人有種「愛與美好」的感覺;mirror of erised ,其中erised是desire 的反轉,鏡子也正是反應著看著的人內心的desire;J.K. Rowling 跟Harry的生日都是7/31(合理懷疑她可能投射最多自己在Harry身上)。最後一個是我覺得很好入戲的設定:他們一年級就是11歲到七年級17歲成年,在計算他們年齡時很方便,雖然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這個需求,不過在思考他們的處境時,知道年紀還是很有幫助的。裡面有的角色年少輕狂、成熟後比較穩重的對比(James, Snape, Albus,不過Albus的狂偏內斂);也有年少壓抑裝乖,累積實力之後開心做自己的(Tom);也有沒什麼改變的(Sirius,但他可能是在被關入阿茲塔班時,人生的時間就凍結了)。
-
之二:幾乎遺忘的細節
1)Hermione的兔寶寶門牙是在Draco的惡咒後,給Madam Poppy Pomfrey治療時,刻意晚了一點才說回恢復原狀,於是就得到了正常的門牙。
2)Snape 也認為「無詠唱」很重要😆
(在他教Defense Dark Arts時,我覺得黑魔法原文是Dark Arts其實聽起來很美)
3)同學裡面,第一個與Harry相遇的就是Draco(在斜角巷)。
4)我以為赫夫帕夫的同學個性都不錯,但Zacharias Smith個性有點差,很常批評別人,表達反對意見時常常是用有攻擊性的方式,他給我一種「自認為是很厲害的人」的感覺。但仔細想想:獾院是努力、忠誠與良善。他可能就是社交技巧比較差?
5) James & Lily的忌日是10/31萬聖節,在Voldemort現身之前他們都還在嬉鬧,所以一開始一歲的Harry還沒哭鬧以為在玩
6)Voldemort其實在高錐客洞第一次喪命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弄得不成人樣了,我一直以為是第一次喪命後,才失去他原本帥氣的外表。而他的眼睛是在開始製作分靈體才變成紅色的!
-
之三:Ron Weasley & Hermione Granger
從B2開始,常常可以看到Ron在為了Hermione的事情生氣-聽到別人罵她、聽到Hermione 被咒死、看到她被瞧不起等等,還曾經氣到拿起自己要斷不斷的魔杖反擊結果反彈到自己身上而不斷地嘔吐蛞蝓。Harry也會有點不高興,但通常都像是旁觀者(觀察到Ron生氣)或是負責阻止Ron太衝動。
Hermione 很厲害的是她很聰明,也知道自己很聰明,卻仍不斷地思考、有彈性,在不同的經驗過後也會思考自己的原則需不需要更改,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積極行動。她在山怪事件後開始調整自己,也把HP跟RW看成重要的朋友(嗯,她因為鋒芒外顯沒什麼朋友)。雖然從家長的角度應該會覺得「寶貝女兒被帶壞了!」。
她也是常常看見朋友的情緒、照顧朋友情緒的人(跟Ron對比特別明顯),在跟Luna成為朋友之後,也會稍微調整自己的措辭不要太尖銳;在Harry喜歡的Cho想跟他講話時,刻意給他們空間還唸了打斷他們的Ron;B6時第一個發現Harry喜歡上Ginny的是她;在Ginny想跟Harry單獨相處時,偷偷拉走Ron給他們時間空間(那時Harry為了要去找分靈體跟Ginny分手,Ron對這個部分有點氣因為Ginny很難過,但也表示不是不理解)。
Ron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上面的哥哥們都太強、太有特色了,旁邊又是風雲人物Harry,自我懷疑大概很難停下來,不過他也有點少根筋、自我覺察能力可能慢一點。B4聖誕舞會時的吃醋Hermione 大概發現他對自己有好感,到B6時明顯到會因為Hermione 稱讚或謝謝Harry時,在旁邊奧嘟嘟,就在這順順的發展時,傻瓜Ron在跟妹妹吵架時聽到她跟Krum接過吻,馬上跟對他有明顯好感的Lavender 交往(然後兩個人沒什麼聊天互動都在親親抱抱—Ron自己說的),後來還在那邊想分手不敢開口⋯⋯還好後來靠喝下福來福喜地Harry助攻分手了Lavender。後來沒有明確地說他們在一起,可是B7能夠感覺到他們一直在粉紅泡泡。
(親親可能是最後大戰時Ron特別說要去讓house-elf逃命那裡,Hermione 感受到他重視自己重視的東西而感動親親,Harry在旁邊傻眼碎唸非得挑這個時候嗎🙄?)
以前大家很喜歡討論的Hermione 和Harry? Harry幾乎沒有特別把Hermione 當成異性看待,可能因為常常被關照、在知識上依賴她,B7時說過覺得她像姊姊。而後面Hermione 跟Ginny很好,還當Ginny的愛情軍師,應該在知道Ginny喜歡Harry時,就完全把Harry排除在可能之外了(我也覺得她沒有刻意這麼想,但就是這樣覺得)。
-
之四:Ginny Weasley & Harry Potter
Ginny一開始就喜歡Harry,不知道是一見鍾情還是偶像式的那種喜歡?但因為看到Harry太緊張都沒辦法好好講話,Hermione 建議她跟別人出去、交往,看看外面的世界。B3開始比較能夠跟Harry好好相處,能夠在他面前展現自己原本的模樣,沒有「迷戀」Harry之後,Ginny的個性越來越鮮明,樂觀、正義、運動唸書都好、幽默、很能讓氣氛變得歡樂。B5她開始試著跟其他人交往,不過後來(B7)她有告訴Harry自己內心其實一直沒有放棄,那時候的氣氛讓我覺得是:即使你為了公眾的利益替我擔憂並因此與我分手,我仍然會等你處理完一切回來的。
Harry,是在B6時,突然發現自己不喜歡她的缺席(原文是說已經習慣了她總是在自己旁邊),發現自己開始會吃醋Ginny和別人靠得很近、和別人有約等等,在一次撞見Ginny與Dean接吻的場景後,領悟到自己喜歡Ginny。
Ginny很有魅力,也不只一次藉由其他同學的描述說她很漂亮,而我喜歡她的地方:
1)在火車上Harry &Neville第一次遇到Luna時,Luna說她認得Harry,但不知道Neville是誰。
L: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N: I’m nobody
G: no you’re not (接著介紹在場的人彼此認識)
進入車廂之前也讓Neville別叫Luna露瘋子(Loony),雖然Luna表現得不太介意,但Ginny覺得她很好沒問題,要身旁的人別這樣。
2)籌備DA時Hermione & Luna為了無關的議題快吵起來,金妮學Umbridge的口頭禪”hem hem”,中斷了爭吵、逗笑了大家並把話題拉回主軸。
3)很帥氣地嗆了擔心自己被Voldemort附身的Harry說:看在你只認識我這麼一個曾被附身過的人,我可以告訴你那是什麼感覺😒
H: I forgot (感到抱歉)
G: lucky you (coolly )-> 這裡好帥
4)在討論雷文克勞王冕時,Cho說要帶她去看,Ginny馬上出聲說Luna可以帶他去,阻斷他們的獨處的機會,很帥😎!
-
另外還有一個發現,在fan arts裡面,Ginny跟Lily (Harry’s Mum)十分相似:紅髮、慧黠、漂亮,而Ginny可能因為有打魁地奇,更多了一份英氣。每次看那些圖都要從有沒有雀斑去判斷圖片中的人是誰,是不是可以說⋯⋯Harry其實喜歡上了一個和媽媽很相似的人?(仔細想想,個性什麼的也有點相似:正義的部分)
-
之五:Snape
Snape的安排是一個很酷的反轉,但他在必要的協助之外,其實還是常常在能夠多欺負一點Harry跟葛萊芬多時就那麼做。他是要保護Lily的兒子,但沒有要和善地對待James的兒子,刻意找麻煩的部分我覺得就是一種偷偷報復,但必須互動時的不友善我傾向解釋成也因為不能被Voldemort發現哪裡怪怪的,必須不友善(而他很樂意這麼做)。他的內心一定很糾結—霸凌自己的人與自己的最愛所生的孩子,他最初其實根本不在意James跟Harry,只要Lily能夠存活就好。我佩服他的勇敢與犧牲,這一次重新看過之後,發現我沒有自己原本以為的喜歡這個角色。第一次被翻轉震撼到時,加上每一集時間隔得太久,很多微小而不太有記憶點的互動都忘記了,但也就因為那些都小小的,所以Snape或許覺得,偷偷報復,小小找碴,是沒關係吧!更何況自己名正言順,是因為要讓Voldemort覺得自己超討厭Potter。
Lily其實一直都在,一直都是他的朋友,也努力想讓他遠離黑魔法。Snape在真正失去之前,大概沒想到她比自己以為的還要重要,所以一直沒有在這之間做出取捨。於是,Lily做出了取捨,她表達了自己的不認同,但沒有否定他,就是我們的選擇不同,就各走各的路吧!
-
之六:Albus
我認真覺得,當對方有疑問的時候,不要隱瞞、馬上回答。否則那個疑問,會從小怪獸變成大怪物,拖越久越危險。就算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也應該要說明到,讓對方心中那模糊的區塊,不至於大到讓人感覺不舒服。
似乎從鳳凰會的密令開始,Harry的情緒起伏越來越大,主因的話,在我看來是因為模糊卻不清楚的事情變多了,而Albus卻明顯地告訴他「你還不需要知道」,或是直接不解釋,讓他感覺被忽略。
Albus死掉之後,Harry對他的質疑與擔憂,其實讓我有點生氣,無論Albus過去是個怎麼樣的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夠坦白,訊息藏東藏西的,但從結果來看,Albus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他、協助他,袒護過他、幫助過他,儘管不是Harry喜歡的方式。這些共同的經歷都是真的,他卻常常因為聽見路人描述著「可能為真」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推翻自己心中的Albus。看完Snape的記憶懷疑爸爸可能糟糕就算了,畢竟他沒有與父親相處的記憶,沒有那個所謂「我所認識的他」。就算有時候一個人的本質,可能與我們看見的、感受到的、認識的不同,但對方是重要的人時,不會想努力去證明,對方才不是那麼糟糕的人嗎?如果努力過後,發現並非如此,那麼也只能接受,再選擇要怎麼面對或處理與這個人的關係。
但Harry是聽一句兩句就內心崩潰得好像Albus是什麼超級壞人一樣(皺眉)。
我算是沒那麼喜歡Albus的人了,但他一直努力做「正確」的事情,有時事情的正確與效率比起當事人的感受更重要。畢竟他過往的決定看來,「正確」也比自己的感覺與期盼重要,或許有可能,是因為曾經追求自己的期盼卻間接害死妹妹的創傷所影響的(?)。如果有需要、或說情緒影響了事情的進展,他也願意花時間安撫對方,且通常是有效的,他能夠懂得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感受,或許也清楚地知道怎麼說比較好。
他為了心中的「正確/正義」甚至願意把自己的死亡納入計劃之中,我沒辦法對他生氣,儘管我不喜歡他的方法,但我可能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質疑也不是不好,但因此崩潰、怨恨、生氣,真得太情緒化了(自己也很情緒化怎麼好意思說他),我覺得自己可能會因為那些可能性而感到難過,但看著小說陪著他氣噗噗,我也對他感到氣噗噗。Harry說著他想知道真相,但其實他只是想知道,Albus 不是謠言中的樣子,想要有人給他「明確」的答案。有些事情只能先存而不論,其實就算從Albus口中得到答案,那真得就是所謂真相了嗎?
阿波佛質問他們時:「更長遠的利益」有可能不比「重要他人」重要嗎?我沒辦法像妙麗那麼肯定,但我覺得他有底線,為了the greater good所能夠犧牲的,他有一個底線,類似健健康康的就好,就算傷心、受傷、煎熬,那些傷口會隨著時間恢復的,或是未來他會想辦法協助對方好好的。所以我覺得他不會為了the greater good犧牲他人的性命,都很重要、都不能退讓,他有足夠聰明,多數時候可能都能夠想到勉強兩全的方法。但如果為了公眾的利益,非死不可時,他會覺得,死亡是非不得已的,就如同他安排自己的死亡一般。
昆爵給我的感覺很像Albus的對比,他也是很認真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只是與人互動時的態度很差,好像覺得大家都應當知道這麼做對大家都好。他可能更適合當正氣師,而不是魔法部長,他似乎不太擅長處理合作關係,也不太會建立關係。如果有機會看到他的視角、他的內心話,說不定他和小書痴裡頭的公會長一樣,每次以為自己伸出援手、為對方好,但表達的方式、傳達出去的意思都讓人氣得牙癢癢。他不懂對每個人而言重要的東西不同,不懂每個人介意與不介意的點都是不一樣的。
喔,我也好想看Albus視角的故事會長什麼樣子!
-
之七:Neville
Neville因為葛萊芬多吵鬧三人組不在,而覺得有些事情必須由他來做,抓住了成長的機會,雖然從長輩或親友的角度去看可能會覺得不理智,但我想他奶奶應該會以他為榮(後面也看到奶奶真得這麼說,而且奶奶超酷保護好自己沒被抓去當人質)!他很努力,但常常遇到挫折,多數的人都在告訴他哪裡不好(好在他擁有草藥學天份),但他仍然很努力、沒有放棄擺爛,雖然沒自信,卻握住每一次的機會:從前面集數的告訴主角群不要違反校規、參加DA到第七集會站出來的人都離校後,他站出來做那些他覺得該做的事情。最後的挺身而出,他甚至一點也沒有猶豫(從反應時間判斷),並花了不到一頁的篇幅,秒殺了Nagini。再回頭看一年級的他,這個變化之大很讓人驚艷,如果能夠看到他自己在學校這一年的視角、心境轉折,一定會很有趣。
-
之八:哭點
1)是在Molly/ Ms. Weasley面對幻形怪(boggart)的時候,她平常看起來很堅強,照顧著大家、膽心著大家、愛著孩子們(就算他們調皮或不與家人站在一起)。明明知道是假的,但看著惡夢出現在眼前,還是脆弱得不能自己⋯⋯(B5)。
2)是平常態度很高傲的Phineas,聽到 great-great-grandson 死掉時的喃喃自語及反應。
3)第三次是Ablus的葬禮結束之後,是淡淡地感傷(B6),有一種從事發到葬禮過後,事情變得更真實確切的感覺。
-
之九:喜好排序
1)B7死神的聖物/17歲與分靈體Horcruxes:冒險與思考的元素都有,加上慢慢揭露以前的鋪陳,讓人有把整個故事重新連結與架構的感覺。雖然多數時候的氛圍是沈悶的,但最後有雨過天晴。我覺得自己會把7放在第一名,也是因為「完結」讓事情能夠得到交代,對我而言是重要的。
2)B3阿茲卡班的逃犯/13歲與天狼星Sirius
3)B5鳳凰會的密令15歲與Order,但停在Sirius的離開是一個傷心的結束。
4)B2消失的密室/12歲與chamber
5)B1神秘的魔法石/11歲與stone
6)B4 火盃的考驗/14歲與火goblet :明明是與前三集相比,低迷氣氛持續時間比較短的,但他結束在一個沈重之中,被抓到的Skeeter甲蟲、被厄咒攻擊的沉不住氣壞蛋三人組、得到資金的弗雷喬治,都不足以平復那個哀傷。
7)B6混血王子的背叛/16歲與Snape :戀愛肥皂劇比例偏高的一集,明明是在研究Horcruxes ,卻愛來愛去得很八點檔。(或許這就是很歐美國家的風格?不過我很少看美劇,只聽過妹妹分享)
-
之十:關於作者🫣
J.K. Rowling 好像很喜歡慢慢堆疊,讓人心裡不舒服到一個程度,最後在一口氣釋放。很奸詐,但也是蠻有效果的,你會讀得很快,而最後感覺算是好的。不過我有點不喜歡,許多好像可以避免的悲劇,都好像是為了與後面劇情環環相扣而沒辦法走其他好一點的路線。而且Harry Potter很明確是單一視角的故事,沒有機會知道許多人的心思變化,讓我覺得有點不滿足。
[鋪陳]
在B7三人去找分靈體的旅程時,小金匣那段鋪陳超長,進度又是卡住的(無法摧毀-逃難-沒收穫-逃難),氣氛很糟,Hermione 基於安全考量一直拒絕Harry的提議,而Ron再對Harry沒有下一步而生氣?三個人互相配合真得是很難行動⋯⋯但自己一個人,或許會被小金匣逼瘋,我很好奇,如果收在海格給他的、那個他掛在脖子藏在胸前的皮袋裡,影響是否仍然那麼大?那也是不離身的地方,是比Hermione 那個施展過Capacious extremis的手提包還貼身的收納處。後來剩兩個人,比較能夠一起消影以利後續行動,三個人隱形斗篷蓋不住,所以讓榮恩離開的安排合理,而且他離開了才能為了找尋他們時救到自己偷偷跑出來追雌鹿的哈利,也才能帶新的魔杖來給之後魔杖會斷掉的哈利(點頭)。
[更多的抱怨開始]
這七集看下來,真得常常讓我覺得,為什麼不嘗試看看其他的做法?想起來會覺得更像是為了讓後面可以照作者的安排與期待去走,而不是那個當下,他們已經做出能力所及的最好選擇了。雖然確實都是作者的設定,但在論述上應該有辦法讓讀者覺得,啊,這時候好像真得只能這麼做了(像是無職轉生的理不盡な孫の手,我覺得他在這部分就很強)。這種質疑其實很失禮,但每一次都會想著,難道那樣做不行嗎?難道不能換一個解法嗎?可是沒有照劇情發展,後面就不會走向相同的路線,是一種前後呼應的感覺,卻也讓人有種為了服務後面劇情所以當初做了那樣的選擇,會覺得Albus奸詐/城府深:好像刻意隱瞞什麼,設計/引導他人照著自己的計劃去走,是因為這樣好像才能解釋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可能更完善的解法。那也是因為Albus在裡面是最全知全能的計劃者,因此實際上奸詐的可能是作者。
然!後!
J. K. Rowling 也常常讓我覺得這裡少了什麼⋯⋯排除親吻常常發生的突然(感情嘛,硬要說衝動很難說明或不需要更多描述,我勉強接受),在第七集哈利心情超級差,根本人生中的最低點,然後用「哈利受到妙麗的激勵(an impression reinforced by Hermione’s solicitousness)」然後就振作了( ゚д゚)?! 從短暫但嚴重的疾病中恢復了? 他⋯⋯他他這麼多愁善感,這麼多情緒、這麼多憤怒,然後你跟我說受到關懷、激勵就好了? 當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只用這一句話就要說服我,沒問題的~因為妙麗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或可能只是照顧好他的日常,哈利從低谷爬出來了。 WHAT? 只用一句話帶過,太敷衍了吧(氣)!明明在營造氣氛的時候就願意花許多篇幅描述,但在情感層面常常讓我覺得被斷掉,就是那種在寫「個案概念化」卻東缺西漏的感覺(皺眉)。
(我覺得奇怪的地方通通都有再去翻原文,所以不是翻譯的緣故。翻譯真得好難,有些梗在原文才更能體會,有些描述在原文跟翻譯的感覺會讓人覺得不同。但那個不同是「我」覺得不同,或許對譯者而言,那已經是最貼合原文的翻譯了🤔。有些時候,會覺得翻譯比原文更有意境,雖然我也沒辦法確定這樣算不算超譯?但反正就選自己喜歡的那一邊記得就好了吧?
-
之十一:書名
每一次在提到我現在在看什麼書的時候都有點嘴軟,都只說在看波特。想著有沒有可能是其他書名,像魔戒、獵魔士、權力遊戲等等,不是用「人名」命名。結果想了一輪發現,因為這是Harry視角的故事、因為他在裡面的身分標籤經常隨著輿論操作而變化(時而正向時而負面)、因為他在找尋自我認同,我是別人口中的那個人?是傳說中的那個人?但我自覺我並不是,我沒有那麼好,那些是過多的期待,最後他知道,他就是他,他就是他自己,就是Harry Potter。好吧!果然這就是最適合這個系列的書名了。
-
之十二:喜歡的句子
B2 :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選擇的堆疊,形塑了個體成為什麼模樣的人。先天擁有的特質、個性、能力、環境,讓我們的起跑點不同,但自我意志(free will)讓我們能夠決定自己的道路,沒有人「絕對」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沒有人「絕對」不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看看Neville、Sirius,Regulus 也因為最後的選擇,而變得不同。也想到我英的綠谷、排少的翔陽,儘管他們都抵達了目標,但就算沒有達到目標,也更靠近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B7 : Of course i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r head, but why on earth should that mean that it is not real?
「REAL」不一定就是真相,或說客觀上的真實。如果那確實影響著你,確實對你造成困擾與憂愁,那麼無論那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對你而言都是無比真實的。
就像夏目看得到裏世界,在他人眼中非真實,也被不停地叫著騙子,但旁人的不真實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退一步來說,就算,就算那是幻覺+妄想,但那在他的世界是如此真實又身受影響,能夠像是否定他的感受經歷一般,告訴他那都是假的嗎?那些苦痛都是他的真實啊!
我想,真相、真實等等,只要沒有人是上帝視角,就沒有人知道那個絕對客觀的答案。
不過如果要討論,講某人將自己的妄想視為真實,進而影響到他人時,他人為了捍衛自身,我認為是需要與其對抗的,這是雙方的真實在碰撞,是雙方世界的碰撞。嗯⋯⋯或許我會告訴對方,你所說的、你認識的那個人,不是這個世界線的我,你認錯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