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可以分為幾類:
1. 金融相關機構
銀行體系: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信用部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投信投顧公司、金融租賃公司。
2. 金融市場
貨幣市場:短期資金交易,如商業本票、短期國庫券。 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交易,如股票、公司債、政府公債。 外匯市場: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換。 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期貨、選擇權、交換契約。
3. 金融監理與政策單位
中央銀行:例如台灣中央銀行、美國聯準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銀行、證券、保險業務。 財政部/國庫:發行國債、稅收管理,與金融政策相關。
4. 傳統參與者
個人與家庭:存款、投資、借貸 企業:融資、發債、股票發行 政府:舉債、發行公債、金融政策
5.建構中的新型金融體系,虛擬貨幣:
一種「沒有實體形態、依靠區塊鏈技術存在」的數位貨幣。它不是由中央銀行發行,而是透過加密技術、去中心化網路維持交易安全與記錄透明。
代表性最高的幾種:
1. 比特幣 (Bitcoin, BTC),2009年世界上第一個誕生的加密貨幣,特徵總量固定 2100 萬枚、去中心化最強、應用場景以「資產」為主。
2. 以太坊 (Ethereum, ETH),2015 年推出,特徵是支援程式化交易,幾乎所有 Web3 應用的基礎。
3. 泰達幣(Tether, USDT),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穩定幣」,與美元 1:1 掛鉤,提供加密市場的現金替代品,特徵是主要用於交易所的資金流轉與避險。
4. 幣安幣(BNB),幣安交易所的原生代幣,主要用來支付交易手續費、參與平台應用,特徵是隨著幣安生態擴張而廣泛應用。
5. 瑞波幣(XRP),專注於跨境支付、金融機構清算,提升國際匯款效率,特徵是與銀行及支付系統合作度高。
NFT(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儲存在區塊鏈上的獨特數位資產,用來證明虛擬商品(如數位藝術品、音樂、影片、遊戲物品)的所有權或真實性。
與比特幣或以太幣等可互換的加密貨幣不同,每個NFT 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被取代,因此能作為數位資產的「產權證明」或「防偽證書」。
分析後,可看出金融體系的核心有幾點:
信用(Credit)
信用既是個人與機構在經濟往來中的隱形資產,也是國家貨幣與金融體系能夠正常運作的根基。
從低層次來看,每一次誠實交易、履行契約,都是在累積信用,信用因此成為一種無形資產,支撐著資金在借貸者與投資者之間順暢流動,如果缺乏信用,金融交易與經濟活動就會陷入停滯。
從高層次來看,貨幣本身就是一個國家信用的具體化,人民願意使用並願意接受某種貨幣,正是因為他們信任國家的經濟實力。
安全(Safety)
信用必須有可執行的機制,才能讓人安心,包括契約的履行、資金的清算結算系統、支付安全、資訊透明度等,安全機制讓交易不只是承諾,而是能確實兌現安定感。
監管(Regulation)
在市場運作中,信用可能被濫用或,交易負責人員可能濫權,安全機制也可能失效,監管的角色就是維持信用品質、降低風險累積、防止系統性崩潰,適度監管能提升市場信心,但過鬆或過嚴都可能帶來副作用。
總結來說:
金融體系的核心是以「信用」作為基礎,以「安全」機制確保契約履行,再透過「監管」維持整體穩定與信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金融體系的根本。
雖然對於虛擬貨幣,我不看好它的使用率能超越現有貨幣,因為它目前在信用上相當薄弱,安全性雖好,但遺失後要取回難度很高,加上監管執行上的困難,不過只要有先進國家全面接受它,相信這些問題都有機會慢慢解決的,未來會如何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