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現在坐著的位置,到對面的高壓電塔之間,左側的堤防底部,有一排秀英花,正式的名稱是素方花(學名:Jasminum officinale),又稱作蔓茉莉,她還有一個比較文雅的名字:素馨花。是的,我將來要開的書店,也取其名,叫做素馨書房。
由於關於秀英花名稱的說法有數種,以上的說明,我採用綜合的觀點,有興趣的請自行google。
之前我看到有人在堤防摘取秀英花,原本以為是識貨的民眾,今天才明白,她應該是護花的志工吧?因為在這仍然炎熱的秋天午後,她背著袋子,穿著長袖,帶著帽子與頭巾防曬,用寶特瓶澆灌樹根,並且整理枝幹。
在日治時代,秀英花開滿三重河畔,有「三重的四月雪」美稱,她被作為花茶與香水的原料,是高價的經濟作物,據地方耆老說:一斤秀英花苞,可換一石的白米。
只是,如同每個曾經輝煌過的傳統產業,終究要面臨起落的循環,如今,秀英花在台灣已經不具商業價值,甚至很難找到原本隨處可見的植株,於是三重社大張明祥老師,發起了復育秀英花的活動。
目前,重現秀英花海這個計劃還沒有成功,原因不明,但是,少數的植株,在河濱仍被守護的好好的,這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什麼我會知道這件事呢?因為,好幾年前,我參加了社區大學的公民記者課程,當時就是以這為課程主題;p
寫到這裡,我想,關於淡一所說的,復興優美的淡水河文化,終於找到第一個題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