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以下四篇講稿整理自新加坡一場閉門講座,內容為一位中國私募基金創始人對全球市場的觀察分享。因涉及講者隱私,身份恕不公開;同時所有具體敏感信息已刪除。本文僅作個人學習與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人對其中觀點與內容不承擔任何責任。

人口和種族的消費習慣其實很有意思。
比如最近我們做了一項研究,關鍵在於之前很少有中國人關注這個領域。目前,在簡體中文世界里幾乎找不到類似的研究。我們主要研究的是美國不同種族的族裔問題。如果你只是籠統地稱他們為“美國人”,那肯定不準確。在這個市場上,必須細分為華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等。每個群體的生活習慣完全不同。
舉個例子,我們去過一家墨西哥超市,做得非常好,但裡面的產品我幾乎都不認識,因為完全沒有那個文化基礎。這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在理解市場需求時,必須深入到文化和種族層面去研究。每次走出去調研,都會有很多新的感悟。
當我們放眼全球時,無論是簡體中文世界還是英文世界,很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其實都很少。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印尼,但對印尼有哪些產業比較好,很多人其實沒有概念。印尼一共有946家上市公司,我們目前已經覆蓋了其中100家。如果你看我們的公眾號,會發現我們是唯一持續輸出印尼上市公司研究內容的簡體中文機構。在簡體中文世界里,我們對印尼市場的投入應該是最大的。畢竟,印尼是一個接近3億人口、全球第四大人口的市場。
所以,我們現在的選題也包括美國的一些研究,比如像種族這樣非常具體的問題。
因為不太有人做這些研究,所以我們發現有很多領域可以探索。畢竟中國市場我們太熟悉了,我們就是在這個市場上成長起來的。因此,我們現在會將更多精力投放到世界各個角落。當然,我們總體上目前還是以支持華人企業全球化作為重要路線。具體到投資,目前基本上只投華人創業者,畢竟有信任基礎,溝通也更容易。
今天我們在討論全球化時,第一步是我們自身的全球化。
這也是過去幾年我們在體系內做了大量投入的原因。例如,我們在北美的研究投入,逐漸進入了美國主流家族辦公室的視野。目前有幾個家族辦公室與我們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北美市場,非常有意思。我們也希望與更多在海外有佈局的華人企業家形成協同效應,可能會有更多合作機會。
舉個例子,今天中午,我們與思家客和XXX的老闆一起吃飯。XXX是我創業時投資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超市,已在A股上市。兩位老闆一見面就非常投緣,已經準備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思家客和XXX的聯名超市合作店。供應鏈方面,專注於將山東的好商品引入新加坡,打造第一個合作店。這正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在海外,特別是在新加坡,打造一個成功的品牌。
思家客已經成為新加坡的國民品牌。從專業角度來看,它的工業基礎還有待提升。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其實能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我們的底蘊還是很強的。這就是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鏈接更多可能性。

當然,面對全球81億人口的市場,我們突然覺得需要找到一些重點。目前我們的策略重點是亞太戰略(Pacific Strategy),APEC區域實際上非常廣闊,包括環太平洋地區。北美、中南亞、日韓和澳洲都在我們的戰略範圍內。除了歐洲,APEC市場既有像美國、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其他潛力巨大的市場。這是我們自創立投資平台以來一直堅持的初心,鏈接更多企業家,以陪伴體驗的方式共同成長。
華人在全球市場的生意優勢是什麼?
我們目前有一些有趣的觀察,關於華人世界擅長的商業領域,這是我們首先思考的問題:
在全球範圍內,華人擅長做什麼?
首先,餐飲業是華人的傳統強項。許多人初到海外,第一步就是開餐館或做連鎖餐飲。在美國,超過80%的中餐老闆都是福建人。最近一次頒獎典禮上,十個獲獎品牌中有九個老闆來自福建,這充分體現了福建人在餐飲業的優勢。

其次,物流行業也是華人的重要領域。華人擅長從事倉儲、物流、供應鏈等”苦活”,這在中國和海外都是普遍現象。
比如溫州人在超市行業表現突出。在溫州麗水地區,許多人從事超市經營,不僅在國內,海外溫州人也在超市領域非常成功。在科技領域,特別是在灣區,華人已成為重要力量,在軟件開發和AI領域都有顯著貢獻。
最後,連鎖經營是華人另一個顯著優勢。無論是傳統連鎖店還是新興品牌,華人都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拓展。楊國福麻辣燙在日本開店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這些觀察展示了華人在不同商業領域的獨特優勢,也反映了他們在全球商業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在排隊現象特別火爆的品類中,中國企業展現出了顯著優勢。此外,圍繞中國電商平台打造新品牌的企業也較多,配套的企業級服務同樣突出。例如,全球的MCN機構中,中國團隊佔據較高比例。各種品牌的發展也非常有趣,尤其是圍繞中國電商的整個大生態。
實際上,中國第一代系統性出海的企業來自一個特殊行業:P2P,只是現在我們給它包裝上一個新名詞叫 FinTech。由於國內市場的限制,P2P成為中國第一代系統性出海的代表,這也導致海外華人數量眾多。以印尼為例,P2P領域的前十大品牌公司都是中國人創辦的。這些企業的研究團隊仍在國內,只是將業務拓展到了各個國家。
儲蓄習慣與借貸消費的文化差異
世界各地的消費習慣確實存在顯著差異。目前看來,只有中國和部分東亞國家將儲蓄作為普通的生活方式,人們更傾向於存錢。相比之下,在 美國和莫斯科等地,許多消費者幾乎不存錢。例如,讓他們今天拿出1萬美元現金都很困難,而中國普通老百姓拿出1萬美元現金則相對容易。因此,海外許多消費者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消費意願,甚至存在過度消費的傾向。
海外消費者普遍存在借貸消費的習慣,對他們來說,熬到月底發薪日確實很困難。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場現象。
我們在墨西哥考察時,發現當地最大的電動二輪車(包括摩托車)銷售商,其供應鏈全部來自中國。重慶有一家名為XX的公司,專門生產這類二輪車,為墨西哥品牌提供OEM服務。
這家墨西哥企業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以2000美元的價格從中國進口車輛,又以同樣的2000美元價格賣給墨西哥消費者。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利潤,但實際上他們通過旗下的貸款公司提供分期付款服務,最終實現了22%的淨利潤率。也就是說,供應鏈端是平進平出,真正盈利來自金融業務的分期付款收入。而重慶XX作為製造商,能獲得4%的利潤。
這個案例充分展示了不同市場中的差異化行為模式,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目前我們的投資重點放在成長後期階段的企業,通常要求企業年收入達到1億美元以上。雖然達到這個規模的企業並不多,但在中國相對多一些。經過三年積累,我們目前管理的1億美元以上規模的投資組合大約有100多個。
我們目前投資了8到10個項目,未來還有更多機會。由於中國企業正系統性走向國際化,我們預計這個市場將非常龐大。然而,當前現狀是,這些達到1億美元收入的公司大多是八年前創業的。根據我們的經驗,從零開始積累到1億美元收入,最快需要五年,通常需要7到8年。因此,即便是正規軍出海,也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達到一定規模。我們認為全球化是一個20年的長期趨勢,而非短期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