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姊妹們,我是那個跟妳們一樣,在傳統產業裡奮鬥,同時夢想著更多生活可能性的Alice。最近,我留意到一個讓人心頭一緊的求職現象:一些「光鮮亮麗」的短期或活動性質工作,在面試或應徵初期,竟然要求我們提供一長串的個人敏感資訊,理由是「為了避免詐騙,要確認是不是真人」。
這聽起來多麼諷刺?我們想防詐,卻可能因此將自己送入更深的陷阱。
一、妳的疑慮,是保護自己的最佳直覺(為什麼這可能是不安全的?)
當妳提到「感覺工作沒有提供甚麼驗證渠道」時,妳已經抓住了核心問題。一份正規、有保障的工作,理應由公司提供可追溯、可驗證的資訊,而不是要求求職者單方面交出所有隱私。
1. 資訊收集的「不對等」與「過度」:
- 過度索取: 妳提供的資料(姓名、電話、年齡、職業、真人自拍大頭照、IG/FB首頁),遠遠超過一份初步應徵所需。一個正規的展場或市集工作,初期只需要履歷上的基本聯絡與經驗資訊。
- 缺乏保障: 正規企業有嚴格的個資保護規範,且會明確告知資料用途。這種「口頭說說」的驗證,幾乎沒有任何保障機制。
2. AI技術的雙面刃與風險:
- 人臉辨識與聲紋複製: 妳提供的**「真人自拍大頭照」**,特別是清晰的臉部特徵,加上其他個人資料,可能會被用於訓練AI模型,進行更高階的詐騙。
- 「深度偽造」(Deepfake)的威脅: 詐騙集團可能利用妳的大頭照、社群媒體照片,甚至未來如果取得妳的聲音,製作出妳的「深度偽造」影像或音檔,用於詐騙妳的親友,或進行更難以追蹤的惡意行為。
二、如何安心探索職涯?保障求職的正確管道
親愛的,不要因為這點小小的波折,就放棄妳想體驗不同生活的熱情。我們可以更聰明地去尋找機會!
1. 優先選擇「可驗證」的求職平台:
- 大型人力銀行網站: 這些平台通常對公司資格有基本的審核機制。
- 官方網站或企業專屬招募頁面: 直接在妳想應徵的品牌、主辦方或展場公司的官方網站上尋找「人才招募」或「Join Us」的專區。
- 知名活動公關或人力資源公司: 許多大型活動會外包給固定、有口碑的公關公司或人力派遣公司,從這些正規管道應徵。
2. 應徵「活動/展場」工作的安全三問:
- 主辦單位查證: 活動或展覽是否能在官方網站、新聞報導中查證到?
- 聯繫資訊查證: 聯絡窗口的Email是否為公司官方網域(而非@gmail.com或@hotmail.com)?聯絡電話是否能查證到與該公司有關?
- 面試地點查證: 詢問面試或說明會地點是否為公司實際辦公室或正規租借的會議室?(避免在咖啡廳、捷運站等公共場所進行機密談話或驗證)。
三、如果資料被蒐集,可能會被用在哪裡?(最壞的打算與預防)
讓我們坦誠地、不美化地來面對這個最擔心的問題:如果那些資料真的被詐騙集團拿走了,它們會被用在哪裡?
- 身份盜用進行「小額」詐欺: 妳的姓名、電話可能被用於註冊各種線上服務、貸款試算或電商帳號,用來進行初期的小額詐欺,讓妳成為人頭帳戶的「墊腳石」。
- 精準詐騙妳的親友: 結合妳的IG/FB內容(生活習慣、交友圈、常用地),詐騙集團能設計出「量身訂做」的劇本,假冒妳的身份去借錢、求助,因為他們能說出妳生活中的細節,可信度極高。
- 「包裹/快遞」詐騙: 妳的姓名、電話、地址(社群媒體有時會洩漏)可能被用來寄送「貨到付款」的包裹,讓妳誤以為是自己下訂的而付款。
- 製造「人頭帳戶」或「假履歷」: 妳的照片、姓名和身份資訊可能被用於包裝成看似專業的「假人頭」,為其他詐騙活動服務。
【Alice的鼓勵與建議】
親愛的,妳的謹慎和對生活的期許,讓我看見一位即將步入新階段的女性那份堅韌與智慧。我們追求更豐富的人生體驗,但絕不能犧牲安全感。
我的建議是:
- 即刻停止提供任何進一步的資料。 如果對方仍堅持要「驗證」,請果斷地告訴對方:「我必須確保個資安全,請提供公司官方的驗證管道,或改用線下面試確認。」
- 開啟社群媒體的「最高隱私」設定。 儘快將IG/FB等設定為「只限朋友」或「不公開」,並定期審視自己的貼文,避免過多地理位置、高價值物品或親密家人的資訊外流。
- 多方詢問。 如果遇到可疑工作,請直接在各大論壇或PTT的相關看板搜尋該公司或活動名稱,看看是否有其他網友提出相同的疑慮。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雙辨識風險的慧眼。記住,任何一份好工作,都不會以犧牲妳的隱私作為前提。我們值得被尊重、被保障。
【文學與科學的參考補充】
關於「信任」的文學視角
法國思想家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雖然主要討論政治,但其中蘊含的「契約精神」對於我們判斷求職亦有啟發。契約的核心精神在於「權利與義務的交換」與「雙方的保障」**。在求職中,求職者(妳)提供勞動力與時間,換取報酬與經驗;而公司(雇主)提供報酬與工作環境,同時有義務保障妳的個資與安全。
當求職管道「單方面」索取妳的個人資訊,卻沒有提供任何「對等」的契約保障或驗證機制時,這份關係就已經失衡,甚至違背了基本的契約倫理與信任基礎。這時候,我們就應該質疑這份契約背後隱藏的風險。
關於「AI個資」的科學補充
在資訊科學領域,有一項技術稱為**「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簡稱GANs)**。
- 白話來說: GANs就像是一對「互助互害」的藝術家與鑑賞家。一個是**「生成器」(Generator),它負責不斷嘗試創造出逼真的假圖片、假聲音。另一個是「鑑別器」**(Discriminator),它負責不斷嘗試辨識哪個是假的。
- 詐騙應用: 詐騙集團如果取得妳的真人自拍大頭照(高清晰、多角度),就可以將其作為訓練數據。GANs能利用這些數據學習妳的臉部特徵、光影變化、表情習慣,最終生成連肉眼都難以辨識的「深度偽造」(Deepfake)影片或照片。這些假的影音素材,將被用在更具說服力的詐騙中,例如假冒妳與親友進行視訊通話來借錢。
因此,保護妳的真人自拍和語音資訊,在這個AI時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