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遊行前的插曲:當「連結」從內部斷裂
10月25日,臺北的天空一如既往地在秋天展現了它的包容,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參與第23屆的臺灣同志遊行。今年的主題:「超・連結——跨越標籤,理解差異」。
遊行結束後,讀著社群媒體上五彩斑斕的文章,我心中有一些小小的感觸。我想從這個主題出發,聊聊我所觀察到的觀點,以及作為一個有點「不一樣」的參與者,我的小小心得。
然而,在談論「連結」之前,我們得先面對「斷裂」。
就在遊行前不久的10月初,同志社群內部發生了一場不小的地震。遊行的主辦單位(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一個本該是「自己人」、本該是多元性別最強後盾的組織,卻發生了內部工作人員的嚴重失言。
據報導,該協會的公關主任,在其私人的Threads帳號上公開表示:「反對戀童癖、反對代孕、反對免術換證、反對心理性別認同」。他甚至進一步稱,同遊官網上某些倡議內容太久未改,像是「前人留下的垃圾發臭」。
這些話,無疑是在這個本應慶祝多元的群體裡,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反對心理性別認同」,這句話幾乎等同於否定了跨性別群體的存在。這出自一個本應「力挺同志」的組織之口,再對照本屆遊行「跨越標籤,理解差異」的主題,顯得格外諷刺。
理所當然地,這些爭議的言論在性別社群裡炸開了鍋。一時間,憤怒、失望、辯護、切割……各種聲音交雜。而在這片喧囂中,「跨性別」這個長久以來相對邊緣的議題,被推到了聚光燈的正中央。
面對這場風暴,遊行官方(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也發布了道歉聲明。聲明中表示,已將該名工作人員調離現職,並鄭重強調:「該爭議言論並非臺灣同志遊行的官方立場」,「跨性別議題亦從未排除於遊行的倡議之外,跨性別社群更是同志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也對本次事件造成各界的疑慮感到抱歉,表示對外界的質疑會虛心接受,並深刻檢討改進。
二、一場「旁邊」的邀請:聊聊標籤、恐懼與「不一樣」
讀到這裡,我想先暫停一下。
我猜,正在閱讀文章的您,或許對我上面說的同志遊行、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歧視言論、跨性別、免術換證……這些名詞,感到有些疏離,甚至有點「干我什麼事」的困惑。
這完全沒有關係。
請允許我,從那個複雜的議題漩渦中暫時走開,安靜地站到您的旁邊。我想借用幾個故事,用您我都熟悉的生活經驗,重新邀請您來認識這些話題。
畢竟,初次見面,總要先報上姓名、聊聊日常,對嗎?
身份認同:你是否只剩下「那個」標籤?
我想先請您回想一下:你是否曾被貼上『家中長女』、『內向的人』、『科技白痴』、『某某人的媽媽』等標籤?
當你是「長女」時,好像就理應犧牲奉獻;當你是「內向的人」,好像就不該渴望舞台;當你是「科技白痴」,好像你提的任何數位策略都是笑話;當你是「某某的媽媽」,你自己的名字好像就消失了。
你是否也曾在那一刻感覺到,自己其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面向、所有的「完整性」,都被這個最顯眼、最方便的標籤給忽視了?
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當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簡單來說,這就是「我是誰?」
這個「我」,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例如,你在公司可能是個「可靠的同事」,回到家變成了「家中的老么」(或「辛苦的媽媽」),跟朋友在一起時,你又是那個「愛講笑話的開心果」。
「身份認同」談的,就是你內心深處怎麼看待這些不同的自己,以及你最渴望別人怎麼「認識」真正的你。
而這次爭議中的「跨性別」,談的也是「身份認同」。
意思是,有些人對於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不一定那麼接受。有些人可能擁有明顯的男性或女性特徵,但他們深刻地感覺到,這個身體跟自己的靈魂好像「安裝錯了」。
於是,有些人想動手術改變生理特徵,希望更接近心中的那個「自己」;有些人則認定自己是另一端的靈魂性別,但不想、或不需要透過手術來證明。每個人的選擇、光譜、樣貌都不同。
這就帶出了這次風波的另一個核心爭議:「免術換證」。
這個詞的意思是,一位跨性別者如果想拿到合法的性別轉換證明(例如換身分證上的性別),是否「必須」動手術(如摘除性器官)?
- 支持的觀點認為:性別重置手術的醫療風險和成本都非常巨大。他們希望,是否能降低這個門檻,採取「弱醫療模式」,例如提供「曾經進行心理諮商的證明」、「荷爾蒙補充的證明」或「精神科醫師的意見書」等方式來放寬性別變更的要件。
- 反對的觀點則擔憂:如果轉換性別的條件變得寬鬆,是否會導致「性別區隔空間」(像是公廁、泳池)產生風險?他們害怕這會讓「有心人士」更容易利用這個管道,提升犯罪的風險。
你看,這兩邊的觀點,都出於各自的考量。而那句「反對心理性別認同」的言論之所以引爆社群,就是因為它粗暴地跳過了這些複雜的討論,直接從根本上否定了跨性別群體選擇「我是誰」的自由。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
我是一名視覺障礙者。在生活中,當我與人互動時,大眾腦中跳出的第一個「標籤」,幾乎永遠是「視覺障礙」。
接著,這個標籤就會像藤蔓一樣,延伸出許多密密麻麻的想像: 「哇,那你要怎麼獨立生活?」 「你怎麼過馬路?好危險!」 「你會自己剪指甲嗎?」 「那……你們盲人要怎麼跟人……就是……性愛啊?」
這些問題,有些出於好奇,有些出於無知。但它們共同指向一件事:在那個當下,「我」這個人消失了,只剩下「一個視覺障礙的符號」。他們看不見我是一個作家、一個愛聽Podcast的通勤者、一個會為工作焦慮的專業人士。
我想,所有人(無論是否為少數群體)都渴望自己的「完整性」被承認,而不僅僅是被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所定義。
跨性別者在爭取的,是「我是我所認同的性別」;而我所渴望的,是「我不只是我的障礙」。這份對「完整自我」的追求,我相信,您一定也不陌生。

男廁彩虹小便斗示意友善的如廁空間
空間使用的恐懼:一間廁所,兩種焦慮
接著,我們來聊聊「恐懼」。
從「跨性別」延伸而來的恐懼,我認為,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對陌生經驗的「一無所知」。
在這次的爭議中,有些論調會認為,只要跨性別者(特別是「跨女」,即生理男性認同為女性者)轉換了法定身份,某些公共空間(特別是女廁)就會產生風險。
他們的想像是:一個「生理男性」,就算他拿到了合法的女性身分證明,當他走進女廁時,就可能造成「不可想像的犯罪」。
老實說,這個邏輯我認為不太成立。
一個「跨性別女性」(她真心認同自己是女性)和「一個潛在的性騷擾犯」,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必然的關聯?難道一個人選擇轉換性別,就會提升她的犯罪可能性嗎?
反之,這樣的邏輯也無法被套用到任何翻轉的案例中,這真的無關什麼性別或性傾向,如果真的要擔心,我們是不是反而更應該擔心近年來無孔不入的「偷拍集團」?那些躲在暗處,用針孔、用手機,惡意竊取他人隱私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威脅,不是嗎?
在此我想提問:大眾真正害怕的,究竟是「跨性別者」這個群體,還是「一個可能讓人受害的空間設計」?
這又讓我想到了自己。
「恐懼」與「空間」的連結,在看不到的日常。我的恐懼,來自空間的「不確定性」。
我害怕在騎樓突然撞上違停的機車;我害怕在人行道被無聲滑過的電動車嚇到;我害怕我賴以維生的導盲磚,突然被一整排YouBike或一攤小吃給占據。
還有「無障礙廁所」。當我使用它時,我內心也充滿焦慮:「會不會有真正需要輪椅的人在外面等?」「這個空間的扶手和按鈕在哪?」「會不會有人因為我『看起來好好的』,就來敲門質疑我為什麼要占用?」
你看,一間廁所,能裝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焦慮。
女性害怕「被侵犯」的焦慮,是真實的;而跨性別者(或像我這樣的身心障礙者)害怕「被排斥」、「被質疑」的焦慮,也是真實的。
問題的解方,或許從來都不是「把誰趕出去」,而是我們如何共同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安心」的空間。
群體內部的標籤:「我們」之中,誰是「自己人」?
這次事件中,最讓我感慨的,是那股「割席」的意味——一個本該是「LGBTQ+」的群體,內部卻出現了要把「T」(Transgender,跨性別)切割出去的聲音。
人們總習慣在一個大團體中尋找更小的歸屬感,並排斥「害群之馬」。
這在身心障礙社群中,也時常上演。我們常被統稱為「身心障礙者」,但群體內部有著巨大的差異。更細微的,視障群體內部也有標籤:「全盲」vs.「弱視」、「用手杖的」vs.「用導盲犬的」。有時,為了爭取有限的資源,不自覺會產生「誰比較『值得』幫助」的隱形競爭。
我們明明是「自己人」,卻在不知不覺中,用標籤互相「劃清界線」。
這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像是在一個大家庭裡,總會有人被認為「比較麻煩」、有人被當作「模範」。我們透過排斥一個「不一樣」的選項,來鞏固「我們」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回到這次的爭議,全球出現了所謂的「LGB聯盟」,主張將 T(跨性別)從群體中切割出去。這背後的恐懼,或許很相似:害怕 T 的議題「太激進」、「太麻煩」,會拖累整個群體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認同,會讓主流社會「觀感不佳」。
於是,劃清界線,把「麻煩」推出去,似乎就成了最「安全」的選擇。
三、真正的連結:始於看見標籤底下的「人」
這場爭議,放大了我們對「不一樣」的恐懼。
但「超・連結」的意義,或許不在於急著找到「一樣」的夥伴,而在於當我們面對標籤與爭議時,願不願意先冷靜下來,先聆聽,再開口。
標籤是扁平的,而人是立體的。
真正的連結,始於我們願意看見標籤底下,那個完整的「人」。
作者筆名: 子火江鳥
作者簡介: 我的日常,由聲音、文字與故事構成。作為一名視覺障礙者,閱讀與寫作不僅是興趣,更是探索世界、與之對話的方式。
長期關注社會時事,源於一份相信:文字能穿透表象,觸及真實情感。任何一種聲音都應該被聽見——無論是性別光譜上的多元認同,或是社會角落的微弱呼聲,皆值得傾聽與理解
文學是創作的土壤,期許筆下的文字,能成為一座溫柔且堅定的橋樑,連結不同的生命經驗。
https://vocus.cc/article/68ba817ffd89780001feaba5
歡迎各級學校、社福單位、公司行號、視障家屬進一步接洽,共同推動視覺障礙教育,提升多元友善社會。
*HOVA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vatw
*官方部落格:https://vocus.cc/user/6197662dfd89780001d5f4bf
*電子郵件:eye@hova.org.tw
—來自HOVA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發佈於HOVA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5c5c7fefd897800011e85e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