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
10/9在京東看到g pro x superlight 2 se有折扣就買了,只要539人民幣 (相當於2315台幣)。但是京東購入的問題就是,保固甚麼的,只能當不存在,所以非常不建議沒有動手能力的玩家選擇對岸平台來購買 (除非足夠便宜)。
包裝

紙盒封面
正面看起來平凡無奇,像是一隻普通的辦公滑鼠,於是印了大大的「PRO」字來告訴你這個滑鼠不簡單。
與戰隊聯名

紙盒側面
紙盒側面要強調——他們的滑鼠是戰隊BLG、DK、GENG、G2、NAVI的選手之選。我認識的隊伍不多,只知道LoL DK隊伍中的BeryL跟Showmaker是用羅技,但是BeryL用的是G403,Showmaker用的是gpxs2沒錯 (後來好像換成新出小隻的2c了)。
硬體性能強調

紙盒背面
背後就比較有趣了,強調的是產品的追求。第一列「Lightforce」是他們自研的光學機械混和微動。簡單來說就是換成光微動了,一次清除被人詬病已久的雙擊問題;「Lightspeed」是羅技自研的2.4G無線協議,提供低延遲、高穩定的輸入訊號;HERO2是這個滑鼠搭載的感應器;1000HZ (直接被「Keep playing」蓋過去😂);再來是「零抖動、零平滑化、零角修正」,這是一系列完美感應器定義下必要有的功能;最後一個「0 additive PTFE」是零添加腳墊的意思。
打開包裝

紙盒拆封
打開包裝讓我驚訝的不是滑鼠,是旁邊紙盒的設計,做成了水浪波紋的形狀,就像在說「這滑鼠輕的可以在水上漂」一樣。
內容物

包裝內容物
內容物很少。那個充電線不是傘繩線。然後沒有轉接器很扣分。
建議大家如果真的想體驗GPW模具的話,一步到位買g pro x superlight 2,或是去對岸買平替 (ATK A9……)。那如果堅持要買gpxs2se,先在蝦皮或淘寶買好轉接器。
蝦皮買的轉接器
幸好轉接器很好找替代品。建議蝦皮、淘寶挑個便宜的買。

蝦皮買轉接器
轉接器到貨,質感不錯。
連接方式
轉接器的本質是把充電線變成延長線,以「type C母 to type A母」的方式,把「充電線」跟「無線接收器」接起來。然後拉到滑鼠墊前面,這樣是訊號干擾最少、延遲最小的方式。
握持體驗
手的大小

手的大小
手長範圍界定以17cm以下為小手;17-19cm為中手;19cm以上為大手。以這樣的分類來說,我的手長屬於中偏大手。
而滑鼠藉由鼠長可以簡單歸類成:118mm以下為小鼠;118mm-124mm為中鼠;124mm以上為大鼠。
基本上,「小手買小鼠、中手買中鼠、大手買大鼠」就不會出大錯,但也可依照個人偏好適當調整。像我的手長19cm,但是又喜歡飽滿手感的,就可以125mm-128mm去選。
我的手可以說是「中手偏大」,也能說是「大手偏中」,非常契合GPW這種「大鼠偏中」的屬性。
模具

從側面來看,GPW模具的特色是:鼠背高點置中,前高與後高基本對齊,沒有明顯的前高後低、或者後高前低傾向。在接近掌根弧線處做了一個自然小轉折,讓掌根能有一個承托位,對於我的手型、大小、還有後抓握習慣來說,是個掌根處飽滿的體式。
1-2-2握姿

1-2-2握姿,無名指前伸
中間值的鼠背高度(40mm),加上前側捏握處鼠高並沒有下降太快(32mm),給1-2-2握姿的無名指前伸玩家留下了一個舒適的空間。以上特徵也讓它成為了很適合前抓握的滑鼠。

Donk是1-3-1的前抓握。
滑鼠後側圖

從鼠身後頭能看出,鼠背並沒有像VAXEE NP-01做得很平,所以對於手小、手型弧線對齊GPW模具的玩家來說,可能會有頂手心的感覺。當然這並不全然是壞處,喜歡趴臥、抓趴的玩家可能會很喜歡(強調一下,「頂手心」是中性詞)。
我的握姿
對我一個「中偏大手、後抓握」玩家來說,完全沒有頂到手心的感覺,但40mm的高度又不會過低。輕輕握住,大小魚際就能支撐充足。
底部
滑鼠兩側輕微收腰,沒有XM模具那種強烈鎖定感,但反而帶來更多靈活性。
腳貼很薄,老實說,看起來很廉價。但這不代表它的表現就會很差,事實上,它在Razer Gigantus V2上的滑感還挺好的,很有控制感、很平衡。但不知道是不是組裝工人的問題,長期來看,它會在我的滑鼠墊上留下刮擦痕跡。
前視圖

從前面來看,倒梯形設計也很收斂,不會特別強調特化抬鼠。
主按鍵

左右鍵沒有很強烈的指腹引導槽,但在有效點擊區域確實還是有做一個下凹弧形,不明顯,設計隱約、優雅。但點擊噪音偏大,如果對比Razer三代光微動的話。Lightforce有明顯的彈簧音。
側鍵

側鍵位置不容易誤觸,也不會需要大幅度擺動拇指才能按到,按鍵大小適中。缺點就是點擊手感,那是我在腳貼之後,第二個感覺這滑鼠廉價的地方——過於軟爛。
汗手

汗手們,還是建議上個防滑貼,畢竟它不是XM1那種鎖定感很強的抓握模具。
不專業測試
軟體:MouseTester v1.5

測試環境
Razer 雷蛇 Gigantus V2 巨甲蟲滑鼠墊 (M尺寸:360mm*275mm*3mm)

CPI測試

按「Measure」後會提示怎麼測試:
- 按住左鍵。
- 移動滑鼠並劃出一道10cm的直線。
- 放開左鍵。
這次我的測試數值是1190cpi,相當接近目標的1200cpi 但我們不可能每次都測出差不多的數據,因為我們沒有實驗室等級的測試環境。那依據我們的條件,做我們能做的最嚴謹測試。
###
那就是:用尺。
先把滑鼠設定到你常用的cpi。然後把尺擺在滑鼠墊上,按住左鍵用手滑動十公分的一條直線,放開左鍵。多試幾次。然後,假設你試了五次,你就去看這幾次偏差值是不是都很小,都很小基本上就穩了。
檢查偏移量(引擎抖動程度)

按下Collect按鈕,然後按住左鍵不放,在螢幕上快速來回擺動多次,然後鬆開左鍵。

電腦會算出你在X、Y軸的Counts。點右側的Plot會顯示偏移程度。
圖形

這是我們測試引擎抖動所畫的圖形。
速度
用最高0.36m/s的速度在M號鼠墊上來回擺動。
xCounts vs Time

線越平滑,代表移動軌跡越平滑;而xCounts的點與線越接近,代表引擎抖動越小,越精確。gpxs2se看起來問題不大。它是一隻沒有motion sync的滑鼠,這離散圖看起來沒很漂亮很正常,反而是自然的。
直線修正測試
測試方法:慢速畫出一條由左至右的橫線。
滑動速度過快,會導致有帶直線修正的滑鼠無法強制修正我們的橫線,那就測不出我們想要的效果,所以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就不用快速擺動滑鼠。
X vs Y (我們所畫的圖形)

就是一個簡單的、由左至右的一條橫線。
從X vs Y圖就能看出,雖然我們想要盡力畫出一條直線,但人手是不可能做到的,Y軸始終會有一些偏移。
yCounts vs Time

yCounts vs Time。這張圖顯示gpxs2se沒有直線修正,如果有的話,線會幾乎全部貼在「0 yCounts」上。
回報率、回報延遲
能看出1000Hz還是小有壓力,但宏觀來說,基本穩定在1000Hz。回報延遲也是基本穩定在1ms。Frequency跟Interval,這兩者是相關的,回報率越高,延遲就越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廠商在推8K回報率。
繪畫測試

沒有觀察到角度修正。1200cpi下看不到明顯的抖動。
加速度測試

測試方式:將滑鼠靠在M號滑鼠墊左側 (左邊能用鍵盤擋著) ,然後慢慢向右滑,小拇指碰到滑鼠墊右側邊緣時,快速往回拉回原點。

無加速度的話,兩段線會等長。
測試結果

在我的簡易加速度測試裡,兩段線等長,表明gpxs2se的加速度沒有問題。
LOD(Lift-Off Distance) 抬升距離
測試方式:準備三張DVD。
###DVD的厚度為1.2毫米(0.047英寸),這是標準直徑為120毫米(4.7吋)的光碟的厚度。
將滑鼠感測器對準DVD中間的洞,輕輕左右搖動,如果螢幕鼠標沒有跟著動,代表LOD小於1.2mm;兩張才不動,等於LOD小於2.4mm;三張才不動,等於LOD小於3.6mm。
所以LOD會分為:
LOD<1.2mm (FPS遊戲可用)
1.2mm<LOD<2.4mm (MOBA遊戲可用)
2.4mm<LOD<3.6mm (辦公可用)
高於3.6mm的話,沒有再測試的價值。
這次gpxs2se的LOD測試是小於1.2mm ,為FPS遊戲等級。
丟幀、跳幀測試
測試方法:從螢幕左下角向右上角高速畫圓。
然後觀察X vs Y圖軌跡趨勢,是否有不符合操作的跳動與斷點。
我是一個喜歡打lol的玩家,後抓握、手腕流。打lol用1080p解析度,這個解析度與我辦公用的解析度相同,在這解析度下我最愛用的是1200cpi。但大家也知道,MOBA總體來說,對於滑鼠的要求是不高的,所以不管是日常,還是玩lol,我都感受不到自己檢測到的跳幀問題。所以我認為玩家除了購買前多看評測,實際上還是要去滑鼠店多試試看不同滑鼠——握感、重量、品控、按鍵位置……這些實際體驗上、高感知的部分。
很多高級的外設專賣店,也會提供遊戲試用。多去試試吧。
總結
其實現代滑鼠傳感器性能大部分是溢出的,250IPS、20G對於人類足夠了。所有的測試都是基於電子微觀的角度,就像要求機器人做到不產生恐怖谷效應一樣去吹毛求疵⋯⋯有很多測試並非從實用性角度去要求。
但是,有要求才有進步。如同過去定義了「完美傳感器」的PMW3360,在現代玩家眼裡還是有X/Y軸不等速的瑕疵。所以,有進步對消費者總歸是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