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長篇歷史小說》🐉《龍隱江山》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第一回:龍子降世,盛京宮闈起波瀾


崇德三年,天寒地凍,盛京永福宮內卻燈火通明。努爾哈赤已逝,皇太極繼位未久,滿清政局尚未穩定,宮中卻傳來一聲嬰啼,震動朝野。


這嬰兒,便是愛新覺羅·福臨,皇太極第十一子,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此子誕生之時,天降瑞雪,白鶴盤旋宮闕上空,太監奔走相告,言天象異動,乃祥兆也。


孝莊抱子入懷,望著福臨眉眼清秀,神情靜謐,心中既喜且憂。她知此子命格不凡,卻也深知帝王之家,權謀如霜,親情如紙。她低聲呢喃:「吾兒,願你一生平安,不為江山所困。」


皇太極聞訊,親臨永福宮,見福臨神態安穩,心中大悅,賜名「福臨」,寓意福澤臨世。他命人記錄天象,封賞接生太醫與宮女,並下令三日內宮中設宴,慶賀皇子誕生。


然而,宮外風雲暗湧。皇太極諸子中,長子豪格早有儲君之志,見福臨得父寵愛,心生忌憚。多爾袞,皇太極之弟,雖未明言,卻暗中布棋,觀察局勢。


福臨幼年聰慧,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書滿文,孝莊親授漢文經典,望其文武兼修。皇太極亦時常召見,親試其才,讚曰:「此子有帝王之姿。」


崇德八年,皇太極病重,朝中震動。諸王爭議儲位,豪格欲自立,多爾袞則聯合諸旗,推舉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以便攝政掌權。孝莊深知此舉風險,卻也明白,唯有保住福臨,方能保住自身與大清根基。


於是,順治元年,福臨登基於盛京,年僅六歲,尊號「順治」,意為順天應治。多爾袞攝政,掌握朝政,孝莊則以太后之尊,暗中輔佐。


登基大典上,福臨身著龍袍,神情稚嫩卻不失莊重。他望著滿朝文武,心中既懵懂又警醒。他知自己是帝王,卻也知,真正掌權者另有其人。


夜深,永福宮燈火微弱,孝莊輕撫福臨額頭,低聲道:「吾兒,江山如棋,你是棋子,也是棋手。記住,唯有心中有光,方能不墜深淵。」


福臨睜眼望母,未語,卻似懂非懂。他望著窗外雪落無聲,心中泛起一絲莫名的孤寂。


這一夜,龍子初登帝位,江山初定,卻也埋下了命運的伏筆。


---


第二回:幼帝登基,權臣多爾袞掌朝綱

話說皇太極駕崩之後,盛京宮中一片愁雲慘霧。諸王大臣聚於清寧宮外,議論儲位之事。皇太極雖子嗣眾多,然未立太子,朝中頓失主心骨。

豪格為長子,自恃功高望重,欲繼大統;然多爾袞與其兄多鐸聯合八旗重臣,力主擁立年幼的福臨,以便攝政掌權。孝莊太后深知局勢危急,為保福臨與自身安危,遂與多爾袞達成默契,允其攝政,條件是保福臨登基為帝。

是年九月,年僅六歲的福臨於盛京太和殿登基,改元順治。登基大典上,福臨身著黃袍,面容稚嫩,神情卻異常沉靜。他望著滿朝文武,心中雖懵懂,卻隱隱感知,自己已非凡人之子,而是肩負天下的天子。

多爾袞則以「皇叔攝政王」之名,總攬朝政,權傾朝野。他整飭軍紀,穩定八旗,並策劃入關之舉,意圖奪取中原,完成皇太極未竟之志。

順治元年冬,清軍南下,兵臨山海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潰敗,明朝覆亡。翌年,清軍入京,順治帝遷都北京,改紫禁城為皇居,滿清正式入主中原。

然則,福臨雖為天子,實為傀儡。朝中大事,無不由多爾袞決斷。福臨每日早朝,僅能聽命而已。年幼的他,常於御書房獨坐,望著窗外的紫禁城紅牆金瓦,心中泛起無盡疑問:「朕真是皇帝嗎?還是,只是一枚棋子?」

孝莊太后見兒子鬱鬱寡歡,常夜入寢宮撫慰。她低聲道:「福臨,你要記住,江山非一人之物,亦非一朝之功。你要學會忍,學會看,待時而動。」

福臨點頭,卻仍難掩心中鬱結。他開始潛心讀書,研習經史,觀察朝政,暗中記錄多爾袞之舉。雖年幼,卻已種下帝王之志。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於山東,年僅三十九歲。福臨親書詔書,追奪其封號,削其諡號,並下令將其遺體遷出昭陵,示天下以正君臣之分。

自此,福臨親政,年僅十四,卻已歷經風雨。他登上真正的帝位,心中既有少年之志,亦有深宮之痛。

紫禁城內,風起雲湧,少年天子終於握緊權柄,卻也踏上了一條孤獨而沉重的帝王之路。

第三回:親政初試,少年帝王立威名

順治七年冬,攝政王多爾袞病逝,朝野震動。年僅十四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終於親握朝綱,正式展開屬於自己的帝王之路。

紫禁城內,御書房燈火通明。福臨身著明黃龍袍,端坐案前,手持奏章,眉頭微蹙。他望著滿紙官言,心中既有少年之志,亦有深宮之憂。

「朕雖年少,然天下已歸清室,若不親理政事,何以服眾?」他低聲自語,語氣堅定。

親政伊始,福臨即下令整頓朝綱,罷黜多爾袞餘黨,追奪其封號,並命史官重修《清太宗實錄》,以正史筆。此舉雖引來部分旗臣不滿,卻也展現少年天子的果斷與魄力。

他命工部修繕京城街道,開設義倉,賑濟災民;又召儒臣入宮,講解經義,欲以漢法治天下,穩固民心。朝中老臣見之,皆讚曰:「皇上雖年幼,然有聖祖之風。」

然則,帝王之路並非坦途。福臨雖志在親政,卻常感孤獨。宮中諸妃多為政治聯姻,無人能解其心。夜深時分,他常獨坐御花園,望月沉思。

某日春朝,福臨於御花園偶遇一女子,身著素衣,眉目清秀,神情恬淡。她正於池畔餵魚,見皇帝至,不驚不懼,反而微微一笑。

「妳是何人?」福臨問。

「妾名董鄂氏,奉命入宮,暫居昭儀之位。」她答,語氣溫婉。

福臨凝視她良久,心中泛起一股久違的暖意。自此,他常召董鄂氏入御書房共讀經書,或於御花園閒談。兩人情誼漸深,福臨終於在深宮中尋得一絲人間溫情。

朝政方面,福臨亦不懈怠。他推行減稅,整頓吏治,並設「通政司」以接納民間奏章,欲聽百姓之聲。京師百姓感其仁政,紛紛稱頌:「少年天子,仁德可敬。」

然則,福臨心中仍有一隱痛——他始終無法擺脫帝王的孤獨。即便朝政順遂,百姓安居,他仍常於夜深夢中驚醒,夢見多爾袞陰影籠罩,夢見父皇皇太極冷眼旁觀。

他曾問董鄂氏:「若朕非帝王,可否與妳共守江南一隅?」

董鄂氏低頭不語,片刻後輕聲道:「若真有此日,妾願隨君隱於山林,不問世事。」

福臨聞言,心中一震,卻也知此願難成。江山在肩,天下在望,他不能逃。

這一年,順治帝親政初試,立威於朝,仁政於民,情動於心,卻也埋下了日後出家的伏筆。

---


## 第四回:情繫董鄂,深宮春色動帝心


話說順治帝親政之後,雖政務繁忙,卻常感孤寂。紫禁城雖大,卻無一人能解其心。朝臣敬畏,妃嬪恭順,皆如面具之人,唯有董鄂氏,如春風拂面,令帝心悸動。


董鄂氏出身滿洲正白旗,父為內大臣董鄂貴,家世顯赫,卻性情溫婉,不喜爭寵。她入宮之初,僅為昭儀,不與諸妃爭位,常於御花園誦經讀書,神情恬淡。


順治帝偶然與她相遇,見其不施脂粉,卻清麗脫俗,言語溫柔而不媚,心中頓生好感。自此,常召董鄂氏入御書房共讀經史,或於御花園閒談論道。


「妳可知《莊子》有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順治問。


董鄂氏輕聲答道:「妾知此語,亦知帝王之身,難得天地之靜。」


順治聞言,心中一震。他望著董鄂氏,似見一池清泉,映照出自己深藏的渴望——不為帝王,只為一人。


此後,順治帝對董鄂氏寵愛有加,晉封為賢妃,並破例允其參與宮中典儀。朝中議論紛紛,太后孝莊亦曾勸諫:「皇兒,帝王之情,不可過深,恐亂朝綱。」


順治卻答:「母后,朕非不知朝政之重,但董鄂氏之賢,非尋常妃嬪可比。朕心安於她,何妨寵之?」


孝莊聞言,沉默良久,終未再言。


順治十五年,董鄂氏誕下一子,順治帝大喜,命名為榮親王,欲立為太子。然天不假年,榮親王夭折於襁褓,董鄂氏悲痛欲絕,病體漸衰。


順治帝日夜陪伴,親調太醫,命人遍尋良方,卻無力回天。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病逝於承乾宮,年僅二十七。


順治帝聞訊,悲痛欲絕,輟朝五日,親撰《孝獻皇后行狀》,字字句句皆是摯愛之語。他命工部修建陵墓,親選葬地,並下令宮中不得奏樂三月,以示哀悼。


夜深,順治獨坐御書房,望著董鄂氏遺物,淚流滿面。他低聲道:「若朕非帝王,可否與妳共老?如今妳先去,朕心已死。」


自此,順治帝漸疏朝政,沉迷佛法,常夜訪寺院,與僧人論道。朝臣憂心,太后孝莊再三勸諫,皆無效。


這段情緣,雖短如流星,卻照亮了順治帝的心,也埋下他日後遁入空門的伏筆。



## 第五回:紅顏薄命,孝獻皇后香消玉殞


順治十七年秋,京城天氣乍涼,宮中卻籠罩著一層沉重的陰霾。董鄂妃病重,太醫束手,順治帝日夜守於榻前,親調湯藥,眼中血絲密布,心如刀割。


「朕為天下之主,卻救不得一人之命。」他低聲喃喃,握著董鄂妃纖細的手,彷彿握住了自己最後的溫情。


董鄂妃病中仍不忘安慰:「皇上莫悲,妾此生得君一人心,已足矣。」


順治聞言,淚如雨下。他知她病入膏肓,卻仍不願放手。宮中上下皆知,董鄂妃之寵,前所未有,後亦難及。


八月初八,董鄂妃香消玉殞,年僅二十七。順治帝聞訊,當場昏厥。醒來後,命輟朝五日,親撰《孝獻皇后行狀》,文中句句皆是摯愛之語:


>「妃性柔順,德容兼備,朕與之情深意重,今痛失所愛,心如死灰。」


他命工部修建陵墓,選地於清東陵之孝陵,並親自設計陵園格局,命人雕刻董鄂妃生平事蹟於石碑之上。又下令宮中三月不得奏樂,百官著素,以示哀悼。


太后孝莊見兒子悲痛至此,憂心不已。她召見順治,勸道:「皇兒,妃雖仙逝,然江山未可棄。汝為天下之主,不可沉溺哀思。」


順治卻答:「母后,朕雖為帝,亦為人。妃之去,朕心已死,何以治天下?」


自此,順治帝漸疏朝政,常閉門不出,獨坐承乾宮,焚香誦經。他召見高僧玉林通琇,與之論道,言語間流露出厭世之意。


「世事如夢,帝位如幻。朕欲求解脫,可否得真空之境?」順治問。


玉林和尚合掌而答:「若心無執,即是解脫。然帝王之身,難離塵世。」


順治沉默良久,低聲道:「朕願捨身入空門,不問江山。」


此言傳出,朝中震動。大臣紛紛上奏勸諫,太后亦再三阻止,然順治帝心志已決,日夜誦經,甚至於紫禁城內設壇,命僧人講法。


他開始書寫佛偈,親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並命人於御花園建「靜心亭」,供其靜坐參禪。


百官見之,皆嘆:「皇上心已遠塵世,恐非久居帝位。」


這一年,順治帝由喪妃之痛,轉入佛法之境,帝心漸遠,江山之主,已萌去意。

## 第六回:佛音入夢,帝心漸遠紅塵事


董鄂妃香消玉殞後,順治帝心如死灰。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卻無一處能慰其心。朝政奏章堆積如山,他卻常閉門不出,獨坐承乾宮,焚香誦經,神情恍惚。


夜深人靜,順治常夢見董鄂妃於御花園輕語低笑,夢醒之時,空榻冷冷,唯有殘燭搖影。他低聲自語:「妃已去,朕心亦隨之遠矣。」


太后孝莊見兒子沉迷佛法,憂心如焚,屢次召見勸諫:「皇兒,妃雖仙逝,然江山未可棄。汝為天下之主,不可沉溺空門。」


順治卻答:「母后,朕雖為帝,心已不在朝堂。妃之去,令朕悟世事無常,榮華富貴皆如夢幻泡影。」


孝莊聞言,沉默良久,終未再言。


順治帝開始召見高僧入宮,與之論道。其中特別敬重玉林通琇,乃五台山高僧,法眼通明,言語深遠。順治命人於御花園建「靜心亭」,供玉林講法,自己則每日前往聆聽。


一日,順治問:「世人皆言帝王尊貴,然朕心常苦。妃之去,令朕知情不可留,權不可恃。佛門可解此苦否?」


玉林和尚合掌而答:「帝王亦人,情苦尤深。若能放下執念,即得自在。然放下非棄責,乃明心見性。」


順治沉思良久,問:「若朕願捨帝位,入空門,可得真解脫?」


玉林微笑道:「若心真願,則處處皆道場。然帝身難離塵世,需慧根深厚,方能不墮迷途。」


順治聞言,心中震動。他開始於宮中設壇誦經,命僧人講法,甚至親書佛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無所住,方得自在。」


朝臣見之,皆驚疑不定。兵部尚書上奏:「皇上沉迷佛法,朝政荒廢,恐動天下之心。」


順治不予理會,反命工部於宮中修建「般若堂」,供其靜坐參禪。他每日晨起誦經,午後靜坐,夜間焚香,已然遠離帝王之事。


百官私語:「皇上心已遠塵世,恐非久居帝位。」


順治帝心中卻愈加清明。他望著紫禁城外萬民奔走,心中泛起一念:「朕若非帝,可否得真我?」


這一年,順治帝由喪妃之痛,轉入佛法之境,帝心漸遠,紅塵事淡,江山之主,已萌去意。

---


## 第七回:紫禁誦經,天子設壇求解脫


順治十八年春,京城乍暖還寒,紫禁城內卻香煙繚繞,佛音繚繞。自董鄂妃仙逝以來,順治帝心灰意冷,朝政漸疏,心神日益沉浸於佛法之中。


他命人在乾清宮東側修建「般若堂」,堂宇不大,卻金碧輝煌,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四壁繪有《法華經》圖像。每日清晨,順治親自焚香誦經,誦聲低沉,似訴心語。


朝臣見之,憂心忡忡。戶部尚書上奏:「皇上沉迷佛事,政務日漸荒廢,百官無所措手,百姓亦多疑懼。」


順治閱奏後,僅批一字:「知。」


他不再召見群臣,改由內閣代行政務。太后孝莊數度召見,勸其回心轉意,順治卻以「心病難醫」為由婉拒。


「母后,朕雖貴為天子,然心如浮雲。妃之去,令朕知萬事皆空,唯佛可依。」


孝莊聞言,淚眼婆娑,卻知此子心志已決,無力挽回。


順治帝每日於般若堂靜坐,與玉林通琇大師對談佛理。二人論及「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順治常問:「若朕捨帝位,入空門,是否可得真我?」


玉林合掌而答:「若能捨棄萬緣,放下我執,即使身在紅塵,亦可得道。然若執著於逃避,則佛門亦成牢籠。」


順治沉思良久,低聲道:「朕非逃避,乃悟世事無常,願求清淨。」


他開始親書佛偈,筆力遒勁,字字沉穩。其所書《自警偈》流傳後世,句曰: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又書:「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天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此詩傳出,朝野震動。百官議論紛紛,皆言皇上有遁世之意。內閣首輔請求面聖,順治不允,僅命太監傳話:「政事自有天命,朕心已不在此。」


此時,順治帝常夜夢董鄂妃於雲端微笑,輕聲喚他:「福臨,來吧,塵世已無你之牽掛。」


夢醒之際,他披衣起身,步入般若堂,焚香三柱,跪於佛前,低聲道:「若有來世,願為一介僧人,不問江山,不戀紅塵。」


這一年,順治帝心志已決,雖未明言,然其舉止已昭示天下:帝心已遠,紅塵不戀,唯願求一方清淨之地,了此餘生。


## 第八回:假死脫身,五台山中尋法號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京城寒風凜冽,紫禁城內卻異常寂靜。御醫匆匆進出養心殿,太監低聲傳令,宮人神色緊張。順治帝染天花,病勢沉重,臉上已現膿斑,氣息微弱。


太后孝莊聞訊,急入殿中,見兒子臥榻呻吟,心如刀割。她握著福臨的手,低聲道:「皇兒,你不可棄我而去,江山尚未穩固,康熙尚幼,你是大清的柱石。」


順治睜眼望母,神情恍惚,卻未語。片刻後,他緩緩閉眼,御醫跪地啜泣,宣告:「皇上駕崩矣。」


消息傳出,京城震動。百官著素,紫禁城內外皆披白,太后下令即日封皇長子玄燁為帝,是為康熙。


然而,民間卻流傳另一版本:順治帝並未真正病逝,而是借病假死,遁入空門,遠離紅塵。


據傳,順治帝早已與玉林通琇密謀,於病重之際以假死之法脫身。當夜,養心殿密道開啟,一輛黑轎悄然出宮,直奔五台山。


五台山慈善寺,香火鼎盛,山門外一僧披袈裟而立,神情沉靜,法號「行痴」。他不言來歷,不問世事,每日誦經打坐,偶爾與玉林大師論道。


寺中僧人皆言:「行痴師父非凡人,言語深遠,氣度不凡,似有帝王之風。」


有朝臣私訪五台,見行痴和尚眉目酷似順治,心中震驚,卻不敢聲張。回京後僅於私記中寫道:「五台有僧,神似先帝,疑為福臨。」


行痴和尚於寺中修行二十餘年,未曾離山。康熙年間,寺中立一石碑,刻有詩曰:


>「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天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此詩一出,世人皆驚,紛紛傳言:順治帝未死,已為僧人,隱於五台,觀天下而不問世事。


太后孝莊聞言,命人密查,卻未得實證。她望著康熙漸長,心中既欣慰又感慨:「若福臨真在山中,願他得清淨安寧。」


這一年,順治帝之死成謎,史書記載與民間傳說交錯,帝王之身,竟成空門之影。

---


## 第九回:行痴修行,靜觀康熙治天下


五台山,雲霧繚繞,松風低吟。慈善寺內,一僧披灰袍,面容清瘦,法號「行痴」,每日誦經打坐,不問世事。寺中僧人皆言:「行痴師父來歷不凡,言語深遠,氣度沉穩,似有帝王之風。」


行痴和尚,正是順治帝福臨。自假死脫身,遁入空門,已歷十載。昔日龍袍加身,今朝布衣素履;昔日萬民仰望,今朝孤燈伴影。


他於寺中修習《金剛經》《法華經》,每日晨鐘暮鼓,心無旁騖。偶有香客入寺,見其神情清澈,問其來歷,他僅笑而不答,轉身入殿,誦經如常。


康熙帝登基之初,年僅八歲,太后孝莊垂簾聽政,輔佐幼主。行痴於山中靜觀天下,聞康熙勤學好問,仁政施民,心中欣慰。


「玄燁果然不負所望,江山有望矣。」他於佛前低語,眼中閃過一絲安然。


康熙十六年,親政之初,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整頓吏治,天下漸安。行痴於寺中焚香,望著遠方山巒,心中泛起一念:「朕昔日所憂,今已無虞。」


他開始書寫偈語,於寺中石壁題詩:


>「山中歲月如流水,世事如夢不堪尋。帝王之位如浮雲,空門一念得清心。」


寺中僧人見之,皆嘆:「行痴師父心境已入涅槃,非凡人也。」


有朝臣密訪五台,見行痴和尚,驚為福臨,欲奏告朝廷。行痴卻言:「吾已非帝,願葬名於山林,不問塵世。」


朝臣回京後,僅於私記中記載:「五台有僧,神似先帝,言語如玉,心境如佛。」


康熙年間,慈善寺香火鼎盛,行痴和尚於寺中修行二十餘年,未曾離山。寺外百姓皆尊其為「隱帝和尚」,傳言不絕。


順治四十年,行痴和尚於般若殿中圓寂,年五十三。寺中僧人為其立塔,塔名「龍隱塔」,塔前石碑刻曰:


>「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天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此詩流傳京師,康熙帝聞之,沉思良久,命人修塔護碑,不加干涉。太后孝莊亦於晚年密遣人祭塔,低語:「福臨,汝終得清淨,吾心亦安。」


這一年,順治帝之身終歸空門,帝王之影隱於山林,歷史與傳說交錯,成為清宮四大疑案之一。


## 第十回:龍隱江山,千秋帝影留人間


五台山慈善寺外,松濤陣陣,鐘聲悠揚。行痴和尚圓寂之日,寺中僧眾齊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香煙繚繞,雲霧籠山。塔前石碑刻著那句傳世偈語:


>「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天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這句話,既是順治帝的告白,也是他對帝王之道的終極反思。


京師聞訊,百姓傳言不絕。有人言:「行痴和尚即順治帝也。」有人則笑而不語,道:「帝王之事,焉能盡信?」


康熙帝聞之,命人修塔護碑,不加干涉。太后孝莊於晚年密遣人祭塔,焚香三柱,低語:「福臨,汝終得清淨,吾心亦安。」


順治帝一生,自五歲登基,十三歲親政,十七歲喪妃,十八歲「病逝」,五十三歲圓寂於山林。帝王之路,他走得孤獨而深沉;空門之境,他修得清明而自在。


他曾是江山之主,亦是情海之人;他曾握萬民之命,亦曾為一人落淚。他的選擇,或許違背世俗,卻成就了另一種帝王之道——以捨為得,以空為滿。


《龍隱江山》至此告終,順治帝的身影雖隱於山林,卻留在人間千秋。歷史未能定論,傳說卻流芳百世。


紫禁城仍在,五台山猶存。帝王之影,隱於雲煙之中,靜觀世事,不語滄桑。


(全文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ordam Chang的沙龍
2會員
28內容數
這是Gordam77的小說創作世界
Gordam Ch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3
*短篇歷史小說* 唐玄宗十四年六月,馬嵬驛驚雷乍起,天色陰沉如墨。安史之亂席捲長安,玄宗西逃至此,禁軍哗然,矛頭直指楊氏一族。楊國忠已伏誅,眾將士仍不罷休,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玄宗沉默良久,終低聲道:「賜死……以安軍心。」 馬嵬驛驛館內,楊貴妃靜坐鏡前,白衣如雪,神情恬淡。侍女阿環
2025/11/03
*短篇歷史小說* 唐玄宗十四年六月,馬嵬驛驚雷乍起,天色陰沉如墨。安史之亂席捲長安,玄宗西逃至此,禁軍哗然,矛頭直指楊氏一族。楊國忠已伏誅,眾將士仍不罷休,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玄宗沉默良久,終低聲道:「賜死……以安軍心。」 馬嵬驛驛館內,楊貴妃靜坐鏡前,白衣如雪,神情恬淡。侍女阿環
2025/11/01
📜《霍去病平大漠》 建元元年,河東平陽,一名私生子誕生於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之手。他名叫霍去病,父親是地方小吏霍仲孺,卻不敢承認這段關係。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這名少年,將在短短二十餘年內,改寫西漢與匈奴的格局。 霍去病自幼聰慧,騎射過人。十七歲那年,因姨母衛子夫深得漢武帝劉徹寵愛,他被任命為
2025/11/01
📜《霍去病平大漠》 建元元年,河東平陽,一名私生子誕生於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之手。他名叫霍去病,父親是地方小吏霍仲孺,卻不敢承認這段關係。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這名少年,將在短短二十餘年內,改寫西漢與匈奴的格局。 霍去病自幼聰慧,騎射過人。十七歲那年,因姨母衛子夫深得漢武帝劉徹寵愛,他被任命為
2025/11/01
第三章:影子的真名 ## 鏡影計畫的真相 在蒯紫萱的法醫報告與李潔的筆記分析下,簡侑倫終於拼湊出鏡影計畫的核心: > 鏡影計畫是一項極具爭議的神經模擬研究,目的是透過基因與腦波資料,建立「人格映射模型」,讓人工智慧模擬特定人的行為與思維。簡言之——創造一個「鏡中人」。 這項
2025/11/01
第三章:影子的真名 ## 鏡影計畫的真相 在蒯紫萱的法醫報告與李潔的筆記分析下,簡侑倫終於拼湊出鏡影計畫的核心: > 鏡影計畫是一項極具爭議的神經模擬研究,目的是透過基因與腦波資料,建立「人格映射模型」,讓人工智慧模擬特定人的行為與思維。簡言之——創造一個「鏡中人」。 這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節慶將近,宮中張燈結綵,卻掩不住權力鬥爭的暗流。孺哀年滿十四,少年皇帝的心境逐漸轉變,對太皇太后的壓制與操控開始萌生反抗意識。太子一派則暗中佈局,籌謀下一步行動。鼓聲未止,風雲已動,在這看似熱鬧的節慶背後,一場牽動朝局的行動正悄然展開——而孺哀,即將被捲入其中。
Thumbnail
節慶將近,宮中張燈結綵,卻掩不住權力鬥爭的暗流。孺哀年滿十四,少年皇帝的心境逐漸轉變,對太皇太后的壓制與操控開始萌生反抗意識。太子一派則暗中佈局,籌謀下一步行動。鼓聲未止,風雲已動,在這看似熱鬧的節慶背後,一場牽動朝局的行動正悄然展開——而孺哀,即將被捲入其中。
Thumbnail
「不好意思,我是不是提到你的傷心事。」李葛深感抱歉的說道。 「沒事,孩子本來就都會長大,我可不想成為壓抑它們成長的父母。」迪頓感慨完後,繼續吃著手裡的三明治。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吧。我和小龍是在野獸場相遇的,那時候它還只是一顆蛋。當時,我恰好目睹了火虛龍母把它推入岩漿中。」 迪
Thumbnail
「不好意思,我是不是提到你的傷心事。」李葛深感抱歉的說道。 「沒事,孩子本來就都會長大,我可不想成為壓抑它們成長的父母。」迪頓感慨完後,繼續吃著手裡的三明治。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吧。我和小龍是在野獸場相遇的,那時候它還只是一顆蛋。當時,我恰好目睹了火虛龍母把它推入岩漿中。」 迪
Thumbnail
他的魯莽讓他餘生成了永遠的異鄉人。回不了家鄉的他,也沒能帶給白色蝸牛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他的魯莽讓他餘生成了永遠的異鄉人。回不了家鄉的他,也沒能帶給白色蝸牛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前文提要: 無銘騎士比安奇號稱帝國三大騎士,是皇帝的近身之一,是萬人之上的存在,現在的他到底是甚麼身份呢?拯救了利貝里的比安奇又是否會加入到即將來臨的戰爭中⋯,一切還是未知之數。 “吃飯了!”時間回到現在已經是兩天後的晚上了。婆婆準備好了晚餐,有魚有肉,十分豐富。 難道他與“玫瑰騎士團“入侵有關?
Thumbnail
前文提要: 無銘騎士比安奇號稱帝國三大騎士,是皇帝的近身之一,是萬人之上的存在,現在的他到底是甚麼身份呢?拯救了利貝里的比安奇又是否會加入到即將來臨的戰爭中⋯,一切還是未知之數。 “吃飯了!”時間回到現在已經是兩天後的晚上了。婆婆準備好了晚餐,有魚有肉,十分豐富。 難道他與“玫瑰騎士團“入侵有關?
Thumbnail
被稱為無銘騎士的帝國三大傳奇,他的身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偏遠的社區呢?
Thumbnail
被稱為無銘騎士的帝國三大傳奇,他的身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偏遠的社區呢?
Thumbnail
前文提要: 離家出走的貴族少年利貝拉,乃是城中貴族菲奧雷家當家的兒子,為了追尋夢想離開家園,他躲在馬車之內,借助每晚進入古堡的唯一機會"逃之夭夭"。 離開商業豐富的"不夜城"烏迪內省已經不知過了多少時間,小利貝拉隱藏在箱子之中,堅決的小孩十分安靜,但是畢竟是貴族少年,他又何嘗體驗過餓肚子的滋味?
Thumbnail
前文提要: 離家出走的貴族少年利貝拉,乃是城中貴族菲奧雷家當家的兒子,為了追尋夢想離開家園,他躲在馬車之內,借助每晚進入古堡的唯一機會"逃之夭夭"。 離開商業豐富的"不夜城"烏迪內省已經不知過了多少時間,小利貝拉隱藏在箱子之中,堅決的小孩十分安靜,但是畢竟是貴族少年,他又何嘗體驗過餓肚子的滋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