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平大漠》
建元元年,河東平陽,一名私生子誕生於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之手。他名叫霍去病,父親是地方小吏霍仲孺,卻不敢承認這段關係。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這名少年,將在短短二十餘年內,改寫西漢與匈奴的格局。
霍去病自幼聰慧,騎射過人。十七歲那年,因姨母衛子夫深得漢武帝劉徹寵愛,他被任命為侍中,隨舅父衛青出征匈奴。元狩元年(前122年),他首次領軍,僅率八百驃騎深入大漠,斬殺匈奴單于祖父若侯產,俘虜其叔父羅姑比,斬敵二千餘人,功冠全軍。漢武帝大喜,封其為冠軍侯,食邑一千六百戶。
翌年春,霍去病升任驃騎將軍,率萬騎出定襄,六日奔襲西域五國,直取祁連山,俘匈奴金人,斬敵萬餘。夏季再戰,殲敵七萬,收復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打通西域通道。此役後,匈奴右部元氣大傷,西漢勢力西擴千里。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再度出征,深入漠北,直逼狼居胥山與姑衍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此役斬匈奴左賢王主力七萬,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封狼居胥,威震天下。
他用兵靈活,不拘古法,擅長長途奔襲與快速突擊,常以小部隊深入敵境,斬首擒王。他不戀功名,曾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不建府第,不置田產,軍中將士皆敬之如神。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漢武帝悲痛萬分,賜諡「景桓」,陪葬茂陵,命人依祁連山形修墓,以誌其功。自此,西漢邊境安定,匈奴勢衰,霍去病之名,永刻史冊。
《封狼居胥之前》
場景:長安未央宮,元狩元年春,霍去病初次凱旋。
御座之下,金甲未卸的霍去病跪伏於殿前,身後是八百驃騎的戰旗與匈奴俘虜。漢武帝劉徹端坐龍椅,目光如炬,凝視著這位年僅十八的少年將軍。
漢武帝(緩緩開口):「你率八百騎深入大漠,斬敵二千,擒其王侯。可知此功,古今罕見?」
霍去病(低頭答道):「臣不敢居功。匈奴未滅,臣尚未敢言勝。」
劉徹微微一笑,起身走下御階,親手扶起霍去病。
漢武帝:「你不似年少,卻有老將之志。朕問你,何以敢孤軍深入,不待援軍?」
霍去病(目光堅定):「匈奴驍勇,若遲疑則失先機。臣信兵貴神速,勝在不測。」
劉徹沉吟片刻,轉身望向殿外的戰旗。
漢武帝:「你可知,朕夢中常見大漠黃沙,匈奴鐵騎踏我邊境。你讓朕今夜可安眠。」
霍去病沉默片刻,忽然開口。
霍去病:「臣願再征,直至狼居胥,祭天告捷。匈奴不滅,臣不言家。」
劉徹聞言,神色一震,緩緩點頭。
漢武帝:「好。冠軍侯之名,朕賜你。食邑千六百戶,但朕更望你,封狼居胥,名留萬世。」
霍去病跪拜,聲如洪鐘。
霍去病:「臣不為侯,不為名,只為天下百姓不再聞胡馬之聲。」
劉徹望著這位少年將軍,眼中閃過一絲罕見的敬意。
漢武帝(低聲):「去病,你是朕的劍,也是朕的夢。願你不負此名。」
殿外風起,戰旗獵獵。霍去病起身,轉身離去,步履堅定如鐵。那一刻,未央宮的石階上,刻下了西漢最年輕的傳奇。
《封狼居胥》
場景:元狩四年夏,漠北狼居胥山之巔。
風,從大漠深處呼嘯而來,捲起黃沙如浪。霍去病身披戰甲,立於狼居胥山頂,身後是萬騎驃騎軍,前方是無垠的翰海與匈奴殘部的遠遁背影。
他望著天,眼神如鐵。
祭壇已築,以白骨為基、黑石為柱,四方插旗,皆染敵血。祭官低聲誦讀天命,霍去病緩步登壇,手持匈奴左賢王所佩金刀,跪於天地之間。
霍去病(低聲):「天聽我言。匈奴左部已破,王庭已遁,漠南無主。此刀,獻於天。」
他高舉金刀,猛然插入祭壇中央。血色夕陽映照其甲,宛如烈焰。
霍去病:「我霍去病,不為侯,不為名。願以此身,平大漠,安漢土。」
驃騎軍齊聲跪拜,萬人無語,唯風聲如雷。
祭官將狼居胥山土撒於霍去病肩上,象徵「封山為界,祭天告捷」。
祭官:「自此,漢土北至狼居胥,西至翰海,匈奴不敢南望。」
霍去病轉身,望向遠方的姑衍山,低聲自語。
霍去病:「若有一日,匈奴再犯,我願再起,踏碎其庭。」
他未笑,未怒,只是靜靜地站在風中,任黃沙掠過面頰。那一刻,他不只是將軍,而是漢朝的劍,是大漠的主宰。
《河西逐胡》
場景一:長安未央宮,元狩二年春
漢武帝劉徹端坐御座,神色凝重。匈奴右部頻繁騷擾河西走廊,威脅西域通道。朝堂之上,眾臣議而不決。
霍去病身著輕甲,立於殿下,目光如炬。
漢武帝:「河西之地,朕欲取之。誰可為驃騎將軍,率軍逐胡?」
眾臣默然。霍去病上前一步,單膝跪地。
霍去病:「臣願為驃騎,誓平河西。」
劉徹微笑,親手賜印。
漢武帝:「好。朕賜你萬騎,限六日,破匈奴右部。若勝,河西歸漢。」
場景二:河西走廊,春季戰役
霍去病率萬騎自酒泉出發,日行百里,直襲匈奴右賢王部。敵軍未及備戰,已被漢軍分割包圍。
他親率精騎突入敵陣,金剛掌破敵盾,七鷹拳奪敵首。六日之內,斬首萬餘,俘虜匈奴王族數十人。
副將:「將軍,敵軍潰散,河西已清。」
霍去病(望向祁連山):「此地,當為漢土。」
他命人築旗於山巔,插漢軍軍徽,宣告河西歸漢。
場景三:河西走廊,夏季戰役
夏日炎炎,霍去病再度出征,目標為匈奴殘部與西域五國。此役,他改用分軍突襲之策,三路並進,直取祁連山以南。
他親征樓蘭、烏孫、敦煌一帶,斬敵七萬,俘虜匈奴金人與王族百餘。河西四郡——酒泉、張掖、敦煌、武威——自此設立,西漢勢力首次深入西域。
漢武帝詔令:「霍去病功冠三軍,封食邑二千戶,河西四郡即日設立。」
場景四:軍帳之夜
霍去病獨坐帳中,望著星空。
副將:「將軍,此役功成,可建府第,享榮祿矣。」
霍去病(淡然):「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他起身,走出帳外,望向北方的狼居胥山,心中已有下一場戰役的輪廓。
《祁連破雪》
第一幕:進攻祁連山
元狩二年夏,霍去病率三萬驃騎軍,由張掖出發,直指祁連山南麓。此地為匈奴右部殘軍最後據點,地勢險峻,氣候寒冷,匈奴以山為屏,拒漢軍於外。
副將:「將軍,祁連山高寒,敵軍熟地,我軍不利。」
霍去病望著遠方雪峰,沉聲道:
霍去病:「匈奴以山為盾,我以山為刃。破其根,斷其魂。」
他命軍分三路:一路由東南繞行,切斷糧道;一路由西北突襲,擾亂防線;主力由中路強攻,直取山口。
三日後,漢軍破匈奴防線,直入祁連山谷。霍去病親率精騎突入敵營,斬首千餘,俘虜匈奴王族十餘人。祁連山下,血染白雪,匈奴右部潰散。
第二幕:設立河西四郡
戰後,霍去病率軍駐紮張掖,遣使回報長安。漢武帝聞捷,立即下詔:
朝廷派遣使者與官吏,於河西走廊設立四郡:
霍去病親自選定郡守,強調「軍政合一、民兵共治」,並命軍中識字者教授百姓漢語與農耕技術。
第三幕:與衛青的戰術對話
夜幕下,軍帳中燈火微明。霍去病與衛青並肩而坐,對飲論戰。
衛青:「你用兵如火,疾而不滅。但祁連之戰,險象環生,何以不退?」
霍去病(沉穩):「匈奴以山為根,若不拔其根,則永無安寧。我寧冒險一戰,勝而止亂。」
衛青(微笑):「你不似年少,卻有老將之志。但記住,勝不在速,在於守。」
霍去病舉杯,目光堅定。
霍去病:「我不求久守,只求一戰定局。若能封狼居胥,祭天告捷,此生足矣。」
衛青沉默片刻,舉杯與之共飲。
衛青:「好。你若封山,我願為你築路。」
《漠北風雷》
第一幕:戰前之約
元狩四年春,長安未央宮。
漢武帝劉徹召見霍去病與衛青,神色凝重。
漢武帝:「匈奴左、右賢王尚存,王庭未滅。朕欲一戰定北疆,爾等可有策?」
衛青沉穩答道:
衛青:「臣願率中軍,由定襄出發,正面壓制匈奴主力。」
霍去病則目光如炬:
霍去病:「臣請率驃騎軍,由北道疾行,直取狼居胥,斷其退路。」
劉徹大喜,命二人分道出征,誓掃漠北。
第二幕:霍去病北道突襲
霍去病率五萬驃騎軍,由北道出發,日行百里,穿越沙漠、戈壁,直逼匈奴王庭。途中斬敵三萬,俘虜王族百餘,敵軍潰散如潮。
他命軍分三路:一路斷糧道,一路追殘部,一路直取狼居胥山。
六月初,霍去病登狼居胥山,望見翰海,命人築壇祭天。
霍去病:「此地,當為漢土之北界。匈奴不滅,我不還家。」
第三幕:衛青中軍壓境
衛青率六萬中軍,由定襄出發,正面壓制匈奴左賢王部。戰於高闕、白羊溝,連破三陣,斬敵四萬,迫匈奴王庭西遁。
他用兵穩健,步步為營,以重騎壓陣,以輕騎追擊,兵不血刃而勝。
戰後,衛青遣使與霍去病會合於姑衍山,共祭天地。
第四幕:兄弟之語
姑衍山下,夜風微涼。霍去病與衛青並肩而坐,望著遠方的星空。
霍去病:「舅父,你用兵如水,我如火。你守,我攻,今日方能勝。」
衛青(微笑):「你如雷霆,我如山。若無你破敵,我難穩陣。你我一體,勝在互補。」
霍去病沉默片刻,低聲道:
霍去病:「我常思,若我不在,誰能再平大漠?」
衛青望著他,語氣堅定:
衛青:「你在,我在。你不在,我守你之志。」
兩人舉杯共飲,無言而深情。
第五幕:戰後之詔
漢武帝聞捷,大喜,詔曰:
「霍去病、衛青功冠三軍,封狼居胥,祭天告捷。漠南無王庭,匈奴遠遁,北疆安定。」
霍去病未建府第,未置田產,仍駐軍於河西,誓言匈奴不滅,不言功成。
:《山河之誓》
第一幕:匈奴之嘆
祁連山下,匈奴右部殘軍潰敗,王庭西遁。匈奴老酋望著遠方雪峰,低聲吟嘆: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句話,傳遍草原,成為匈奴亡地之痛。
祁連山,水草豐美,是匈奴牧畜之根;焉支山,氣候溫潤,是匈奴婦女居所與染料之源。失此二山,匈奴不僅失地,更失生機。
第二幕:霍去病進軍祁連
元狩二年夏,霍去病率驃騎軍進軍祁連山,三路並進,破匈奴右部。戰於山谷之中,雪地染血,敵軍潰散。
他登祁連山巔,望見焉支山遠影,低聲道:
霍去病:「此山若不取,匈奴必復。我不留根。」
他命軍再進,直取焉支山,斬敵萬餘,俘虜王族百人。焉支山下,匈奴婦女哭泣,染坊焚毀,草原失色。
第三幕:霍光之歸
戰後,霍去病於敦煌軍營召見一名少年,眉目清朗,神情堅毅。
霍去病:「你名霍光?」
霍光(跪拜):「是。母命我來,願隨將軍征戰。」
霍去病沉默片刻,望著少年。
霍去病:「你是我弟。血脈不言,志可傳。你願學我軍法、識我兵道?」
霍光(堅定):「願隨兄長,守漢土,平胡患。」
自此,霍光隨軍而行,學軍紀、習兵法,成為霍去病最信任的少年副將。
第四幕:兄弟之誓
焉支山下,夜風微涼。霍去病與霍光並肩而坐,望著星空。
霍去病:「我不求長命,只求一戰定北疆。若我不在,你可守我志?」
霍光(低聲):「兄長若去,我守你名。我不為功,只為不辱霍氏。」
霍去病笑了,將佩劍交予霍光。
霍去病:「此劍名『逐胡』,你持之,不為殺敵,只為守人。」
第五幕:山河之定
漢武帝聞捷,下詔設河西四郡,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食邑二千戶。
霍去病未建府第,未置田產,仍駐軍於河西,誓言匈奴不滅,不言功成。
祁連山、焉支山,自此歸漢。匈奴遠遁,草原失色,山河定界。
霍光,則在兄長身邊,靜靜記下每一場戰役、每一句話,為日後的漢室輔政埋下伏筆。
《劍未歸鞘》
第一幕:病榻之語
元狩六年(前117年),盛夏,長安驃騎府。
霍去病病重,軍中傳言他染疾於河西,久治不癒。御醫束手,漢武帝親遣使者探望。霍光日夜守於榻前,少年已長成,眉宇間有兄長之影。
夜深,霍去病睜眼,望著霍光。
霍去病(聲音微弱):「光兒……你記得祁連山下,我說過的話嗎?」
霍光(跪地):「兄長說,不為功名,只為天下百姓不再聞胡馬之聲。」
霍去病微笑,眼神如昔。
霍去病:「我未能滅匈奴,但你可守漢室。我不在,你便是我。」
他取出佩劍「逐胡」,交予霍光。
霍去病:「此劍,不為殺敵,只為守人。你持之,不為我名,只為我志。」
霍光淚下,雙手接劍。
霍光:「兄長若去,我守你名。我不為功,只為不辱霍氏。」
霍去病望著窗外星空,低聲道: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語畢,氣絕。
第二幕:劍未歸鞘
霍去病亡故,年僅二十四。漢武帝悲痛萬分,命陪葬茂陵,築墓如祁連山形,以誌其功。天下震動,軍中哀悼,驃騎軍旗半垂,河西四郡百姓自發祭奠。
霍光未言悲,只在墓前立誓:
霍光:「兄長之志,我以一生守之。劍不歸鞘,志不歸塵。」
📜小說章節:《霍光守志》
第一幕:少年入朝
霍去病亡後,霍光被漢武帝召入宮中,任侍中,輔佐政務。朝中多疑其年少,然其言語謹慎、處事穩重,漸得帝心。
他不爭權、不求名,凡事以「不辱霍氏」為念。每遇政事,常言:
霍光:「兄長若在,必如此斷。」
第二幕:輔政天下
昭帝即位,年幼,霍光受遺詔輔政,成為西漢政壇實際掌權者。他清除奸佞,穩定朝局,推行仁政,尊儒重法,延續漢武帝之治。
他拒絕封王,拒絕建府,仍居舊宅,佩「逐胡」之劍,未曾出鞘。
朝臣問之:
朝臣:「丞相功高位重,何不封王?」
霍光:「霍氏之志,不在王侯,在守志。」
第三幕:志傳天下
霍光終老,朝廷為其建祠,百姓尊其為「守志丞相」。他未征戰,卻守住兄長之志;他未封侯,卻撐起漢室之柱。
「逐胡」之劍,後由其子霍禹繼承,成為霍氏家傳之物,不為殺敵,只為守人。
最終章:《不為家》
第一幕:戰後孤影
元狩四年末,霍去病率軍凱旋,封狼居胥,祭天告捷。漠南無王庭,匈奴遠遁,漢室北疆安定。
長安城中,百官請建府第,賜田宅,漢武帝親賜金印玉璽。
霍去病卻婉拒一切,仍駐軍河西,居帳不居宅,食軍糧不食俸祿。
副將問曰:「將軍功高位重,何不歸家?」
霍去病望著北方,低聲道: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第二幕:與衛青之語
某夜,霍去病與衛青共坐軍帳,飲酒論兵。
霍去病:「舅父,我常思,兵者何為?為國?為名?為家?」
衛青(沉穩):「兵者,為守。守疆土,守百姓,守心志。」
霍去病沉默片刻,舉杯敬之。
霍去病:「你用兵如水,我如火。你守,我攻。若我不在,願你守我志。」
衛青望著他,眼神深遠。
衛青:「你若不在,我守你名。你若在,我不言功。」
兩人共飲,無言而深情。
第三幕:病榻遺言
元狩六年,霍去病病重,臥於長安驃騎府。霍光守於榻前,衛青亦至。
霍去病氣息微弱,望著二人。
霍去病:「我未能滅匈奴,但願你們守我志。光兒,你持我劍,不為殺敵,只為守人。」
霍光(淚下):「兄長若去,我守你名。我不為功,只為不辱霍氏。」
衛青(低聲):「你未滅匈奴,但已滅其魂。你不歸家,卻讓萬家得安。」
霍去病微笑,望向窗外星空,低聲道: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語畢,氣絕。
📜結語:霍氏之志
霍去病亡故,年僅二十四。漢武帝悲痛,命陪葬茂陵,築墓如祁連山形,以誌其功。
霍光入朝輔政,衛青續守北疆。霍氏之志,不在王侯,不在功名,而在「守」。
祁連山下,焉支山旁,草原失色,漢土安寧。
後人問:「霍去病何以不歸家?」
史官答曰:
「他以天下為家,以百姓為親。匈奴未滅,他心未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