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歷史小說*
唐玄宗十四年六月,馬嵬驛驚雷乍起,天色陰沉如墨。安史之亂席捲長安,玄宗西逃至此,禁軍哗然,矛頭直指楊氏一族。楊國忠已伏誅,眾將士仍不罷休,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玄宗沉默良久,終低聲道:「賜死……以安軍心。」
馬嵬驛驛館內,楊貴妃靜坐鏡前,白衣如雪,神情恬淡。侍女阿環跪於榻前,淚如雨下。
「娘娘,若有一線生機,您可願逃?」
楊貴妃望著鏡中自己,緩緩點頭:「若我死,玄宗心碎;若我活,天下不安。阿環……你願代我而死嗎?」
阿環抬頭,眼神堅定:「我願。」
當夜,驛館火光沖天,眾人只見白衣女子縊死於梨樹之下,玄宗痛哭失聲,命人厚葬於馬嵬坡。
而真正的楊貴妃,則在夜色掩護下,由一隊密使護送,悄然離開驛館,踏上逃亡之路。
她改名「白蓮」,由西入蜀,再轉南渡海,歷經三月,終抵倭國。彼時日本正值平安初期,朝廷對唐文化崇敬有加,白蓮以琴藝與詩才獲得貴族庇護,居於大和國奈良郊外一座小寺中。
她每日焚香誦經,書寫唐詩,偶爾彈奏《霓裳羽衣曲》,曲聲哀婉,寺中僧人皆言:「此曲如泣如訴,似有亡國之痛。」
十年後,一名唐商在奈良偶遇白蓮,驚為天人。白蓮只淡淡一笑,贈他一首詩:
> 馬嵬一夢十年寒,梨花落盡未曾安。
> 若問人間情與劫,但看霓裳舞未殘。
唐商返國後,將此詩傳入長安,坊間傳言楊貴妃未死,逃至東瀛,成為「楊妃東渡」之說。
而在奈良那座小寺中,白蓮終老於香火之間,墓前石碑無名,唯刻一字:「緘」。
緘者,密也。
---
一|帝王之痛
馬嵬驛事變後,唐玄宗一夜白頭。
他登上西行的馬車,望著遠方的山巒,心如死灰。楊貴妃的白衣身影在他眼前揮之不去,梨樹下的香魂,成了他餘生的夢魘。
「她死了,是我親口下的命令。」他曾對高力士低語。
但在某個深夜,禁軍密使悄然回報:「娘娘之屍,面容模糊,非真身。阿環代死,貴妃已由密道送出驛館。」
玄宗震驚,卻未追問。他知道,若她真能活下去,遠離這場亂世,那便是蒼天的憐憫。
自此,他不再提起她的名字,只在每年六月,獨自焚香於馬嵬驛舊址,低聲吟誦:
那是他與她的開始,也是他與天下的終結。
二|白蓮之境
在倭國奈良郊外,一座名為「月影寺」的小寺靜靜佇立於山林之間。白蓮——楊貴妃改名後的身份,居於此地已十年。
她每日誦經、焚香、習琴,寺中僧人尊她為「唐之女仙」。她不言過往,只以詩詞與琴音寄託心事。
她曾在寺中庭院種下一株梨樹,春日花開如雪,她便獨坐樹下,彈奏《霓裳羽衣曲》。曲聲哀婉,聽者無不動容。
她也曾教寺中女童習舞,動作間仍有宮廷舞姿的影子。有人問她:「妳是唐朝的舞姬嗎?」
她微笑不語,只回一句:「我曾是一個被定義的人,如今只想活成自己。」
她與一名年輕僧人有過一段深厚的情誼,非愛,卻勝似愛。他曾問她:「妳可曾後悔離開?」
她望著遠方的海,低聲道:「後悔的是他,活著的是我。」
三|結語:緘之碑
白蓮終老於月影寺,無疾而終。寺中僧人為她立碑,無名無姓,只刻一字:「緘」。
緘者,密也。是她的過去,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守口如瓶。
多年後,一名唐商在寺中見到此碑,聽聞白蓮之事,回國後將其傳入長安,成為「楊妃東渡」的傳說。
而在馬嵬驛的梨樹下,唐玄宗晚年再度焚香,望著空無一人的坡地,低聲道:
「若妳真在遠方安好,那我這一生的悔,便有了出口。」
風起,梨花落,馬嵬驛之密,終成歷史的餘音。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