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比爾蓋茲在Cop30前一週發的文,引起不少討論。簡單來說就是比爾變了? 前幾年他出了本很紅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強調避免環境、氣候災難。有夠紅啊,連我室友都買了本。那時候我記得我也買了一本...但不曉得放哪了。
那本書主旋律就是「氣候變化很恐怖、趕快加大投資、拯救環境、拯救世界」! 只是這次比爾給出不同的想法。這篇文章他一改過往強調創新、大膽投資論點。強調應該要以「改善人類社會福祉」為核心,並提出三個真相:
1. 氣候變化是個嚴重問題,但不會導致文明的終結 Climate change is a serious problem, but it will not be the end of civilization.
"Even if the world takes only moderate action to curb climate change, the current consensus is that by 2100 the Earth’s average temperature will probably be between 2°C and 3°C higher than it was in 1850."

2. 溫度並非衡量我們在氣候行動上進展的最佳指標 Temperature is not the best way to measure our progress on climate.
3. 健康與繁榮是對抗氣候變化的最佳防禦手段 Health and prosperity are the best defens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不曉得大家怎麼解讀這三句話?
我看完後的有種像是說「氣候變遷,沒那麼嚴重啦;別想一堆虛的;好好賺錢身體健康最重要。」是不是很務實!超級務實啊。 這樣的大轉變,引發了部分學者的不滿。例如普林斯頓教授Michael Oppenheimer就提到,他是在製造一種做為能源變遷者努力、與向窮人提供援助者之間的對立。也有人說,他是在回應政策的轉向。例如他減少了對於旗下Breakthrough Energy的投資等。有興趣可以看The New York Times 這篇文章「Bill Gates Says Climate Change ‘Will Not Lead to Humanity’s Demise'」給出了多面觀點看待這件事。不同媒體立場都有差異,建議前後看。感覺這題目很適合做大學通識用來討論啊。
那麼他怎麼建議改善與提出解方呢?總共有兩大點:
1. Drive the Green Premium to zero. 將綠色溢價降為零

什麼是premium溢價?這是很常用再創新能源科技的詞語。強調面對新的產品、服務時,給予較高的費用,作為鼓勵、補貼、與補助以此來刺激投入。正面而言,可以刺激發展;但是也可能讓產業依賴等。
常見於新科技導入的階段,用來補助與補貼。文中強調,對於代表的產業,應該要密切投入與關注這個價格變化,最終應該是讓價格回到市場機制,而非是不斷的補貼來推動,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市場的健全與永續。
2. Be rigorous about measuring impact. 嚴謹地衡量影響力
文中強調,面對有限的資源投入,應該要選用更直接能看到成效的投資。像是利用疫苗,只需要低於1000元的成本,就有機會可以救人。強調投資應該要更加務實,即便投資創新能源很好,但是否真的可以直接地為人類福祉改善,這需要多加思考。
暗喻在投資未來過程中,不要忘了眼下與短期真正的問題。我蠻喜歡這段的說法,因為這是相當直觀的,如果投資無法帶來可負擔(Affordable)的產品、服務,那麼市場不會永遠為夢想而買單的。
當然,也有人解讀,這是為了要附和當權者的論述方向。但即便如此,這文章也讓大家看到了「敘事」的重要性。因為一樣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說法。
不管怎麼說,從能源科技角度來看,發展從來不是單一方向衝到頭,更像是一種鐘擺不斷修正。前一陣子大紅的氫能,過了五月後瞬間跌到谷底;而無人問津的火力發電與煤炭發電,現在成了美國數據中心最愛的小夥伴;那些不起眼的稀土,原來堪比黃金。
鼓勵大家閱讀比爾蓋茲原文與歡迎看到您們不同的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