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中國大陸公布了「商务部公告2025第61号 公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明定了對於稀土的出口管制,摘要如下
- 在中國以外出口表單物資,需要「許可制」。
- 對於對外軍事使用上,在管制名單上的進口商,原則上不予許可。
- 用於十四奈米以下的邏輯晶片、與製程半導體、或用於人工智能使用上,須逐條審批。
例如針對稀土表單列表上的內容物,只要含「0.1%」及以上就算是需要「許可」了。
對此10/10日時,川普也立刻回應要針對所有來自中國產品收100%的關稅,以及特定的軟體銷售限制。此舉也進一步加劇股市投資人對於經濟的擔憂,而引起股市下跌。稀土議題並不是新的議題,但為什麼會選在這時呢?背後考量與影響,目前具有幾種論點:
1. 為川習會累積籌碼,藉由爭端再起,之後再利用該會議給彼此創造會議成果。
2. 中國用稀土回應即將調整「關稅」,來爭取更好的談判條件等
3.藉由稀土敲山震虎對於「半導體」業的影響力。因為先進半導體設備光刻機等,仰賴特定的稀土使用。
不管是否是以上的原因,都可以看出中國越來越擅長以特定不對等的優勢(全世界8~9成稀土來自於中國),來創造出自己的談判條件。例如Bloomberg整理出七個主要的稀土資源來於自於以下國家。
然而,該種策略可以提升談判優勢,但也將促使各國意會到對於他國「依賴」將帶來潛在的威脅與風險,而重新評估貿易策略與產業策略,進而加速脫勾中國,加劇貿易的不確定性。
例如,企業不僅要執行設備「去中化」甚至,在產品上,採用非「友邦」陣線組成環節上都需要仔細評估風險比例。
全球化的互賴貿易,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無形的陷阱。因為以現在美國政府要降低稀土依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參考2025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的Securing America’s Critical Minerals Supply整理的表格可以看到,即便現在美國馬力全開的調整與金屬政策與稀土生產,到2035年仍有相當大的不足。
舉例來說:在電池設備中的正負極都會用到的石墨Graphite,在美國的本土供應中幾乎為0,即便把目前正在蓋的、準備蓋的供應鏈端都算上,到了2035年僅能供給約35萬頓。
但是,在需求端,受AI需求推動的電力基礎設施升級、還有電動車需求提升等,預計在2035年將有100萬頓的需求。換言之仍有將近7成的缺口。
更不用說缺口更嚴重的Nickel了,到了2035年預計有9275%的落差。
金屬礦產發展受限於物理與自然資源的先天限制,而如要擴大供給面來應付潛在需求與強化供應鏈的韌性,在此將更需要友邦的策略合作。
例如在我石墨的供給上,多數來自於(Madagascar, Mozambique, and Tanzania 這三個國家,換言之,你繞不過與這些國家的來往,如果想要資源那就必須要談條件。
儘管挑戰不少,但也為資源國家帶來機會。在整體美中貿易格局下,稀土儼然成為熱點議題與爭端,那麼可預期未來具有「資源」的國家,在整體美國國內稀土供給需求格局呈現「供不應求」局面下;將不可免的拿此作為關鍵攻防與槓桿資源。
在此脈絡下,如出現國家開始出現出口禁令、與礦產買賣限制提升、與更多國家策略聯盟與投資出現,也不足為奇了。特別是具有豐富資源的非洲國家、還有東南亞國家,也將會有更多礦產貿易的機會。
傳統世界的代表資源是稀土;而現在邁向AI時代中的“稀土”是「晶片與人工智慧」,兩者具有相像的特性,例如前者多出現在特定自然環境與國家中,具有高度的局限;而後者目前也被把持在少數的科技巨頭與製造業中。美國握有這個新時代中最重要的技術資源,二者作為交換與策略合作下,前者仍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先天得自然資源不均讓我們有全球化的動力;但時至今日,改寫成如何在全球化的依賴下保有自主發展空間並降低傷害,看來才是現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