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古拉‧貝胡貝
投資的勝利,不是預測未來,而是規律地走完每一個今天。
我在市場上兜了很久的圈,直到放棄選股、改買全球指數,報酬才穩下來。投資,本質是延後享樂:放棄現在的消費,換取未來更大的選擇權。
貝胡貝是加拿大《媒體報》的財經記者。他把自己一路嘗試、犯錯到投降市場的過程寫清楚:最後選擇全球指數型 ETF,持續買進、長期持有。
看對趨勢,也可能賠錢
20 世紀初,投資汽車產業像是押中未來。現今全球汽車超過 14 億輛,但美國歷史上出現過 2,900+ 家汽車公司,最後幾乎全數消失或被整併。2000 年網路泡沫也是如此:題材與資金蜂擁,能活到最後、做大做強的只有少數。看對產業方向,不等於能挑中贏家。
市場報酬高度集中
長期要打敗指數很難,關鍵在於表現卓越的股票極其稀少。研究顯示,市場的淨財富增量大多由極少數股票貢獻;事前精準挑到它們,難度極高。
指數的機制:汰弱留強
與其執著「挑飆股」,不如直接買下整個市場。指數會定期調整:
•退步、縮水的公司慢慢被剔除;
•壯大、成長的公司自然被納入。
不必你頻繁判斷,規則會幫你動態調整持股。
王座會換人,人性不會
回頭看 S&P 500 的市值王:2003 年是奇異電器(GE),2023 年是蘋果。霸主更迭,證明長抱單一公司不容易;但指數會把新的贏家納進籃子。
約翰伯格(Vanguard 創辦人)在高齡時形容自己的配置:
我擁有 50% 股票、50% 債券,但我一半時間擔心股票太多,另一半時間又擔心不夠多。因為我們都是凡人,沒有人能完全安心,勝負在於能否長期執行。
少看新聞,多守紀律
現在的新聞與社群把「貪婪/恐懼」擴音現象。我從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到 COVID-19 都走過一遍:情緒與行為,往往比你看的任何一份財報更能左右績效。網路加速傳播,價格常見「暴衝/暴跌」;更需要機制約束自己讓自己保持客觀。
實作筆記
1.先定比重:股票 × 債券,寫下來。
2.守流程:固定時間進資金;需要用錢就按規則提領。
3.用制度贏情緒:把決策交給規則(指數機制+紀律),不要交給心情。
4.長期主義:少預測,多執行。
免責聲明:本文為個人閱讀心得與經驗分享,非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自身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