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帶著既有的知識與經驗穿越回到 1950 年代的平行宇宙,給你 50 年的時間,你會如何最大化你的財富呢?買進蘋果股票?可是這個宇宙跟你認知的似乎有一點點不同,賈伯斯的創業可能從未走出車庫,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間「水果公司」;學巴菲特買可口可樂?但是這個宇宙可能是百事可樂稱霸了飲料市場;想要避開石油危機、SARS、亞洲金融危機、2008 次貸危機、Covid-19?但這些危機發生的時間跟影響好像跟你所處的世界不完全一樣。你總是知道有幾間公司會成為世界前幾強,有幾次經濟衰退會導致股票市場大跌,但就是沒辦法精準預測,你會怎麼做?書名「持續買進」就是最好的答案。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的作者是資料科學家和投資專家尼克.馬朱利。
馬朱利鼓勵我們不要依靠直覺或者盲目地接受別人的投資建議,而要透過客觀的數據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投資策略。他發揮了他身為資料科學家的優勢,把故事和大量數據巧妙地融合在本書裡,提出了「持續買進」的投資策略。
馬朱利強調,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只要長期且持續地購買,就可以穩紮穩打地累積財富。利用這種策略,即使無法預測市場高低點,也能夠超越想要在市場低點才進場的投資者。
全書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儲蓄和投資。儲蓄部分教我們該存多少錢,投資部分則教我們該買什麼、何時買與何時賣。
儲蓄是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部分。馬朱利認為,儲蓄率越高,投資成果就越好。他建議我們在收入中至少存下三成,並且持續增加儲蓄率。
投資部分是本書的重點。馬朱利提出了「持續買進」的投資策略,認為這是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投資方法。「持續買進」的策略是指,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金額進行投資。這種策略可以幫助投資者克服市場波動帶來的心理影響,並在長期的時間週期內獲得收益。馬朱利還建議我們投資指數基金,因為指數基金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優點。
無論你是投資新手或老手,無論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如何,都能從書中獲得很實用的方法。
在投資理財領域,有一個天大的謊言,那就是「光靠節省支出,你就能夠致富」。例如,你會在網路或者報章雜誌裡讀到這種文章標題,《省下每天一杯咖啡的錢,幾十年之後就會成長成好幾百萬》或者其他類似的省錢或省吃儉用的小訣竅。
然而,數據顯示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在美國,所得收入屬於後段班 40% 的家庭,他們的稅後收入和生活支出只能勉強打平。對這些人而言,硬要省吃儉用,反而會嚴重影響到生活的品質,導致吃得更不健康,生活得更不開心。如果這時候還要叫他們少喝一杯咖啡、少吃一頓大餐或少看一場電影,然後說這樣可以致富,很明顯是非常不切實際的謊言。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最牢靠的致富之道其實是增加你的收入,並且投資於生財的資產。對年輕人而言,要善用自己的人力資本來提高收入,例如出售自己的時間幫某間公司工作,出售自己的技能和服務。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可以開班授課,如果你有商業頭腦,你甚至可以銷售一種產品,賺取可以規模化的、可持續性的收入。然而,最常見的創造收入方法,就是在職場往上爬。
在職場剛起步的那幾年,雖然不會讓你變得有錢,但可以讓你學會如何跟別人合作,並且發展專業技能。事實上,朝九晚五的工作才是大多數人創造財富的最佳途徑。作者在書中寫到,對於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認真投入你的正職工作,同時深化專業技能、培養多元興趣、學習溝通與建立人脈,絕對是最重要也最值得投資的事。
我們應該在何時專注於提升收入、增加儲蓄,進而快速累積資產? 又應該在何時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購買正確標的,以便充分享受資產升值的樂趣?
**期望儲蓄 vs 期望投資成長:**簡單判斷你目前的財務處境
期望儲蓄,就是在未來的一年裡,你可以自在輕鬆地存下多少錢。
期望投資成長,就是在未來的一年裡,你的可投資資產可以為你帶來多少期望收益。
舉例來說:
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月薪可能有四萬元,假設每年可能可以存下 20 萬元,他的期望儲蓄就是 20 萬元。如果他已經有了 50 萬元的可投資資產,假設每年的報酬率可以達到 7.5%,代表一年後可以拿到 37,500 元,這就是他的期望投資成長。這時,就算把年化報酬率提高到 20%,投資帶來的效益還是遠低於每年的儲蓄。
如果把時間快轉三十年,新鮮人變成職場老將,月薪成長為十萬元,每年可以存下 40 萬元,這 40 萬元就是期望儲蓄。但他累積的可投資資產已經成長到 1,200萬元,乘以 7.5% 的年化報酬,一年可以獲得 90 萬元的期望投資成長。
當你的期望儲蓄 > 期望投資成長時,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努力賺錢與存錢
如果你的期望儲蓄 < 期望投資成長,你的重點應該是把資產放在何處可以得到最佳回報
本書的後半部分,主要集中在股票投資上。這是因為股票市場涵蓋的資產範圍很廣,包括債券的 ETF、不動產信託、個別公司的股票等,這些都代表真實在運作的企業。相較於其他生財資產,股票的入門門檻很低,你可以花少少的幾千塊、幾萬塊就可以買到股票。透過股票購買生財資產,你擁有了某一個龐大資產的一小部份,就像你買了某間公司的股票,你就是他的股東,之後這間公司的營運獲利都會依據股份的比例回饋到你的身上。但是,該買什麼股票,什麼時間點去買賣股票比較好,接下來就是這本書的重頭戲。
作者一開始就告誡我們「不應該購買個股」。
反對購買個股的傳統論點(財務論證)已存在了數十年,它說:由於多數人(甚至是專業者)無法贏過全市場指數(broad-base index)的表現,因此,你應該別費工夫去嘗試了。
不論是美國股市還是全球各國的股市,整體股市的淨增值都主要來自表現最佳的 4% 上市公司;如果你堅持選擇單一個股,那麼你有 96% 的機會落後整體市場的表現。因此,投資股市的最佳策略是購入市值型的全市場指數基金(例如 S&P500 指數基金)。
當然,作者也沒有完全反對我們挑選個股。如果我們僅將資產的一小部分用於小試身手,讓自己對股票市場有所參與感,或者僅想要驗證自己的選股眼光,可以考慮將總資產的5%到10%投資於個股 (或者支持自己喜歡的公司),這樣既考慮到了理性的一面,也保持了感性的平衡。
買股票的時機是所有投資人關注的重點。然而,作者在書中強調,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只要長期且持續地購買 (也就是隨時買、有錢就買),就可以穩紮穩打地累積財富,根本不必在意何時買進。
作者用兩種投資方法來比較不同購買時機帶來的差異:
那麼,這兩種投資方法,哪一種會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呢?
直覺告訴我們,逢低買進的策略聽起來比較好,畢竟買在最低點就立於不敗之地了,哪有輸的可能?然而,根據歷史數據的計算,經過四十年的時間之後,平均成本法竟然贏過逢低買進法!
原因是你一直在苦苦等待的那個最低點遲遲不來,把錢放在身邊不敢投資,因此錯過了股票上漲時候的複利成長,包含資本利得和股利的成長。錯過上漲所造成的傷害,反而比大於買在最低點的好處。
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大多數的股票市場,在大多數的時候是上揚的趨勢。因此,使用平均成本法傻傻買進的投資人,雖然可能會買在歷史高點,但他從來不會錯過任何的上漲。
只有很少數的情況,逢低買進才會勝過平均成本法。
我先前分享了兩篇兩篇理財聖經的讀後感,強調了「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的投資邏輯,但投資旅程終究會面臨必須賣出的時刻。遺憾的是,決定何時出場可能是身為投資者最艱難的抉擇之一。
有一句名言說:「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父。」這句話道出了賣出股票的重要性。在手中的股票無論賺賠,當賣出時,我們可能既擔心錯過未來的上漲行情,又擔心不賣會變成空中樓閣,甚至在後續的下跌市場中虧損。以今年 AI 股的漲幅為例,若決定套現,擔心會錯失後面更大的漲幅;若不賣,則擔憂可能在極盛時空歡喜一場,最終卻蒙受虧損,讓自己處於困境。
為了避免這種心理焦慮影響每一個決策,應在事前制定明確的賣股計劃,而非隨心所欲地出場。以下是三個賣股的時機:
總的來說,漸進式地出場比一次性賣出效果更好,這樣可以避免錯過長期上升市場所帶來的複利成長。最後,投資中買進要快,賣出則應該慢慢來,這樣的方式更有利於資產的穩定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