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數學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英國工程師 弗瑞德里克•蘭徹斯特(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 1868–1946)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戰爭的勝負能不能用數學公式解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觀察到:
• 冷兵器時代,一對一的肉搏,輸贏靠的是人數與武器好壞。
• 但當機槍、火炮、飛機出現後,戰爭變成「一對多」,火力的威力不再只是加總,而是被平方放大。
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兩條公式:
1. 第一法則(近身戰):戰鬥力 = 武器效率(質) × 兵力數(量)
→ 適用於單兵對單兵,損傷比例 1:1
2.第二法則(遠距戰):戰鬥力 = 武器效率 × 兵力數²
→ 適用於能同時攻擊多目標的遠距武器,兵力優勢被「平方」放大
這兩條公式,後來被稱為 蘭徹斯特法則。
田岡信夫的智慧
半個世紀後,日本的田岡信夫(Nobuo Taoka) 看見了這套數學公式的價值。
他把「兵力」轉化為市場上的市占率,把「武器效率」對應到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
田岡指出,商場和戰場一樣有三個真相:
1.資源有限
2.敵我實力差距大
3.勝負取決於資源配置
於是他把法則拆成兩種策略:
• 第一法則(弱者策略):集中火力在最有利的一點,單點突破,避免和強者全面對抗,資源有限的時候利用單點突破,小勝累積大勝,就像小蝦米專攻一個利基市場,不去跟大鯨魚硬碰硬
• 第二法則(強者策略):當你擁有市占與資源優勢時,就該全面出擊,形成全方位壓制。適合資源已經具備優勢,全面攻擊。就像便利商店在產品、通路、行銷多線展開優勢,減少小商家的生存空間。
弱者策略與強者策略
第一法則:個人投資者資金有限,應該專注少數高質量標的,例如全球股票 ETF、全球債券 ETF,或是地區型態的美國標普500指數、台灣龍頭 ETF等。
第二法則:當資本規模大到可以同時操作多市場時,可同時布局股票、債券、房地產、REITs等,靠綜合優勢抵禦波動。
蘭徹斯特的投資策略
投資市場,就像一場無聲的戰爭:
• 資源有限:每個人手上的資金、時間都有限,這就是兵力(量)。
• 效率差異:好的標的(低費用、高效率的 ETF)就像更強的武器(質)。
• 勝負關鍵:不在於誰衝得最快,而在於誰能用有限的資源,打在最有利的位置。
應用蘭徹斯特策略:
• 第一法則 → 投資獲利 = 標的質量(好標的) × 資金數量(持股數)
• 第二法則 → 投資獲利 = 標的質量 × 資金數量²(規模優勢、資產配置)
對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起步時最該做的,就是按照第一法則,集中在「點」,再慢慢把點連成「線」,最後織成「面」,形成一個穩固的資產池。
等到這個資產池夠大,自然就能切換到第二法則,利用資產配置降低全資產的波動。
「在投資中並非資金多就平方成長,而是資產池放大後,能同時操作多市場,創造規模效益與風險分散,這就是所謂的『平方優勢』。」
不論是戰爭還是投資、商業,勝負從來不是靠蠻幹,而是靠戰略選擇。
• 弱者,要懂得集中火力,尋找最有利的戰場。
• 強者,要善用規模優勢,全面壓制對手。
戰場如此,商場如此,投資亦然。
「判斷自己當下是弱者還是強者,決定你要走的是集中還是分散,這就是投資中最關鍵的選擇,也是真正的勝負關鍵。」
*風險揭露:本文僅供教育與一般性資訊之用,非投資建議,亦不構成任何推介或招攬。文中提及的「指數化工具」僅作為示範用途,不提供個別化投資建議或報酬保證。投資前請自行判斷風險並諮詢合格專業人士。
提醒: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可能虧損本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