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MOD某電影台看到《智取威虎山》,看起來挺有意思,但骨子裡依舊是一部「神劇」——沒錯,就是那種抗日劇轉型版,只不過敵人從日本鬼子換成了山裡土匪而已。

看完後稍微查了一下,原來這部《智取威虎山》是徐克大導演所執導,而且,《智取威虎山》可說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樣板戲、文革工具、紅色神劇,結果2014年年底,這部電影正式在中國上映,不但賺了8.8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網路評價也超出媒體預期。只是越是這樣的叫好叫座,越感到憂心,因為終究有一天,我喜歡的香港導演會去拍這樣的主旋律電影。
但反過來說,這一段講起來很複雜,但如果我說《智取威虎山》就是中共版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八二三砲戰》這些台灣的愛國電影,大家可能一下就懂了,對吧?這些戲好像都差不多,都有個非常英挺帥氣的領袖、這個領袖領導一小群部下準備來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都是蚍蜉撼樹般的以小搏大,甚至都有個樣貌清秀的愛國女青年...話說回來,若你稍微了解《智取威虎山》原作的歷史定位,就會知道這戲當年可是文革樣板。如今時隔半世紀,只怕中國年輕人都不會買單這種愛國神劇了。然而,看過《智取威虎山》之後,我們仍不得不佩服徐克的導演功力(難怪入圍最佳導演),竟能讓觀眾看不太出來這原是一部神劇。
劇情
根據維基大百科記載的劇情長篇大論,又長又臭,這裡改編成懶人包,各位看關就能比較快進入狀況: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東北牡丹江一帶仍盤踞著幾股殘餘土匪勢力,成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心頭大患。這些土匪在抗戰期間確實也曾出力抗日,但當主要敵人消失後,他們立刻淪為兩方政府都想鏟除的眼中釘、肉中刺。當中勢力最強的,便是「威虎山之王」崔三爺(號座山雕),以及「奶頭山匪首」許大馬棒。國民政府想以懷柔策略解決問題,設下以「藏寶圖」(先遣圖)為餌的陰謀,意圖挑起這兩股本就水火不容的勢力內鬥,好坐收漁翁之利。
但共產黨選擇了硬碰硬。203小分隊在少劍波隊長的帶領下,決定直搗匪巢。儘管兵少糧缺、形勢險峻,卻在一列深夜火車的駛入中迎來兩位關鍵人物——衛生員白茹與偵查員楊子榮。因正面火力懸殊,唯有智取,楊子榮自願冒險臥底,假扮許大馬棒的叛逃手下潛入威虎山。
他以計中計成功混入山寨,但很快發現狡猾的座山雕根本不信任他。於是楊子榮一邊暗中刺探山寨弱點、與外界聯絡,一邊巧妙應對座山雕層層試探,堪稱一場腦力與膽識的極限博弈。稍有閃失,便會命喪虎穴。最終,他憑著過人的機智與勇氣,在座山雕六十壽宴當晚引爆決戰——引導203小分隊突襲成功,僅憑三十人一舉殲滅整座固若金湯的山寨,不僅為百姓報仇雪恨,也讓共產黨在東北的勢力範圍大幅擴張。
淡化神劇
也許,徐克為了降低「神劇」的成分,先把歷史背景降到最低,對於年代和當時的政府狀況也沒有交代太多,這樣一來不用罵國民政府,二來也不用講解放軍有多偉大、多無私、多英雄...接著把每一個角色形象立體化,除了一個父亡母失蹤的小栓子,其他村民的面貌都很模糊,也不敢多做反抗,而英挺帥氣的隊長少劍波、亦正亦邪的偵查員楊子榮、陰險狠毒的三爺座山雕,以及203分隊裡的隊員或者威虎山裡的大小匪徒,這些角色有稜有角,即便處於國共內戰鬥爭不停的年代,讓觀眾聚焦在角色的發揮,而不是探究時空背景和歌功頌德。

徐克明顯降低了歷史政治背景的比重,不罵國民政府,也不吹捧共產黨,只聚焦於人物衝突,每個角色都被拍得有血有肉:少劍波英氣逼人、楊子榮亦正亦邪、三爺座山雕陰險狠毒,203分隊與山寨匪徒各有性格。徐克避開階級鬥爭,只拍他拿手的警匪鬥智戲,把原本僵化的政治人物,變成觀眾熟悉的帥哥英雄與醜陋反派,只差座山雕沒自帶惡臭(大誤
結局則是滿滿的爽片元素——坦克、槍戰、炸藥、飛機全上,外加一場九死一生的終極決鬥,我就問,這樣的片還能算「神劇」嗎?其實更像「神爽片」。楊子榮從快起飛的飛機上把三爺拽下來那幕,我懷疑徐克根本在惡搞:「既然要神,不如神到底!」
爽片爽爽看
反正,把《智取威虎山》當作是坐在螢幕前舒服爽看的「爽片」便是,關於政治、大內宣、大外宣的味道其實已經淡到不行,最後,你知道活脫是真人版賈不妙的崔三爺—座山雕是誰演的嗎?居然是梁家輝演的,他擔綱了卡斯超強抗匪神劇裡的超級反派,害我現在一看到梁家輝就想到賈不妙…還有刀鎖金太極...

還有,時至今日在路上仍可看見許多「刀鎖金太極」的粉絲,留著和他一樣的髮型,這時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都把跳高用的橡皮筋綁在玩具刀刀柄上,瀟灑地射向女生,然後又開始屁股不認識椅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