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又花了一點點時間,把這個書籍的內容頁重新標註了一次。有些細節還需要再做微調,包括書背的部分、字體需要再縮小一點,以及比例與間距也要再做更適當的調整。所以等於是樣品書的第二版,禮拜一會拿到。禮拜一拿到之後,接下來還會再做一個 Final 版本。Final 版本確定完之後,就會交給印刷廠處理。
另外,之後會拿到 CIP。CIP 是國家圖書館所發的書籍分類資訊,應該會是一個 PDF。收到後再把它放到版權頁,這樣整本書就算完整了。
今天的話,如果沒有記錯,應該也要開始錄影片,把線上課程的內容錄製完成。這些會變成書籍的附加價值內容。整體會有三個附加項目:20 分鐘速讀課程、45 分鐘線上課程,以及一對一線上諮詢。一對一線上諮詢最簡單,就是開視訊、面談,45 分鐘時間到就 close,很直接。至於 45 分鐘的線上課程和 20 分鐘的速讀課程,內容需要再稍微整理一下。我會再看看怎麼發揮,讓整體呈現變成一個 package,一個完整的方案。影片準備好之後,會上傳到 YouTube,再把連結整理出來,這樣就能完整呈現。
最近還有幾部電影我想看,是李奧納多與布萊德彼特的作品。我覺得這兩位演員都非常有特色、很有魅力,他們很多作品我都喜歡。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的系列我也非常喜歡,這個人的狀態真的不可思議,非常酷。
另外,我昨天去圖書館借了大概十幾本書。因為持續都有預約,書會一直到,所以今天的目標是看三到五本,要先消化,才有進有出。其中有一本書我蠻感興趣的,就是《高成效習慣》。我快速整理幾個讓我有感覺的點,分享一下。通常我覺得不錯的書,我都會拍下來記錄,然後再透過分享的方式把內容內化。
第一點:Jim Rohn 的一句話。
他說:「動機讓你開始,習慣讓你保持前進。」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啟動需要動機,但長期的產出與累積回到習慣。這也讓我想到亞里斯多德說過:「卓越是我們重複的行為,而不是單一的行為。」習慣就是力量,這跟 compound effect(複利效應)的概念完全一樣。
第二點:NBA 總教練 Pat Riley 的一句話。
他說:「想在教練或任何領導職位取得長期成功,就得在某方面痴迷。」 Pat Riley 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在熱火隊創造多次成績,和球員談判、協作的過程很像教父的角色。講到他,又想到現任湖人隊總教練 J.J. Reddick。他雖然沒有長期領導經驗,卻因為對籃球深度著迷,仍能接下這種大城市、大球隊的總教練位置。這也代表:過去發生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勇氣承接某個位置。
第三點: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講過的一句話。
「最沒有生產力的,就是讓那些本來就不該做的事情變得更有效率。」 看到這句話我覺得很好笑也很真實。有些工作本身就沒意義,但管理者仍要求你做,而且抓細節,這其實很無聊。但沒辦法,你是 employee,要這份薪水就得配合。所以有時候只能開心接受、幽默面對,生活比較快樂。
第四點:勵志演說家 Zig Ziglar 的一句話。
「如果你一直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你也會得到你想要的。」 這句話我非常喜歡,它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互惠感受。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我買過一個一年剪髮方案,兩千四、一整年剪髮免費,還送大瓶洗髮精。我非常滿意,覺得超划算,而且剪得也很好。我平均十到十四天就會剪一次頭髮,所以這方案對我很有價值。
因為我被照顧得很好,我也會想為這位剪髮師創造價值。例如了解他的故事、推薦家人朋友來剪、支持他們店裡的雞蛋糕,也考慮之後預算足夠時購買造型品。甚至等我書出版,我也想送他一本。這就是互惠——他幫助我得到我想要的,我也願意回饋他。
最後,我覺得人要常常感恩。生活有高有低,但要有意識地去感恩,尤其是當情緒來的時候,練習把「期待」轉化為「感恩」。方法很簡單:沒有是正常,有是多的。兩個選項擺在前面,一個是現況(Option A),另一個是更差的狀況(Option B),你自然就不會覺得現況糟糕。當你常常練習感恩,生活的質量就會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