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oe d'amore 的介紹

Oboe d'amore 的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雙簧管屬於木管樂器,屬於雙簧類樂器。

所謂「雙簧」,即是以兩塊簧片縛在一起,並透過簧片之間互相振動而發聲。雙簧管是由由蕭姆管 (Shawm) 發展而成小的樂器。它的音質獨特,在交響樂中,經常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中以獨奏的形式出現。

與雙簧管屬於同一家族的木管樂器包括有:


raw-image



高音雙簧管 (Oboe Piccolo) ,比雙簧管高一個小三度或純四度。
英國管 (Cor anglais/English Horn) ,比雙簧管低一個純五度。
柔音雙簧管 (Oboe d'amore) ,比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
低音雙簧管 (Bass Oboe) ,比雙簧管低一個全八度。
赫格管 (Heckelphone) ,指法和低音雙簧管相同,但外形則參照巴松管所製成,比雙簧管低一個全八度。

巴松管 (Bassoon)
低音巴松管 (Contrabassoon)

另外,像國樂中的嗩吶,也是雙簧樂器。

以現在的管樂編制而言, Oboe、Bassoon 應該都算基本配備了。編制再稍微大一點的樂團,也許可以看得到英國管 (English Horn) 。


raw-image




而這篇要介紹的是 Oboe d'amore 。

Oboe d'amore 是義大利語,可以稱作柔音雙簧管,體型比一般的雙簧管稍大和長,音色相對較為寧靜,是介於雙簧管和英國管之間的中高音雙簧管。

其實它的外形與英國管較相近,喇叭口都是呈梨型的而非雙簧管的圓錐形,同時安裝簧片的部份設有吹管 (bocal) ,而非雙簧管直接把簧片插在管身上。

指法方面,現代的 Oboe d'amore 已經完全依照雙簧管的貝姆指法的制式來製造,令到樂手可以在不同的樂器上運用一種指法。

Oboe d'amore 是移調樂器,記譜法和雙簧管相同,但實際發出的音比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所以是一件 A 調移調樂器,與 A 調單簧管的處理方法一樣。

跟雙簧管一樣, Oboe d'amore 最低音可以吹奏記譜音B♭3,亦即是實際音為G3;至於最高音,則稍比雙簧管為低,記譜音為E6,實音則為C♯6。換而言之, Oboe d'amore 的音域只有2個八度再加一個增四度,相對來說是比較窄。

Oboe d'amore 最早是出現在文藝復興晚期的器樂作品中,十八世紀起漸趨成熟。最先在樂隊中使用的是 Christoph Graupner 於 1717 年所創作的清唱劇。


raw-image



到了巴洛克時期, Bach、Telemann 的器樂作品和清唱劇等都有使用 Oboe d'amore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Bach 的《b小調彌撒曲》了。還出現了一些協奏曲。

然而,這股熱潮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十八世紀末期, Oboe d'amore 不單絕跡於樂隊中,就連室樂作品也幾乎都看不到。

一直至 1898 年德國作曲家 Richard Strauss 在《家庭交響曲》(Symphonia Domestica) 中再次使用 Oboe d'amore (代表孩童) ,之後的 Delius、Debussy、Ravel 等作曲家,也在他們的管弦樂作品中加入Oboe d'amore ,但地位和重要性已不像英國管般,成為現代樂隊的常規樂器。

較著名的生產商,包括有英國倫放的 Howarth、法國巴黎的F. Lorée、Rigoutat、Fossati 和Marigaux 。這些也都是以生產雙簧管為主。

售價和一支全新的英國管差不多,通常由雙簧管手擔任吹奏的工作。不過,一般雙簧管樂手都不會訂造自己的 Oboe d'amore ,只會在有需要時才向生產商租借。

圖、文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avatar-img
彼得的自由國度
141會員
1.1K內容數
曾為【來去音樂網】、【YAMAHA管樂雜誌】、【中華管樂網風之聲管樂雜誌】的業餘音樂專欄作家。興趣是音樂和文學創作。請多指教! 這裡主要是存放一些小說、散文小品及心情日記,也有跟音樂、管樂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嚕!謝絕所有廣告性的留言與回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彼得的自由國度 的其他內容
閒來無事,只好把口琴拿出來練練。說真的,我國一的時候,就會吹口琴了,而且吹得比現在好太多。荒廢了二十幾年,直到5年前,有公司同事說想學口琴,為了不要漏氣,我也買了一支偷練。這是我幫同事買的口琴,他說要買好一點的,還是我專程到屏東市區中正路的KHS(功學社、YAMAHA 旗艦店)挑的。
前幾天,在看「綜藝大熱門」,那集的單元名稱叫做「國民歌王周華健開唱!想當嘉賓先聽本尊怎麼說!?」就是請幾組表演者,分別演唱周華健的歌曲;當然,有做些許的改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孫盛希跟王艷薇這組。她們唱的是組曲,比較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改編,有加入「鋸琴」這個樂器元素。
Bugle,單字解釋是「號角」。  一般會翻作「軍號」,或是「翼號」。 是構造比較簡單的銅管樂器(Brass),它沒有按鍵或是可以調節音高的裝置。只能透過嘴唇的振動來改變音高。也就是只能吹奏其泛音列,基本大概是5個泛音左右,又被稱為「軍號音階(Bugle scale)」。 
閒來無事,只好把口琴拿出來練練。說真的,我國一的時候,就會吹口琴了,而且吹得比現在好太多。荒廢了二十幾年,直到5年前,有公司同事說想學口琴,為了不要漏氣,我也買了一支偷練。這是我幫同事買的口琴,他說要買好一點的,還是我專程到屏東市區中正路的KHS(功學社、YAMAHA 旗艦店)挑的。
前幾天,在看「綜藝大熱門」,那集的單元名稱叫做「國民歌王周華健開唱!想當嘉賓先聽本尊怎麼說!?」就是請幾組表演者,分別演唱周華健的歌曲;當然,有做些許的改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孫盛希跟王艷薇這組。她們唱的是組曲,比較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改編,有加入「鋸琴」這個樂器元素。
Bugle,單字解釋是「號角」。  一般會翻作「軍號」,或是「翼號」。 是構造比較簡單的銅管樂器(Brass),它沒有按鍵或是可以調節音高的裝置。只能透過嘴唇的振動來改變音高。也就是只能吹奏其泛音列,基本大概是5個泛音左右,又被稱為「軍號音階(Bugle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