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趣】有趣歌名對照-王傑篇
方格精選

【千奇百趣】有趣歌名對照-王傑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喜歡找些王傑的歌來聽,其獨特的滄桑聲線,有種莫名的治癒力。最近又翻聽他的部分舊作,然後發覺好些歌曲的名稱,拼起來對照也挺有趣的,即管在此拋磚引玉一下。

*《可能》、《不可能》

王傑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可能》,也許大家都試過在K房裡,模仿他的聲線獻唱;除了《可能》之外,王傑還有首歌名完全相反的《不可能》,當然兩首歌並無關係,因為後作的國語版正是更為人熟悉的《忘了你,忘了我》。




*《一無所有》、《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

另外一個「相反歌名」的類似例子,是王傑的《一無所有》。王傑大部分的歌曲都有國、粵兩個版本,此曲也不例外,也許是為了作出區分,國語版的歌名就如粵語版的「反問」,叫作《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




*《是你是你》、《是你是你是你》

這也是很有趣的國、粵歌名對照,尤其副歌的第一句歌詞,同樣是「啊~你是你是你」,然而卻有兩個容易令人搞不清楚的歌名。到底《是你是你》,抑或《是你是你是你》,才是粵語版歌名呢?經常都會令小弟很混淆。(前者是粵語版喇XD)




*《失敗者》、《失敗者》

兩首歌出現相同歌名,偶爾也會出現,不過由同一位歌手,有兩首同名而相同語言的歌曲,確實相當少見,但王傑卻曾先後推出兩首同名的《失敗者》,一首是自己作曲(1990),另一首是謝霆鋒《因為愛所以愛》的粵語版(2000),而個人則較喜歡後者。




*《我等你》、《我會等你》

兩首都不算大熱作品,但因為以前買了《Hello》的專輯,所以有聽過《我等你》,最近在Spotify找王傑的歌來聽,發現有首歌名很相似,叫作《我會等你》,心想:會否是多打了一個字呢?非也,原來它真的是另一首歌,而單從歌名來看,《我等你》和《我會等你》,也存在一點微妙差別呢。




*《酒醉酒醒》

這首沒有想到能作對照的歌,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因為歌詞有句「酒醒酒醉後,忘記也可以」,但歌名卻不知為何,沒有用上《酒醒酒醉》,反而選擇了《酒醉酒醒》。有位朋友常跟小弟說,很喜歡這首歌,但幾乎每次都將歌名說成《酒醒酒醉》。(笑)



*《享受孤獨》、《一個孤獨的理由》、《又愛孤獨又愛你》

王傑素來有「浪子歌王」的稱號,獨來獨往的浪子形象深入民心,然而有段時期王傑卻「獨」得有點誇張,在重返樂壇的英皇初期,同年推出的兩張專輯,先後有上述三首以「孤獨」為歌名;再於網上稍作翻查,發覺原來王傑之前還有另外兩首《孤獨的聽眾》和《孤獨英雄》,這也實在太過「孤獨」了吧。(笑)




P.S. 雖說這是「王傑篇」,但對於本系列的下個歌手,其實還沒甚麼頭緒,如果大家喜歡這個系列的話,不妨讚好或留言告知XD


FB:講樂.過路人
IG:cantokid1412

avatar-img
過路人的沙龍
13會員
32內容數
<p>香港人,聽廣東歌,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在未來的寫作裡,我會挑選自己最愛以及影響自己最深的廣東歌曲,定期撰寫短篇散文,寫成「小小戀歌101」系列。</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過路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五月在香港演藝中心的劇院,舉行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為腦腫瘤患者和家屬作慈善籌款。來自香港與澳門的音樂家,全部以義務性質參與是次音樂會,藉此向去年被診斷患有腦腫瘤,卻仍奮勇抗病的香港管弦樂團成員Pieter Vance Wyckoff致敬。
在日劇《四重奏》裡,年過三十但在旁人眼中,只是個失敗中年的別府司,說過這麼一句對白:「我最喜歡的,就是大家都不肯乖乖聽話。」 對照著過去這個月的香港,尤其昨晚所發生的一切,對這句台詞感覺尤深。
也許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運,試想想這部講男人偷食的港產片,上映時間若非被安排在紛亂無力的當下,而是在「安心事件」還鬧得熱哄哄的兩個多月前,迴響想必會來得更大。
整個六月好像過得特別快,最近也沒怎麼寫過音樂類的文章,然後發覺「林一峰X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眨眼已是兩個星期前的事,姑且嘗試回想當時的演出來寫這篇手記。
第一次聽黃妍(Cath)唱現場,是在小塵埃的音樂會。雖然她本人在台上說很緊張,但當拿起結他自彈自唱,聲線卻很穩定演出亦討好,那份淡定與其樂壇年資儼如反比,亦令筆者開始對其有所印象。倘若對這位去年出道的香港唱作新人還不太認識,不妨透過以下的訪談內容,感受Cath創作背後的直率與傻氣。
早已退隱樂壇的蔣志光,曾經特地為黃子華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沉默的公雞》,不過這首歌沒有公開發表過,蔣志光純粹因為想為黃子華寫首歌,又覺得對方很適合演繹歌中意思,所以才會寫這首《沉默的公雞》。
五月在香港演藝中心的劇院,舉行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為腦腫瘤患者和家屬作慈善籌款。來自香港與澳門的音樂家,全部以義務性質參與是次音樂會,藉此向去年被診斷患有腦腫瘤,卻仍奮勇抗病的香港管弦樂團成員Pieter Vance Wyckoff致敬。
在日劇《四重奏》裡,年過三十但在旁人眼中,只是個失敗中年的別府司,說過這麼一句對白:「我最喜歡的,就是大家都不肯乖乖聽話。」 對照著過去這個月的香港,尤其昨晚所發生的一切,對這句台詞感覺尤深。
也許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運,試想想這部講男人偷食的港產片,上映時間若非被安排在紛亂無力的當下,而是在「安心事件」還鬧得熱哄哄的兩個多月前,迴響想必會來得更大。
整個六月好像過得特別快,最近也沒怎麼寫過音樂類的文章,然後發覺「林一峰X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眨眼已是兩個星期前的事,姑且嘗試回想當時的演出來寫這篇手記。
第一次聽黃妍(Cath)唱現場,是在小塵埃的音樂會。雖然她本人在台上說很緊張,但當拿起結他自彈自唱,聲線卻很穩定演出亦討好,那份淡定與其樂壇年資儼如反比,亦令筆者開始對其有所印象。倘若對這位去年出道的香港唱作新人還不太認識,不妨透過以下的訪談內容,感受Cath創作背後的直率與傻氣。
早已退隱樂壇的蔣志光,曾經特地為黃子華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沉默的公雞》,不過這首歌沒有公開發表過,蔣志光純粹因為想為黃子華寫首歌,又覺得對方很適合演繹歌中意思,所以才會寫這首《沉默的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