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一陣子就好了,這是必經之路?幾歲送幼兒園比較好呢?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幾歲送幼兒園最適當?

剛開始送到幼兒園的寶寶,一定是大哭大鬧,勇敢一點的父母可以微笑和孩子說再見
「沒甚麼好哭的,妳看大家都在看妳,羞羞臉」
「不要再哭囉,再哭我就不來接妳,乖乖聽老師的話」;

心軟的父母則必須忍吞著不捨甚至淚水,假裝告訴孩子
「拔拔媽媽很快就來接你囉!」、
「妳看這裡有很多玩具和小朋友,妳可以很開心得跟大家一起玩阿!」

專家則安慰你,說再見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有所遲疑、不要讓孩子從妳的表情感受的到不安,不要讓離別的過程拖泥帶水,要的就堅決、肯定、有自信還有say「掰掰~」
這一斷反覆播放的插曲每個小孩子不同,有的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融入幼兒園,也聽過好多媽媽說自己的小孩花了好幾個月才結束上學前的這段儀式,甚至也有病情復發的情況。

害羞、孤僻是不對的?

曾經分享過孩子在兩歲三個月的時候,試著去讀家裡附近幼幼班。決定就讀之前我跟媽媽也算做足了功課,詢問參訪過將近10家的幼兒園,想要確定幼兒園的環境、老師的狀況、活動的安排、餐食的計畫、傳染病的控制方針和落實程度、園長的理念等,我不在乎硬體的設施有多充足,相反的我最介意的是人的環境,是否友善、耐心、價值觀和父母相仿。只要人對了,其他很多都只是輔助,只要人錯了,彷彿把小朋友推入坑,整天和不放心的長輩相處,怎麼想都不對勁。
當初下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因為考慮到孩子玩伴的多元性問題,全職媽媽必須花費每天24小時陪伴,深怕孩子覺得無聊,或者頂多爸爸放假回家了,媽媽可以喘口氣換成爸爸來點不同的刺激模式,但終究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兩個大人在陪伴,不止家長也很撐,也擔心孩子無法融入交友圈,看見同年齡的孩子總是避而遠之,為我們心理抹上一點擔憂。
孩子唯一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社交能力
孩子在3歲前,只需要好好滿足需求即可,尤其媽媽的地位無與倫比,媽媽就是世界,但......早一點學習社交技能也不錯,既然有這個機會,很幸運也補到就學名額,反正也只是先讓孩子試讀每天兩小時應該也無妨,很多小孩都是這樣過來的...
也許女兒很快就可以適應,也許她會多了很多玩伴可以互動,也許一定對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也許父母也可以換得不少自由時間......

真的...可以撐過就好嗎?

試讀的過程嘛,可想而之,我們都聽聞許多,只不過親身經歷是永遠都無法被資訊取代,極度膨派同理心、度日如年的時光流逝、如坐針氈的不安、無法抽離的隱藏視角,事前即便做過在多心裡準備,痛苦的當下就是會質疑。
這樣做真的對嗎?
她這樣哭真的是正常的嗎?從來都沒有看過的求救模式,肢體的渴望動作、臉部猙獰的表情、不安、困惑、恐懼的情感掩埋我的週遭,撕叫、淚水、緊抓、跺腳、哀求、聽不見爸媽講的任何一句話、也看不見任何玩具點心,平常最愛的小兔子小恐龍小熊通通都不認識了
做為大人的我,在甚麼情況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做為大人的我,在甚麼情況會逼別人做出這樣的反應?
大概是會在生命受到極度威脅的時候吧,或者最心愛的人生命受到極度威脅的時候,尤其當內心極度恐慌,週遭又盡是和你相同遭遇的同類,看著她們一樣在哭喊、咆嘯、無助,或者就像等著被處決的在排隊,世界頓時只會成為黑箱,父母的身影則是唯一的燈光
這樣做真的對嗎?
有許多過來人甚至專家用研究證據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任何論文可以證明孩童時期上學經驗或者兒童時期的哭鬧經驗會對長大之後有顯著的影響,相對的是父母可以因此得到不少支援和救贖,權衡之下,早點將幼童送入學校環境的利大於弊。
只是女兒很明顯已經有認知能力了阿,她也會記得你答應過她的事情有沒有實現,也會害怕曾經跌倒過的地方要小心謹慎,那這種生死交關的場景即便未來看不出來有所影響,能否定說她只是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把傷害掩蓋住嗎?
沒有研究報告可以證明有害所以相信無害,那20世紀初全世界都無法對大眾有效證明吸菸有害,醫生、明星都在推崇吸菸有益身心健康、象徵地位尊貴時,那些因吸菸導致生命消亡、家庭破碎的受害者要如何看待自己周遭發生的一切呢?1900年代西方社會視母乳為下層、低等文化的行為,對於現在的人人說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營養,母乳喝越久,孩子越健康的推廣又如何看待?
潮流不全然是正確,歷史不斷在修正,常識從來都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常識。

當然我絕對不是持完全的否定論,只是真正想告訴自己,如果當眼前的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不自然、心裡是如此的矛盾和掙扎,順從自己的直覺並且客觀的看待所有的證據未嘗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看過陳安儀的文章「五歲再上幼兒園」後,我和老婆心裡有個底了。
陳安儀的小孩在兩歲十個月時將小孩送去幼兒園,生離死別的戲碼也同樣上演,當時她覺得孩子還沒準備好,所以中止了這項計畫,取而待之的,她等到孩子五歲時再送去,發現竟然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沒有任何分離焦慮、也沒有上學前的怪異躲藏,反而是孩子充滿上學前興奮的期待,帶給陳安儀的不再是同情與壓抑,反而是孩子獨立成長後往外跑成就,還帶著一點失落感慨。
《安靜,就是力量》一書的作者 Susan Cain,分享她對於內向小孩相處方法。
內向的孩子,可以逆來順受,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到舒緩,或者表達聲音。
內向的孩子,可以獨自遊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一定要他人打擾。
內向的孩子,可以謹慎慢熟,接觸到新玩具、新環境也不一定會高興。
內向的孩子,可以獨來獨往,只需要有一兩個穩定的朋友,長大之後仍然會有很棒的社交技巧。
內向的孩子,可以改變世界,愛因斯坦、高爾、巴菲特,都曾在公開場合告訴別人自己是內向的人。
我們的成長以及教育環境,幾乎都是為外向者設計的,只是從小到大不斷的告訴我們群居與社交的重要性,甚至在成人世界裡,廣結善緣、拓展人脈更是成功者的象徵。但這些,都不應該代表內向者安靜、離群的傾向和偏好就是異常、疾病或者心理缺陷,內向者需要的只是和外向者不同的情境,需要更多從內心來汲取生活所需的能量、自信和成長的動力。
集體標準化的教育始於工業革命,為的是生產一批一批品質穩定的「勞工」;還有在資本主義壟斷時代的下,大人們辛苦掙錢養家時,孩子可以簡單的寄託在固定地方的「便利」。諸如以上背景,似乎不該把現今制度和傳統觀點是為理所當然,個體差異性應該逐漸的被重視,相對的公平也才是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準則。
尊重孩子依照自己天生的性格和步調給予陪伴,絕對不是過度保護,也不是太寵的問題!
我們都需要多用同理心去專注對待我們眼前最關心的人,他們所釋放出來的訊息或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父母的價值觀、親朋好友的建議、傳統世俗的看法、既成事實的規則,這些通通都不應該是阻礙我們維持親子關係的束縛。也許迫於現實、無奈,必須讓孩子提早在不適合的時機進入校園,至少也要讓孩子清楚父母的感同身受,盡可能的陪伴孩子以接近他們的步調去習慣這樣全新的生活環境。
只有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能取代公式的等號,做為所有教養的依靠。
參考資料
母乳歷史→https://zh.wikipedia.org/wiki/母乳哺育
王宏哲影片(關於送小孩去幼兒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WbqbtvS8o
吸菸的歷史→https://kknews.cc/zh-tw/history/krjbl9q.html
陳安儀文章→https://mamaclub.com/learn/《陳安儀》五歲再上幼兒園/
參考書籍《安靜,就是力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參考書籍《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147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win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挫折就拍桌子、得不到的玩具不交給你轉頭丟出去、不喜歡的小朋友靠近或者拿玩具就揮手打臉、喜歡打拔拔,然後偶爾可能還會把氣出在自己身上打自己的臉。 這些,是快到3歲的女兒會表現出來的,所觀察到的「暴力傾向」。 即使覺得孩子還小,有些狀況無傷大雅,但若是女兒的行為超出自己的理解範圍時,忍耐的底線難免失控
『不知道要寫甚麼,那就直接開始寫吧』 剛開始從部落客凱若那裏看到這樣的文字,頓時感到困惑不解,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的感覺,發現還真的是應該這樣沒錯!腦中有甚麼文字、情緒、感觸,就開始動手敲打鍵盤把它紀錄下來,一旦文字開始有了原點,很多思緒就會開始跑出來,開始知道自己想說甚麼,表達甚麼觀點、紀錄甚麼心情
滿地的青稻添加了不少對於收割前金黃大地的想像 金黃色的稻田漸漸一格一格的被收割起來,收割機忙著四處在田埂裡收割這一季的成熟。夏天的時候滿是翠綠的青稻舖滿整個池上,撐起兩側的山壁、蓋上藍天和白雲,無論哪個角度都傳來山地的稻浪聲,每次經過就會由不自主的想要飄入風中和這一片平原起舞。在這裡,每一趟救護車返
我們隨時都在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認知的形象 說過的話到底算不算數?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總是不算話?而有些人就像死腦筋一樣行為思考硬梆梆。明明決定今天開始要少吃一點鹽酥雞,結果晚上還是選擇犒賞一下太累的自己;戒菸不知道第幾次了,有
Photo by Mink Mingle on Unsplash 照片是網路的,當下我並沒有可以捕捉畫面的相機(哭) 累了,只是想休息,從座位上站起來四處走走,想試著消除身體的沉重,腦袋的黏稠,和思緒的混亂,不過目前為止我都還不太清楚如何放鬆自己的身心好讓自己重新回到專注,總是到了下午,或者晚上,注
一開始我是最反對騎機車載妳的,不過就像其他事情一樣,如果很多事情都堅持意見的話,生活大概不會過的太平順,但至少希望可以好好的使用安全帽和安全帶,好好的小心道路狀況。 以往也曾聽聞父母親從小到大都不讓孩子騎機車的事例,當時並不覺得有這個必要,甚至覺得這些父母也太誇張了。現在倒是可以體會這些父母的用心
挫折就拍桌子、得不到的玩具不交給你轉頭丟出去、不喜歡的小朋友靠近或者拿玩具就揮手打臉、喜歡打拔拔,然後偶爾可能還會把氣出在自己身上打自己的臉。 這些,是快到3歲的女兒會表現出來的,所觀察到的「暴力傾向」。 即使覺得孩子還小,有些狀況無傷大雅,但若是女兒的行為超出自己的理解範圍時,忍耐的底線難免失控
『不知道要寫甚麼,那就直接開始寫吧』 剛開始從部落客凱若那裏看到這樣的文字,頓時感到困惑不解,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的感覺,發現還真的是應該這樣沒錯!腦中有甚麼文字、情緒、感觸,就開始動手敲打鍵盤把它紀錄下來,一旦文字開始有了原點,很多思緒就會開始跑出來,開始知道自己想說甚麼,表達甚麼觀點、紀錄甚麼心情
滿地的青稻添加了不少對於收割前金黃大地的想像 金黃色的稻田漸漸一格一格的被收割起來,收割機忙著四處在田埂裡收割這一季的成熟。夏天的時候滿是翠綠的青稻舖滿整個池上,撐起兩側的山壁、蓋上藍天和白雲,無論哪個角度都傳來山地的稻浪聲,每次經過就會由不自主的想要飄入風中和這一片平原起舞。在這裡,每一趟救護車返
我們隨時都在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認知的形象 說過的話到底算不算數?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總是不算話?而有些人就像死腦筋一樣行為思考硬梆梆。明明決定今天開始要少吃一點鹽酥雞,結果晚上還是選擇犒賞一下太累的自己;戒菸不知道第幾次了,有
Photo by Mink Mingle on Unsplash 照片是網路的,當下我並沒有可以捕捉畫面的相機(哭) 累了,只是想休息,從座位上站起來四處走走,想試著消除身體的沉重,腦袋的黏稠,和思緒的混亂,不過目前為止我都還不太清楚如何放鬆自己的身心好讓自己重新回到專注,總是到了下午,或者晚上,注
一開始我是最反對騎機車載妳的,不過就像其他事情一樣,如果很多事情都堅持意見的話,生活大概不會過的太平順,但至少希望可以好好的使用安全帽和安全帶,好好的小心道路狀況。 以往也曾聽聞父母親從小到大都不讓孩子騎機車的事例,當時並不覺得有這個必要,甚至覺得這些父母也太誇張了。現在倒是可以體會這些父母的用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老是聽說留下的人需要面對 如今這句話老話 也應用在小姪女們畢業後的托嬰中心 依蘿一家人在忙完小姪女的畢業禮物後 準備好把小姪女送去上幼幼班了 一邊很擔心,小姪女大哭不想上課 (依蘿自己就是很討厭上學的人,當初大哭很久才去上課) 一邊擔心小姪女太過於冷靜,被老師忽視(會吵的小孩才有糖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最近又是幼兒園的招生期, 這是我們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經歷。回想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公幼跟私幼都唸到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對於何時應該上幼兒園、公幼還是私幼、需不需要學雙語、幼兒園孩子最重要學的是什麼、還要面對的是孩子生病、孩子開始長出自己的世界等心得。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老是聽說留下的人需要面對 如今這句話老話 也應用在小姪女們畢業後的托嬰中心 依蘿一家人在忙完小姪女的畢業禮物後 準備好把小姪女送去上幼幼班了 一邊很擔心,小姪女大哭不想上課 (依蘿自己就是很討厭上學的人,當初大哭很久才去上課) 一邊擔心小姪女太過於冷靜,被老師忽視(會吵的小孩才有糖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最近又是幼兒園的招生期, 這是我們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經歷。回想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公幼跟私幼都唸到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對於何時應該上幼兒園、公幼還是私幼、需不需要學雙語、幼兒園孩子最重要學的是什麼、還要面對的是孩子生病、孩子開始長出自己的世界等心得。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