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海外華裔兒童學中文的第一關

    到底在海外的華裔兒童學中文遇到的第一關是什麼?沒有教材?沒有環境?沒有中文的同齡朋友?我覺得都不是,第一關其實是回家以後有沒有人跟孩子說中文。
    前幾週回北京聽了上一級學長姐的預答辯,其中一位學長做了關於繼承語的研究。以華人的繼承語來說,可能是中文,或者其他漢語方言,如閩南語廣東話客家話等。這種出了家門幾乎使用不到的語言,具有傳承、繼承意義的語言,就叫繼承語,也有人叫族語等。 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學長比較了在法國華裔族群和日本華裔族群在族群認同和中文學習上的差異。在族群認同方面,在法國的華裔具有較高的自我族群認同意識,並且比較認同自己是華人這個身分淵源;日本的華裔的族群意識則較低,較受到環境(他人看法)的影響,認為應該努力融入到日本社會,因此傾向選擇淡化自身華裔背景的特點。
    由於族群認同的差異,也造成了兩個國家的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的態度有極大的不同,法國華裔子弟的中文學習意願、動機,都遠高於日本華裔族群。 像在法國,亞洲人在生理上的特徵就是不同於法國人,但在日本,只要穿著打扮稍微改變一下,一般是較難區分華裔和日本人的差別的。所以,是否也間接的影響了這兩地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的態度呢?
    其實,既然已經使用到了繼承語這三個字,就代表這個具有傳承意義的母語,已經處在一個岌岌可危的位置了,如果連在家都不使用中文,孩子在家喝不到中文這一口奶,失去了繼承意義的母語,也就退化成孩子的外語了。這時候,再想期待孩子跟自己說幾句中文,孩子有更多的是情感抗拒,只能帶回家裡長輩身邊,或者做些亡羊補牢的事了。
    我從來不建議華裔父母在非必要的時候,與孩子說非自己母語的語言,先說兩個簡單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等到孩子上學了,他的語言水平將會很快超過華裔父母,為了一時的方便,造成的隔閡是很難彌補的。第二,會多語言的孩子比較聰明這一點雖無法直接認證,但多語言刺激與腦神經發展具有正面促進意義,過了一定的年齡,孩子為了適應環境,會將不需要使用的聲音以及辨別能力削弱,留下適應目前環境的生存能力。bbc做的實驗顯示,一歲以後孩子分辨不出主要語言以外的語音差異,也就是說,未來的中文比較容易帶有外語腔調的意思。 至於,多語的孩子真的說話比較慢嗎?不如這樣想吧,因為多語環境中的語言輸入量並不是平均,並且降低了主要語言的輸入量,因此孩子累積詞彙與聲音的數量比單一語言輸入來的慢,因此,要做的事是先保證輸入的質和量,才能再來討論語言開始使用時間點的問題。
    回到一開始族群認同的問題,其實最近去接女兒的時候,我和老師說日文,然後抱著女兒模仿女兒的聲音用日文和老師說再見,我想我也面臨到一個群組身分認同的問題了。所以,轉身以後,我儘量只和女兒說中文,問她今天過得怎麼樣,在學校開不開心,我們一會兒要做什麼,想辦法努力補滿她耳朵能聽到的中文。雖然她現在看起來什麼都聽不懂~只會呆萌看著我~以及亂叫。
    不知道我自己在往後的語言使用上會不會有所改變,也許也會為了某些原因開始跟孩子講中文以外的語言吧。唉,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Misa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