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是什麼感覺?
⠀⠀⠀⠀⠀⠀⠀⠀⠀⠀⠀⠀
是在所處的環境得不到認同?還是被認識之人撇頭佯裝不認識?
⠀⠀⠀⠀⠀⠀⠀⠀⠀⠀⠀⠀
在人親土親皆不可尋的情況下,故鄉和異地,親族和陌路,又該以什麼標準來評判?
⠀⠀⠀⠀⠀⠀⠀⠀⠀⠀⠀⠀
在郭強生的這本《何不認真來悲傷》中,雖以書寫家族記憶為主軸,其中卻提到許多來自各種不同方面的壓迫。社會對於憂鬱症、同性戀的誤解和汙名,家庭成員間因過往時局看似逼不得已的彼此拖累,這些種種壓迫著他,但在不斷來回的奔波中,現實卻沒有餘裕供他思考,容他悲傷。
⠀⠀⠀⠀⠀⠀⠀⠀⠀⠀⠀⠀
在價值觀上,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框架,雖隨著時代有所鬆脫,卻仍隱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而傳統上要求男性要能扛住一片天,不能以淚面對望,只能以堅實背影供人景仰的形象,使得很多時候只能事情自己一個人吞,然後冀望那些苦痛能夠讓自己長出更厚實的臂膀。
⠀⠀⠀⠀⠀⠀⠀⠀⠀⠀⠀⠀
還記得上次看這本書時感到最難受而糾結的,是作者和父親的關係。因需同時顧及工作及長照得每個禮拜往返花蓮和台北,回到家又得面對惡言相向的父親和母親過世後被帶進門的來路不明的女人,以及移民外國,除了財產外對家漠不關心的親哥。
⠀⠀⠀⠀⠀⠀⠀⠀⠀⠀⠀⠀
在這樣的狀態下,究竟是什麼讓作者沒有放棄,就這樣拋下一切不管了呢?
⠀⠀⠀⠀⠀⠀⠀⠀⠀⠀⠀⠀
回家,才明白長照的磨人之處,每天一早總要先看看有什麼突發狀況,四處安妥後才能開始做自己的事。記不完的回診時間和藥單,晨間的候診區撥放的電視節目逐漸成為與生活長伴的風景。老人越老,活得越像小孩,但有時又愛處處擺老,讓人完全拿他們沒轍。
⠀⠀⠀⠀⠀⠀⠀⠀⠀⠀⠀⠀
這件事放在一個家族中,協調間都難免有些摩擦和犧牲,更何況這對作者來說,全是得自己一個人面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