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塗說山海經│《山海經》千年秘辛

插圖來源:pixabay & Wikimedia Commons
插圖來源:pixabay & Wikimedia Commons
「《山海經》的『經』,不是四書五經的『經』,是『經過』的意思,《山海經》是一份地圖。」 這段話是讀中文系時上神話課,老師對《山海經》的解釋,也是我與它的初次正式會面,從此奠定我腦海中對這本古書的基礎認識。

正經八百《山海經》:
古之為書,有圖有說,圖文並茂是中國古老的敘事傳統,學者們判斷《山海經》成書時間約在戰國時期,是一部有圖有文的古籍,最早的古圖已經失傳,現今只留下文字的部份。《山海經》內容包羅萬象,各色花草樹木、山岳河流、奇珍異獸等等,甚至有古代生活百科全書稱號,保存大量原始神話。
接下來就專家學者們對《山海經》的推測作基本介紹: (1)禹鼎說:傳說,夏代的帝王禹曾經鑄造九鼎,鼎上刻畫各地的毒蟲害獸、鬼神精怪圖像,讓百姓能預先有防備,日後出門遠行,遇上邪物時,可用來辟邪防奸,簡單來說,有教育百姓的作用。 (2)地圖說:即把《山海經》當作地理書,並推測另有地圖供對照,只是圖的部份已經亡佚。 (3)壁畫說:在石壁、祖廟作壁畫是中國古老傳統,先秦時代已非常盛行。學者們研究,《山海經》古圖與壁畫有相當密切的關聯。 (4)巫圖說:此學說認為《山海經》是古代的巫書,巫師祭祖招魂禳災時,所用的圖片和說辭。

道聽塗說《山海經》:
現代人類普遍住高樓大廈,用高科技產品,生活知識多元豐富,大概很難理解與想像古人們的生活遺跡。其實,古人沒想像中老派,然後,今人沒想像中新潮,幾千年時間生活下來,各地廟宇香火依然興盛,神棍裝神弄鬼的技倆沒有絕跡(滿常上新聞的不是嗎),古代用語叫「祭祀」與「巫事」。
【赤鱬】清‧吳任臣康熙圖本 Wikimedia Commons
用實例來看,你將更有感覺,如《山海經‧南山經》所提到:「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赤鱬的樣子人面魚身,叫聲像鴛鴦,吃牠的肉可以不長疥瘡。像這種有讓人嚮往功效的怪魚,臺灣的老房子有,廟宇建築也有,叫「木雕熬魚」,龍頭鯉身,傳說喜歡吞火舌,常被裝修在柱樑交間處,用來加強建築結構與鎮火辟邪。
陌生荒野很危險,魑魅魍魎很危險,盡信書很危險,迷信權威很危險,對世界沒有任何想像,更是,很危險。 【塗說山海經】系列,理所當然,是我觀看古書後有所感,而進行的文學再創作,神話傳說本來就是古人天馬行空想像後的產品,太認真就輸啦!
  • 註:分隔線紅燈籠小圖來源:OpenMoji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日常的流浪,故事的沃壤。 專門用來放故事的記事本,自己創作的一千零一夜,除了原創故事,還有經典說書單元「聊齋‧聊哉」和「塗說山海經」。能在這本札記翻到完整的故事有:《此物不相思》、《月光下的三個杯子》、《心溜軌跡》、《耶加雪夫的思念》、《痴魅一夏》、《暗戀術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