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2月16日

    今天焦點─讓地球喘口氣的京都議定書
    2005年 經過8年的漫長等待,有史以來最複雜也最具野心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終於正式生效,共有141個國家與地區加入,但全球首屈一指的污染大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共產黨中國都拒絕簽署加入,其他已簽署加入的已開發國家,在2012年以後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也還沒有確定,都使得企圖使地球喘口氣的京都議定書,究竟能不能有效抑制日益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進一步惡化,依然是前景不明且前途難卜。
    在日本古城京都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正式名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議定書,誕生的背景是超過2千名跨領域的科學家再三警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於過去65萬年的任何時期,人類再不採取行動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地球氣溫可能上升攝氏2度,屆時恐怕會造成20億人缺水,並且使全球20%~30%的物種滅絕;到2100年,地球氣溫更將上升攝氏6度,氣溫急遽上升,必然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災難,而氣候大災難並非無法避免,只是時間所剩無幾,人類必須立刻採取行動。
    美國、日本、英國等全球污染大國,於1997年12月1日在日本京都召開世界氣候會議,對全球嚴重的空氣污染,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共同表達高度關切,決心採取行動防止地球暖化惡化,10天後通過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要求35個工業化國家,有責任在2008~2012年間將導致地球暖化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至少低5.2%的水準。
    各國承諾削減目標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8%、美國7%、日本和加拿大各6%、東歐各國5%~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準上,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則可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表面上看起來令人振奮,各國檯面下卻是爾虞我詐,對如何抑制氣體總排放量以減緩溫室效應卻產生嚴重歧見,始終沒有達成任何共識,放任地球暖化持續惡化。
    歐洲聯盟15國首先打破僵局,2002年5月31日同意簽署京都議定書,加入抑制全球溫室效應行列,陸續有104個國家批准或加入京都議定書,但履行的減碳承諾仍僅佔全球碳排量40%,距離京都議定書須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還有段距離,直到2004年9月30日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7%的俄羅斯批准京都議定書,終於使攸關全球氣候變遷,具國際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應運而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市場也在美國和歐盟登場。
    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5%以上的美國,自始即以可能損害經濟發展為藉口,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振振有詞的辯解,雖然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仍繼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資助氣候變化研究,並倡導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使用替代能源,還主導「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夥伴計畫」等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但卻完全不具說服力,成為最主要的地球公敵。
    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1946~)在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後,採取烏賊戰術,呼籲共產黨中國和印度等其他15個高汙染國家與美國共同磋商,達成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長程全球目標」協議,美國的長期盟友加拿大,更進一步於2011年12月12日宣佈退出京都議定書,是第1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也使得京都議定書陷入困境。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排名第22名,占全球排放量約1%,由於長期無法平等且正式參與國際環境公約運作,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也不受這項國際環境公約的約束,和美國同為京都議定書的漏網之魚。
    京都議定書命運舛,再加上共黨中國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排放量,不但沒有削減還持續增加,比1990年的水平高出超過50%,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2年增加2.6%,顯示聯合國在過去20年為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所做的努力,完全是白忙一場,富裕的工業化國家與貧窮國家在氣候議題上的戰爭仍在持續中,且很可能功虧一簣。(延伸閱讀1:暴怒的地球~讓地球喘口氣的京都議定書大事紀要);(延伸閱讀2:暴怒的地球~京都議定書Q&A);(延伸閱讀3:暴怒的地球~地球暖化現象與警訊~全球Ⅰ~Ⅳ);(延伸閱讀4:暴怒的地球~地球暖化現象與警訊~台灣)
    ◆超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凶(圖/TandY翻攝)
    ◆超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凶(圖/TandY翻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