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點─兩個中國和平之路~江澤民時期
1991年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府成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舉行第3次會議,通過「國家統一綱領」,以4大原則,3個階段進程,實現建立民主、自由、均富中國的終極目標。
「國家統一綱領」出爐的背景是,共產黨中國逐漸走出1989年血腥鎮壓北京天安門民主運動的陰影,被指為「劊子手」的共產黨中國第2代領導人鄧小平,相繼辭去中央軍委會主席、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國家軍委會主席等職務,由奉詔連夜從上海北上的江澤民接班,但實際權力仍掌握在鄧小平手中,以「太上皇」之姿在幕後下指導棋。
鄧小平處理台灣問題的立場,和仍由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相同,以「一個國家,兩個制度」運作50年不變,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不會實施和共產黨中國相同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並授意江澤民同意與台灣執政黨中國國民黨進行「黨對黨」談判。
年輕時曾經短暫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步步為營接招,拒絕接受「一個國家,兩個制度」,但仍審慎的走在「一個中國」道路上,1990年10月7日中華民國國慶日前夕,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並召開首次會議,主張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摒棄國共內戰以來近半個世紀的敵對狀態,經由中介機構加強雙方對等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個中國一切爭端,依照兩岸人民的意願,實現建立民主、自由、均富中國的終極目標。
台灣海峽兩岸休兵,朝和平之路前進,完全符合鄧小平致力以經濟改革開放政策,挽救共產黨中國貧窮且脆弱經濟的戰略目標,對內再三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否則只是死路一條;相形之下,台灣海峽兩岸問題並不頂重要,經由新加坡卸任總理李光耀穿梭奔走台灣海峽兩岸,兩個中國各自成立官方授權的白手套機構,也就是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和共產黨中國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於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經過3天會談後,簽署包括4項協議的「辜汪會談共同協議」,分隔台灣海峽對峙的兩個中國露出和解的曙光。
歷史發展潮流沒有回頭路,兩個中國和平之路在波濤洶湧中載沈載浮,1996年甚至爆發瀕臨戰爭邊緣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在共產黨中國始終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兩個中國的威脅下,台灣做為兩岸關係最高指導原則的「國家統一綱領」形同具文,代表台灣本土意識的民進黨於2000年首次取得中央政府執政權後,更是面臨高度質疑和挑戰,國統會停擺沒有再召開議會,國家統一綱領也在2006年2月正式終止運作。
在美國的壓力下,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在第1任總統就職演說,雖然提出「4不1沒有」的公開承諾,保證在總統任期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國統會與國家統一綱領一直束之高閣,陳水扁連任成功後,更高調推動「去中國化」運動,2006年2月27日宣布「終止適用」,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就此走進歷史,兩個中國的命運,持續懸而未決。(延伸閱讀1:近代中國命運的起伏~台灣海峽兩岸和平之路~江澤民時期Ⅰ、Ⅱ);(延伸閱讀2:近代中國命運的起伏~台灣獨立運動之路Ⅰ~Ⅵ)
◆「辜汪會談」是江澤民主政時期兩個中國和平之路重大事件(圖/王文章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