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非洲,有書店嗎?從法國一場年度「思辨之夜」文化開幕活動談起

奈及利亞拉哥斯市伊可依區擁有48年歷史的書店。 圖片來源:由作者本陳之華提供。
奈及利亞拉哥斯市伊可依區擁有48年歷史的書店。 圖片來源:由作者本陳之華提供。
2018年1月,法國巴黎舉辦了第3屆的年度「思辨之夜」(La Nuit des Idées)。這場由法國發起的國際活動,於奧賽碼頭的法國外交部舉行開幕,邀請遠道而來的奈及利亞作家奇瑪曼達.恩歌茲.阿迪契女士(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擔任當年的主場嘉賓。
「思辨之夜」每年透過一連串知識交流與文化活動,邀請各領域先驅人士對談,討論當代議題。由於思想無國界,因此「思辨之夜」歡迎全球各地以各種形式參與或共同舉辦,它同時也在全球不同時區,透過社群網絡相互激盪迴響,是由法國主導的全球文化活動。
2018「思辨之夜」在法國外交部開幕式當天夜晚,與主場嘉賓對談的主持人是法國記者布荷葉女士(Caroline Broué)。她詢問阿迪契女士對於非洲文學等看法後不久,便又問了阿迪契一個問題:
「請問,奈及利亞人讀妳的書嗎?」
這提問,令阿迪契有點愣住,在場觀眾似乎也對問題感到有些詫異。觀看影片時的我,不禁想為這位記者捏把冷汗。但,情商(EQ)很高的阿迪契,則以優雅而禮貌的微笑回應:
「是的,奈及利亞讀我的書……很讓人驚訝,是吧?…….我的書,在奈及利亞的學校,以及整個非洲大陸,都被廣泛的閱讀和研究!」
阿迪契的回應贏得現場的如雷掌聲,但令人意外的是,布荷葉記者竟然繼續加碼追問:「那,奈及利亞有書店嗎?!」
這讓當下坐在法國外交部裡的大批與會聽眾一片譁然。阿迪契似乎早已被她先前的問題問得有點哭笑不得,現在更為主持人感到有些尷尬,因此充滿機智的回覆她:
「我覺得妳的問題,會顯得法國人很愚昧!」這次,與會聽眾也以如雷貫耳的掌聲呼應了阿迪契。
阿迪契以這般婉轉卻犀利,又總面帶笑容的態度,回應了一連串對於非洲大陸充滿陳舊刻板印象的唐突提問。雖然主持人布荷葉在當下和會後為自己圓場,說是因為法國人對奈及利亞所知甚少,一般大眾對奈國的印象不是暴動就是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之類恐怖活動等等。但這段錄影,應該已哄傳世界媒體與藝文界了。
  • 2018年思辨之夜開幕儀式中布荷葉與阿迪契的對談(2nacheki, Africa Trending News 節錄影片)。

來自「第一世界」的提問,暴露出文明的優越與無知
人們總因不了解,而顯得對某些國家地區無知、漠然,進而產生誤解。即便現今世界已然趨於平坦,甚或已接近無國界,但人們對世界各地的認識,有時仍會被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自我設限,而將視野和理解侷限住,甚至被自以為是的想像誤導。
姑且不論布荷葉主持時是為了幽默、反諷,或以為機智的拋出聳動詢問,作為吸引大家目光的問答方式,當然也可能真是自我的文明傲慢與無知。但這些偏見及戴著眼罩看世界的態度,無疑會錯估許多事物與情勢,更會錯過人文知識交流時的珍奇寶物。這樣的提問,出現在法國引領世界風潮的「思辨之夜」發起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令人唏噓不已。
當天訪談,阿迪契就曾對主持人的不同提問,以相當平實卻幽默的語氣將了法國一軍:「拜託,這是2018年了啊!」「你們不知道,法國已經不再是18世紀的世界強權了嗎?」
奈及利亞拉哥斯市伊可依區的書店、音樂行兼咖啡店。圖片來源:作者陳之華提供。
「傲慢與偏見」的思辨提問,被全球知名的奈及利亞作家以堅定卻優雅的姿態詰問回去,最後還對法國機場海關人員的態度和法國在法屬非洲的影響,拋出了「不要只看護照就決定問話態度」的評語,以及不健康的殖民關係影響力等衷心建言。
當布荷葉問「奈及利亞是否有書店」時,未嘗不也正是質疑整個非洲大陸到底有沒有書店?當布荷葉問「奈及利亞人是否會讀阿迪契的著作」時,豈不也同樣在問非洲大陸上的人們是否都不閱讀?這所顯現的,不也間接反映出布荷葉自己對非洲的一無所知與偏見嗎?
非洲確實不是人人都會閱讀,或能正常順利的上學讀書,更不是人人都讀得起書。因為相對社會底層的人民,讀書需要條件與環境,而對很大一部分平民百姓族群來說,書本不便宜,上學要資源。或該說,要能持續讀書,未嘗不是一種福氣,與一個國家所能彰顯出的進步與平等基礎。身為非洲大陸的最大經濟體、也是人口最多的奈及利亞,根據2021年2月非洲開發銀行(AfDB)統計數據,至今還有8,700萬人口處於極度貧窮之中;而最新報導再次顯示,奈國孩童失學人數,今年度再度破千萬。
所以,非洲人民能一路讀書到長大,或許確實需要有其出生背景、運氣、獎學金、支助等等不同條件齊備,但卻不代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或知識份子不知道、不閱讀、不關心他人的作品、不看報章雜誌,更不能說這片大地沒有文學素養。
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哥斯的市場景像。圖片來源:作者陳之華提供。

這個國家或許缺乏基礎建設,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文化藝術
1993~1997年間,我在非洲待了整整4年,當時便在市面書報攤上陸續買了一些奈國知名作家的著作。當年的印刷用紙排版或許不佳,但要購買一本「非洲文學之父」奇瓦.阿契貝(Chinua Achebe)於1958年出版的《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或是奈及利亞知名作家彼得.埃納霍羅(Peter Enahoro)1966年出版的《如何成為一位奈及利亞人》(How to be a Nigerian),完全不是件難事。
2020年10月,當我再度重返非洲奈及利亞時,隨身行李有一本木馬文化總編給的阿迪契著作《繞頸之物》(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中文版。抵奈國不久,在位於英國殖民老區的伊可依(Ikoyi)一間藝品兼書店裡,又買了好幾本不同書籍,其中也有阿迪契的英文原著《我們都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木馬文化將於2021年出版)、《親愛的伊傑亞維萊》(Dear Ije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等書。
單就奈及利亞的文學,以及奈及利亞對非洲的影響力來談,可能足以讓我以無數個章節來敘述。更何況是她的音樂、文化、歷史、宗教、政治,以及讓她躍升為非洲另一大經濟體的電影產業。
但話說回來,奈及利亞至今仍不是一個生活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與安全無虞的環境。獨立至今60年的奈及利亞,仍有著眾多難解的社會、政治困境,不僅貧富差距極大,而且綁架案不斷、公路上搶劫不停、不時停電、馬路仍是坑坑洞洞,而且是個富者與有權勢者佔極大優勢的社會。但這些並不代表著奈及利亞就一定會是一片毫無文化、藝術、音樂、文學、思考、見解,甚至連書店都可能缺乏的大地。
眾多令人眉頭深鎖、頭痛傷腦筋、難以改變又百般無奈處,仍是今日奈及利亞的寫照,這或許也是她總能孕育出眾多如此出色、筆鋒銳利、描繪深刻又總恨鐵不成鋼的作家原因之一吧。而這些作家能有如此豐富的產出,必然是自小就學會了閱讀,並閱讀了不少前人的創作。所以,非洲,怎會沒書店?
本文發表於作者陳之華在「獨立評論@天下」新專欄:站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本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文章原始來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