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50年,西非奈及利亞人口預計將翻倍並超越美國,來到4億之數,成為繼印度、中國之後的全球人口第三大國,2100 世紀末,更可望達到8億人口。餐敘時,我脫口而出的「未來在非洲」,意指2050年,也就是28年後的今天,全球總人口預計將有四分之一是非洲人。而本世紀末,全球每3個人就將有1位是非洲人。
Thumbnail
非洲大城拉哥斯人在網路社群分享自己的點餐經驗,都說一小時只是基本,有人甚至等了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之久。但為何一個全球連鎖速食店家,在西非可以成為如此炙手可熱的餐飲店,讓原本標榜的「速食」反而比高檔法式餐廳更緩慢?而當地人們又為什麼如此樂於買單,願意呼朋引伴、闔家捧場?開一間速食店是什麼大事?
Thumbnail
莫三比克的恐攻暴亂已長達 4年之久,但今年造成帕爾馬失守的恐攻暴力事件,讓莫三比克再度登上國際版面,也促使其鄰近非洲國家與西方各國必須嚴肅看待。恐怖主義勢力擴張到非洲,甚至阻斷了國際能源發展計劃,人們開始質疑,莫非莫三比克也遭受了非洲天然資源的詛咒?
Thumbnail
過去十年,非洲各國持續擴散成長百倍的恐攻事件,讓恐怖主義的勢力版圖從中東逐步擴散至非洲大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七國,更被列為全球十大恐怖主義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也是世界恐攻活動最活躍的區域。 恐怖主義為何會選上非洲這塊土地?又如何在非洲擴張勢力的?它是否會影響到世界其他角落與地區?
Thumbnail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只是因為影像畫質漂亮、繪圖逼真、讓參觀者自拍開心等等,而是因為它具有某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述說或反映了一段社會文化、日常飲食、市井生活裡的現實,以及當時的主流或非主流思想,敘述人們的內心想法、創作者所經歷的經驗等等。如果藝術創作只是為了歌頌美好,那它就不完全是反映真實的作品。
Thumbnail
澳洲跟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從去年疫情開始至今,這些此起彼落因疫情而產生的不同爭議從未停息。一些民眾有感的雙重標準,主其事的政府卻覺得沒什麼、很公平。這些所謂的「雙標」,無疑是一種感受問題,尤其當弱勢與多元族裔面對較優勢或較強勢階層的對照下所發生的不對稱待遇感時,其產生的反彈必然更加顯著。
Thumbnail
這場推特禁令大戰,至今一個多月,雙方仍僵持不下。推特公開說明會和奈國政府努力談判,以爭取使用者的權利,奈國禁用推特所導致的商業營運損失,持續擴大中。奈國要求推特與其他社群媒體,應完成商業註冊,獲得許可證。但國際社群媒體本就營運無國界,也非政府執政的輿論篩檢工具,爭執的兩造究竟應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Thumbnail
19 世紀末,英國首次在大英博物館展示了從西非洲掠奪而來的貝南銅像,讓當時處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驚艷不已,同時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為,「黑暗大陸」非洲不過是一處蠻荒、原始大地,根本是一處未曾開發的國度,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文明?怎可能有如此細膩與人性化的藝術創作?
Thumbnail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50年,西非奈及利亞人口預計將翻倍並超越美國,來到4億之數,成為繼印度、中國之後的全球人口第三大國,2100 世紀末,更可望達到8億人口。餐敘時,我脫口而出的「未來在非洲」,意指2050年,也就是28年後的今天,全球總人口預計將有四分之一是非洲人。而本世紀末,全球每3個人就將有1位是非洲人。
Thumbnail
非洲大城拉哥斯人在網路社群分享自己的點餐經驗,都說一小時只是基本,有人甚至等了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之久。但為何一個全球連鎖速食店家,在西非可以成為如此炙手可熱的餐飲店,讓原本標榜的「速食」反而比高檔法式餐廳更緩慢?而當地人們又為什麼如此樂於買單,願意呼朋引伴、闔家捧場?開一間速食店是什麼大事?
Thumbnail
莫三比克的恐攻暴亂已長達 4年之久,但今年造成帕爾馬失守的恐攻暴力事件,讓莫三比克再度登上國際版面,也促使其鄰近非洲國家與西方各國必須嚴肅看待。恐怖主義勢力擴張到非洲,甚至阻斷了國際能源發展計劃,人們開始質疑,莫非莫三比克也遭受了非洲天然資源的詛咒?
Thumbnail
過去十年,非洲各國持續擴散成長百倍的恐攻事件,讓恐怖主義的勢力版圖從中東逐步擴散至非洲大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七國,更被列為全球十大恐怖主義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也是世界恐攻活動最活躍的區域。 恐怖主義為何會選上非洲這塊土地?又如何在非洲擴張勢力的?它是否會影響到世界其他角落與地區?
Thumbnail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只是因為影像畫質漂亮、繪圖逼真、讓參觀者自拍開心等等,而是因為它具有某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述說或反映了一段社會文化、日常飲食、市井生活裡的現實,以及當時的主流或非主流思想,敘述人們的內心想法、創作者所經歷的經驗等等。如果藝術創作只是為了歌頌美好,那它就不完全是反映真實的作品。
Thumbnail
澳洲跟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從去年疫情開始至今,這些此起彼落因疫情而產生的不同爭議從未停息。一些民眾有感的雙重標準,主其事的政府卻覺得沒什麼、很公平。這些所謂的「雙標」,無疑是一種感受問題,尤其當弱勢與多元族裔面對較優勢或較強勢階層的對照下所發生的不對稱待遇感時,其產生的反彈必然更加顯著。
Thumbnail
這場推特禁令大戰,至今一個多月,雙方仍僵持不下。推特公開說明會和奈國政府努力談判,以爭取使用者的權利,奈國禁用推特所導致的商業營運損失,持續擴大中。奈國要求推特與其他社群媒體,應完成商業註冊,獲得許可證。但國際社群媒體本就營運無國界,也非政府執政的輿論篩檢工具,爭執的兩造究竟應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Thumbnail
19 世紀末,英國首次在大英博物館展示了從西非洲掠奪而來的貝南銅像,讓當時處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驚艷不已,同時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為,「黑暗大陸」非洲不過是一處蠻荒、原始大地,根本是一處未曾開發的國度,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文明?怎可能有如此細膩與人性化的藝術創作?
Thumbnail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能夠「不聽話」,是因為自小就相對的有主見及比較獨立自主外,更因為我們擁有願意尊重子女們決定的父母,才使得我們有足夠「本錢」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走自己的路。「聽話」,或說,聽父母親的建言,理論上或許沒有錯,但「聽話」不該只是建築在大人向孩子的單向要求,或毫無思想的照單全收。
Thumbnail
當大衛侃侃談起瑞恩狀況時,恍惚間我根本分不出他是洋人或亞裔,只有充分感受到一個做兒子的對自己父親的濃郁關愛。孩子年齡和我相仿的大衛,與我都有相同的親情感觸。 親情到最後,是一種人們自然天成的反哺態度與微妙的情感表達,應該沒有過多地域性的差距與族裔、膚色的不同啊!
Thumbnail
我始終覺得,尊重是一種奇妙的相對論關係,當你會感受到不愉悅,別人或許也會;當你感受到局限約束,覺得綁手綁腳的,別人應該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感覺。 尊重從來不是一味的盲目順從,予取予求,而是像坐在翹翹板上,持續不斷的用心觀察、感受平衡、隨時調整步伐,達到彼此間的最佳溝通與狀態。
Thumbnail
原來只會當醫生,也是一種苦惱;原來,人們眼中傾羨的「家大業大」,也成為一種煩憂;原來孩子無法「傳承家業」,會讓人如此擔心! 回想當年在小學畢業現場,她眉頭深鎖、愁眉不展,整個人為女兒該念哪裡而憂心重重,現在簡直是判若兩人!
Thumbnail
台北週日的美髮工作室,讓我原先氣定神閒悠哉開懷的心境徒然沈重不堪,雖然我的孩子已成年,雖然我早已遠離中學數十年,但我卻莫名的感到萬分心痛與難過。因為我知道,青春可以不一樣,就如同一個國一升國二的 7/25 暑期考的必要性,以及為何國家教育體制可以允許這些「偷跑」、「違規」和「窄化」?!
Thumbnail
時光飛逝,才一晃眼,一個孩子就長大成人!有時不免思索:生命真奇妙。但,拉拔一個孩子長成,可從來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了孩子之後,你或許會有著媽媽的味道、爸爸的模樣,但這些都不會阻礙你繼續自我成長,因為新世代的你,絕不會只將養大孩子,視為生活裡的唯一目標,或只想當個「以孩子的成就為成就」的父母。
Thumbnail
「先見樹」的教學,讓不少學生在反覆操演、磨練過程中,覺得自己沒天份、缺乏慧根、沒興趣,而中輟放棄了某項科目與課程,讓一片原本能先看到的美麗人生學習森林,顯得如此遙不可及、事不關己,葬送了學生自然養成的學習樂趣。善用「先見林,再見樹」,能讓學生在漸進多元化的教學中,有機會看到事物學門的樣貌與樂趣。
Thumbnail
我一直認為,芬蘭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 有一種和亞洲或俄式訓練上很不同的風格。 打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喻,就如同大自然森林中的「樹」 (Tree ) 與 「林」(Forest) ; 我們習慣的教育是一種「先見樹,見再林」,但芬蘭,或不少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 則是「先見林,再見樹」!
Thumbnail
澳洲高中英文,可以是講述雪梨地區發展的澳洲小說,可以是其他類型的不同國家作品,從詩集、短篇故事到長篇小說都有,兒童文學、科幻小說、電影劇本、世界文學等也是。當我們以為增加必修時數、統一必修內容及古文比例,就能搶救語文力、提升語文興趣。其實已窄化了「國文課」的文學空間,也局限了語文課的豐碩內容與定義。
Thumbnail
雖說,不同國度裡的教養有其文化之差異;但我始終相信也以為,從容、優雅與智慧,不因地區與文化而有所差異。也一直以為,好的教養不見得需要是在歐美,或在亞洲,可以是在世界上的任一角落,以人們所能去展現出的睿智與態度,在無時無刻的細微處自然地展現出來。
Thumbnail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能夠「不聽話」,是因為自小就相對的有主見及比較獨立自主外,更因為我們擁有願意尊重子女們決定的父母,才使得我們有足夠「本錢」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走自己的路。「聽話」,或說,聽父母親的建言,理論上或許沒有錯,但「聽話」不該只是建築在大人向孩子的單向要求,或毫無思想的照單全收。
Thumbnail
當大衛侃侃談起瑞恩狀況時,恍惚間我根本分不出他是洋人或亞裔,只有充分感受到一個做兒子的對自己父親的濃郁關愛。孩子年齡和我相仿的大衛,與我都有相同的親情感觸。 親情到最後,是一種人們自然天成的反哺態度與微妙的情感表達,應該沒有過多地域性的差距與族裔、膚色的不同啊!
Thumbnail
我始終覺得,尊重是一種奇妙的相對論關係,當你會感受到不愉悅,別人或許也會;當你感受到局限約束,覺得綁手綁腳的,別人應該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感覺。 尊重從來不是一味的盲目順從,予取予求,而是像坐在翹翹板上,持續不斷的用心觀察、感受平衡、隨時調整步伐,達到彼此間的最佳溝通與狀態。
Thumbnail
原來只會當醫生,也是一種苦惱;原來,人們眼中傾羨的「家大業大」,也成為一種煩憂;原來孩子無法「傳承家業」,會讓人如此擔心! 回想當年在小學畢業現場,她眉頭深鎖、愁眉不展,整個人為女兒該念哪裡而憂心重重,現在簡直是判若兩人!
Thumbnail
台北週日的美髮工作室,讓我原先氣定神閒悠哉開懷的心境徒然沈重不堪,雖然我的孩子已成年,雖然我早已遠離中學數十年,但我卻莫名的感到萬分心痛與難過。因為我知道,青春可以不一樣,就如同一個國一升國二的 7/25 暑期考的必要性,以及為何國家教育體制可以允許這些「偷跑」、「違規」和「窄化」?!
Thumbnail
時光飛逝,才一晃眼,一個孩子就長大成人!有時不免思索:生命真奇妙。但,拉拔一個孩子長成,可從來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了孩子之後,你或許會有著媽媽的味道、爸爸的模樣,但這些都不會阻礙你繼續自我成長,因為新世代的你,絕不會只將養大孩子,視為生活裡的唯一目標,或只想當個「以孩子的成就為成就」的父母。
Thumbnail
「先見樹」的教學,讓不少學生在反覆操演、磨練過程中,覺得自己沒天份、缺乏慧根、沒興趣,而中輟放棄了某項科目與課程,讓一片原本能先看到的美麗人生學習森林,顯得如此遙不可及、事不關己,葬送了學生自然養成的學習樂趣。善用「先見林,再見樹」,能讓學生在漸進多元化的教學中,有機會看到事物學門的樣貌與樂趣。
Thumbnail
我一直認為,芬蘭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 有一種和亞洲或俄式訓練上很不同的風格。 打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喻,就如同大自然森林中的「樹」 (Tree ) 與 「林」(Forest) ; 我們習慣的教育是一種「先見樹,見再林」,但芬蘭,或不少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 則是「先見林,再見樹」!
Thumbnail
澳洲高中英文,可以是講述雪梨地區發展的澳洲小說,可以是其他類型的不同國家作品,從詩集、短篇故事到長篇小說都有,兒童文學、科幻小說、電影劇本、世界文學等也是。當我們以為增加必修時數、統一必修內容及古文比例,就能搶救語文力、提升語文興趣。其實已窄化了「國文課」的文學空間,也局限了語文課的豐碩內容與定義。
Thumbnail
雖說,不同國度裡的教養有其文化之差異;但我始終相信也以為,從容、優雅與智慧,不因地區與文化而有所差異。也一直以為,好的教養不見得需要是在歐美,或在亞洲,可以是在世界上的任一角落,以人們所能去展現出的睿智與態度,在無時無刻的細微處自然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