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交距離Ap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科技防疫。#台灣社交距離app #數位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式
§ 編輯部
從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到現在,不少國家開始採用數位接觸者追蹤工具(digital contact tracing app, DCT app),也積極討論如何使其成為有效且透明的防疫工具。昨天「整合筆記」提到謹慎使用數位科技的原則,才有機會使其成為有效的防疫基礎設施。
(一)台灣社交距離App的原理與技術上的限制
今天我們介紹台大圖資系鄭瑋與資工系蕭旭君兩位老師的文章,透過他們對於近日指揮中心推廣的台灣社交距離app的資安評估與有效使用前提,來進一步了解這款app。
「社交距離app」採用藍芽通訊技術,週期性地廣播隨機ID,讓近距離接觸者的手機會彼此交換ID,由於這些資訊只留存在個別手機,被認為是採用隱私侵害較少的分散式資訊處理(但請注意實聯制QR code的原理則是中央集中式,這裡暫不討論,只集中討論DCT app )。確診者必須輸入衛生單位提供的驗證碼後(避免非確診者的使用者誤發ID),然後可自主決定是否要上傳過去14天的隨機ID。所有儲存在使用者app中的隨機ID,會在14天後自動清除。因此,兩位專家認為社交距離app的設計本身,符合國際資安的要求。
兩位作者指出了一些重點,是目前指揮中心與研發者較少強調的面向,也就是,要使社交距離app成為「有效」的防疫工具,還需考慮技術面與行為面,包括:正確安裝、藍芽訊號強度與環境障礙、使用人數規模、避免群聚造成藍芽訊號的干擾(使用該款app實驗而得的發現)。他們指出這些app的限制,除了得以提供研發團隊參考以改善外,也特別提醒國人不要因為安裝就產生錯誤的安全感,還是必須保持實體的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
(二)讓數位接觸追蹤App有效且值得信任的要件
國外DCT app研究顯示,當民眾感知疫情嚴重、感染風險增加時,就越有意願使用相關app。台灣現在應該就是處在這樣的階段。但風險感知不是讓app成為有效防疫工具的唯一要件。民眾也必須知道安裝app對於政府防疫、即時保護自己健康是有效的,才會持續使用或加入。
  • 資料治理:個資的收集、儲存、近用、保護
  • 資通業巨擘的角色:特別是Google與Apple在app技術發展中的角色
  • 科學嚴謹度:app研發過程的透明度(開放原始碼)與前測過程、政府與政治人物如何向公眾溝通該款app(鼓勵使用vs說明哪些個資在防疫中是需要的?該款app會如何使用這些個資?)
  • 志願制:由民眾自行決定是否下載使用
  • 運作效用:DCT app技術上的限制,社會方面包括下載者的使用方式與信任
  • app在防疫中的角色:輔助效用
由這些面向來看,近日指揮中心對於社交距離app的說明,在資料治理、資通業合作、科學嚴謹度、志願制、app的角色等面向皆略有所著墨。但還是有可以繼續了解追問的部分,例如:
  • 政府在軟體設計時,有沒有調整修正Google和Apple既有軟體設定?
  • 社交距離App安裝後顯示的《注意事項及個資保護說明》,提到「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資,包括但不限於藍芽識別碼」,指的是那方面的資料?
  • 社交距離App又提到「本服務保留無需事前通知隨時修改資訊內容權力」的文字是否欠缺資料治理明確化?
這些若能得到研發者或政府進一步的說明,將更有助於提升民眾對此軟體的信任與支持。
在運作效用的面向,目前已知在一週之內就下載100萬次。建議各界對這個面向的關注,可以從下載人數更新,朝向如何改善技術限制、民眾使用經驗、是否實務上有助接觸者追蹤管理等面向,進行研究、說明與報導。
擴展我們對防疫App的關注理解,才能在呈現與記錄DCT app本土經驗之際,也同時優/深化台灣的防疫科技治理。整合筆記之後會再討論更為複雜的實聯制QR Code相關議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科技防疫  #隱私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 數據技術與巨量資料之應用在此波COVID-19疫情,被許多國家廣泛用來作為防疫之重要工具,但卻也同時引起是否侵害或限制隱私權與個人資料保護之重要爭議;尤其技術發展往往相對單純,而各國所面臨之真正挑戰往往是在調和技術與權力之衝突。以英國接觸者追蹤程式之發展為例
疫情急轉直下,很多人說「想不到啊」,各界反應錯愕。只是,從學理上來看,在缺乏疫苗、拒打疫苗的情況下,疫情終將來臨並非令人意外的發展。真正該意外的是:從政府到民眾都覺得意外,甚至沒有為這個「意外」做好前瞻性的準備,尤其是醫療與公衛策略調整的準備。
這篇「亞東醫院院內感染與醫院抱怨訊息不報」的報導,指出了一個討論重點: 就是疫情治理的中央化或分權化的傾向與程度問題。至於是否有訊息隱匿這回事,或為何訊息透明度不如身處當中行動者的期待,也得放在這個治理架構中來討論。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是五位學者發起建立的粉絲專業,包括劉紹華、李尚仁、 黃于玲、曾凡慈和吳全峰,我們分別是人類學者、歷史學者、社會學者、法律學者。我們五人都是長期做當代醫療相關研究的人文社會科學者,自去年的疫情以來,經常有機會討論交流。除了我們五位記錄編輯,還有幾位忙到不行的防疫醫療專家,提供
#科技防疫  #隱私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 數據技術與巨量資料之應用在此波COVID-19疫情,被許多國家廣泛用來作為防疫之重要工具,但卻也同時引起是否侵害或限制隱私權與個人資料保護之重要爭議;尤其技術發展往往相對單純,而各國所面臨之真正挑戰往往是在調和技術與權力之衝突。以英國接觸者追蹤程式之發展為例
疫情急轉直下,很多人說「想不到啊」,各界反應錯愕。只是,從學理上來看,在缺乏疫苗、拒打疫苗的情況下,疫情終將來臨並非令人意外的發展。真正該意外的是:從政府到民眾都覺得意外,甚至沒有為這個「意外」做好前瞻性的準備,尤其是醫療與公衛策略調整的準備。
這篇「亞東醫院院內感染與醫院抱怨訊息不報」的報導,指出了一個討論重點: 就是疫情治理的中央化或分權化的傾向與程度問題。至於是否有訊息隱匿這回事,或為何訊息透明度不如身處當中行動者的期待,也得放在這個治理架構中來討論。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是五位學者發起建立的粉絲專業,包括劉紹華、李尚仁、 黃于玲、曾凡慈和吳全峰,我們分別是人類學者、歷史學者、社會學者、法律學者。我們五人都是長期做當代醫療相關研究的人文社會科學者,自去年的疫情以來,經常有機會討論交流。除了我們五位記錄編輯,還有幾位忙到不行的防疫醫療專家,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每個企業都脫離不了資訊化系統、電子化文件,然而4G、5G來臨行動化應用將更為普及,很多企業已開放員工使用手機或平板連網使用公司的資訊系統或是運用坊間通訊軟體做為公司傳遞訊息與文檔之用,然而卻有許多企業尚未準備好行動化應用的資安控管,導致資安事件發生或是因為行動裝置為自有裝置 (BYOD:B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無線通訊工具從 BB.Call 演進到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也帶來莫大的方便。相對人際關係起了變化,過度依賴和使用手機是現代人的通病,造成人與人之間零互動。本文探討如何擺脫手機的控制,善用而不沉迷,以及現代人使用手機應有的禮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最新的商業點子,包含帶有信譽系統的交友應用程式,區塊鏈技術幫你玩轉奢華錶圈以及科技成癮者的戒癮班。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在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等設備時,隱私安全日益受到重視。防窺保護貼是一種常見的隱私保護產品,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偷窺我們的螢幕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揭秘防窺保護貼的原理,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它如何保護您的隱私安全。 本文將涵蓋以下內容: 防窺保護貼的基本原理 防
Thumbnail
這個叫車的APP是怎麼回事? 不管選微信還是Apple登錄,都需要填寫手機號碼 啊我就沒有中國的手機號碼啊,是在……%$^&*&$ 難道去中國自助旅行,計程車只能現場攔嗎!? 本篇一次告訴你-出行叫車操作全攻略~
Thumbnail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AirTag是蘋果要價990元的配件機制,目的是為了防止丟失東西!利用蘋果裝置可以協助搜尋此AirTag,利用寬頻低耗電機制,可以低干擾的提示此配件位置。 讀者可以簡單想像原理其實就是口耳相傳,我們人找人的時候,一般都是眼睛看到一定距離後嘴巴傳達給其他人,通知其他人目標的位置。相對的此時配
Thumbnail
手機及網路已深入日常生活與消費習慣,春節期間不管是出遊派還是在宅派都會使用手機或各種網路服務,例如查詢出遊走春資訊、景點打卡、簡訊拜年、網路購物、線上追劇等等。對此,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指出,使用便利服務的同時,也要注意資安防護,像是不法集團常常利用釣魚網站假連結,騙取民眾輸入個資或信用卡資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每個企業都脫離不了資訊化系統、電子化文件,然而4G、5G來臨行動化應用將更為普及,很多企業已開放員工使用手機或平板連網使用公司的資訊系統或是運用坊間通訊軟體做為公司傳遞訊息與文檔之用,然而卻有許多企業尚未準備好行動化應用的資安控管,導致資安事件發生或是因為行動裝置為自有裝置 (BYOD:B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無線通訊工具從 BB.Call 演進到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也帶來莫大的方便。相對人際關係起了變化,過度依賴和使用手機是現代人的通病,造成人與人之間零互動。本文探討如何擺脫手機的控制,善用而不沉迷,以及現代人使用手機應有的禮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最新的商業點子,包含帶有信譽系統的交友應用程式,區塊鏈技術幫你玩轉奢華錶圈以及科技成癮者的戒癮班。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在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等設備時,隱私安全日益受到重視。防窺保護貼是一種常見的隱私保護產品,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偷窺我們的螢幕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揭秘防窺保護貼的原理,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它如何保護您的隱私安全。 本文將涵蓋以下內容: 防窺保護貼的基本原理 防
Thumbnail
這個叫車的APP是怎麼回事? 不管選微信還是Apple登錄,都需要填寫手機號碼 啊我就沒有中國的手機號碼啊,是在……%$^&*&$ 難道去中國自助旅行,計程車只能現場攔嗎!? 本篇一次告訴你-出行叫車操作全攻略~
Thumbnail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AirTag是蘋果要價990元的配件機制,目的是為了防止丟失東西!利用蘋果裝置可以協助搜尋此AirTag,利用寬頻低耗電機制,可以低干擾的提示此配件位置。 讀者可以簡單想像原理其實就是口耳相傳,我們人找人的時候,一般都是眼睛看到一定距離後嘴巴傳達給其他人,通知其他人目標的位置。相對的此時配
Thumbnail
手機及網路已深入日常生活與消費習慣,春節期間不管是出遊派還是在宅派都會使用手機或各種網路服務,例如查詢出遊走春資訊、景點打卡、簡訊拜年、網路購物、線上追劇等等。對此,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指出,使用便利服務的同時,也要注意資安防護,像是不法集團常常利用釣魚網站假連結,騙取民眾輸入個資或信用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