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49 位追蹤者
開放理性、多元提問、經歷感受。毋須立即反駁或同理,讓集體經歷過程中的存在,暫時留在當下思考,待日後有機會回應歷史的召喚,研究它、分析它、借鑑它。
由新到舊
解封之兩難面對台灣此波疫情病歷數持續下降,何時解除嚴格之防疫管制措施已成為重要之議題;但許多國家在解除疫情管制之禁令後(如允許夜店或酒吧營業、或取消口罩禁令等),均面臨病例再度上升之困境,也使得指揮中心對於是否要儘速鬆綁陷入兩難局面。  其實在川普政府於去年(2020年)初希望能盡快解除因疫情而實行之諸多禁令
2021-07-16
7
國外疫苗護照與解封新日常的爭議編輯部 #疫苗護照 #新日常 #國際移動 當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拼七月底疫苗涵蓋率達到25%,另一個跟著疫苗接種與疫情治理的新考題---疫苗護照---正以不同模式在其他疫苗涵蓋率突破五成以上的國家進行討論與實踐。在登記後等待接種的空檔時間,頗適合來想想疫苗護照這個制度或資訊,對於國內解封與國際旅遊的可能
2021-07-15
4
網路墓誌銘的社會療癒:祈願悼念700多位COVID-19確診亡者案14406,在住院隔離期間病況穩定,卻可能因被延長隔離而情緒不佳,在病室中自殺。這名患者的結局著實令人傷感,然而很諷刺地,卻成為少數得以被說明究竟如何離去的患者。 7月11日為止,台灣確診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的念想。
Thumbnail
2021-07-12
8
疫苗不良反應與緩打現象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就認為,疫苗接種後猝死的關鍵「不在高齡,而是衰弱和失能」。挪威醫療當局的專家則建議,為極度衰弱的病人接種疫苗之前,醫師應該先進行完整的評估。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建議:「對於長者要施打疫苗,應該回歸到熟悉病患的醫生來做,醫生照顧長者病患多年,對於長者的身體狀況其實最
Thumbnail
2021-07-07
4
COVID-19疫苗政策之法律爭議(中)#疫苗政策 #專案輸入 #緊急授權 (二)審查階段 當專案製造與輸入之申請進入食藥署之審查流程後,便進入審查階段,而這一階段之權責專屬於·政府,應無疑義;但問題在於,在這個階段之審查標準確立,尤其是新興疾病疫苗之安全性與有效性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之前提下,究竟是單純之科學判斷,抑或涉及主觀價值之政治判
2021-07-03
2
疫情下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
2021-07-01
5
COVID-19與「數位社會工作」的創新與挑戰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新常態   「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準備性
2021-06-29
3
放下偏見,看見街友的無奈與疫苗優先原則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Thumbnail
2021-06-28
8
孕婦列為新冠疫苗優先施打對象後,我們有哪些該部署的?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2021-06-25
1
遠距工作,我們有超前部署嗎?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Thumbnail
2021-06-23
6
疫情下的精神痛苦與照護上個月底,雲林出現有精神障礙的確診者,因為可能處於發病時意識混亂狀態而有數日無法交代足跡,遂被縣府列為「非常危險個案」。姑且不論疫情中有多少人曾在疫調時刻意隱瞞足跡,甚至提供虛假行蹤,卻從未被冠上「非常危險」標籤,這個案例也突顯出疫情下對精神病人的照護問題。
2021-06-22
2
BNT:一個陷入莫名困境的mRNA疫苗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不是回顧BNT在台灣的爭議,而主要是透過德文與英文為主的相關報導,來述說一個「德國觀點」的故事,希望有助於認識這隻可望來台的德國mRNA疫苗。
Thumbnail
2021-06-21
5
疫情下的藝術產業自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藝術產業,特別是表演藝術與各式展覽,蒙受巨大損失。除了爭取補助,或者改以簡單的直播取代現場表演之外,疫情帶來的新時代思考也許是:臺灣藝術產業該準備如何以技術補位方式,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結合網路現場與實體表演現場,以實體數位化行銷概念,搶進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票房。
Thumbnail
2021-06-19
6
COVID-19疫苗政策之法律爭議(上)#疫苗政策 #專案輸入 #緊急授權  在疫情爆發之後,關於所謂疫苗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ˋ,EUA)與國產疫苗是否能以免疫橋接試驗取代三期臨床試驗等問題,便引起廣泛討論。在科學之證據論述上,因本人學科限制而無法提供更多之論述(但許多專家在報章雜誌上已經提供包
2021-06-18
5
完善新冠疫苗接種監測系統與接種溝通是當務之急編輯部 #新冠疫苗接種監測 #疫苗溝通 #罕見副作用 台灣新冠疫苗接種政策忙亂中前進,疫苗遲疑、接種順位、安全性監測等等議題,擠在三個月間攪動社會關注力,也影響民眾對於疫苗的信心。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雷文玫副教授日前在報導者刊載好文一篇〈疫苗怎麼排序才符合全體利益?英美不只機制透明,還有提出證據取信於
Thumbnail
2021-06-17
2
醫療降載與專責醫院未被看見的代價#醫療降載 #延遲就醫 #偏鄉設立專職醫院 #病患權益 #五月死亡數   PTT上就有鄉民(hotblizzard)整理近年來五月份的死亡數據,發現從2018年14328、2019年14655、2020年降至13272,今年五月卻一躍而升為15108,較去年同月數字增加近14%,中間的差距絕非新冠肺
2021-06-15
4
疫苗施打優先順位如何決定?WHO給的指引與考量本文詳細整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疫苗施打順位的倫理指引與情境考量建議,說明全球面臨此大疫挑戰時,如何將古往今來的智慧匯聚為簡白的價值倫理考量,幫助各國做出最佳決策,尤其是透過WHO推動的COVAX平台獲得AZ等疫苗的國家,能秉持WHO所致力維繫的公平正義與照顧弱勢的疫苗分配精神。
Thumbnail
2021-06-14
8
COVID-19與隱私保護在COVID-19 疫病流行期間,台灣使用了許多新穎的巨量資料與數據技術來進行接觸者追踪、社會距離、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和疫病調查。而這些科技防疫技術被認為是台灣成功遏制COVID-19流行之重要因素,包括在感染者活動範圍廣泛且屬開放式公共空間時,通過手機訊號追蹤(甚至可能包括監控攝影機)收集感染
2021-06-12
1
從地方端午防疫措施到跨區工作者防護編輯部 #端午連假防疫  #社區篩檢  #跨區工作者 端午連假三天,會不會繼母親節之後,因為家庭群聚而讓疫情轉而更加嚴峻呢?是否取消連假以減少跨區移動,也成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將近一個月之後的重大決策點。指揮中心與總統都出面鼓勵原本有透過高鐵、台鐵、客運移動計畫的民眾盡量退票,避免增加故鄉家人的染症機
2021-06-10
2
「足跡清消」是什麼?無效但有用的防疫儀式 對著熱區、確診者足跡的街道和建築噴灑會是有效的消毒方式和防疫措施嗎?或許出動化學兵與清潔隊員在戶外大舉噴霧消毒的作法,就像公布確診者足跡一樣,主要是回應民眾求安心的心理需求。除了大舉消毒讓人覺得不潔的環境再度回復安全清潔的狀態之外,群聚感染是個突發事件,需要某種公開的儀式性做法標示事件的結束。
Thumbnail
2021-06-09
6
熱區風險下的移工處境 # 外籍移工 # 集合式宿舍群聚感染 # 暫停轉換雇主 # 禁止外出 繼去年首位失聯外籍看護工確診,讓移工防疫議題首度浮上檯面,今年則是在竹南園區先後發生封測大廠京元電、超豐與智邦科技員工群聚感染,截至6月8日累計確診243人,其中外籍移工就佔196人。
2021-06-08
1
防疫與紓困政策,勿忘失智老人及家屬在疫情風暴來臨前,原本得以透過日照中心的社交活動與照護服務,讓失智老人有機會走動暖身、上課互動,也讓夜間與周末忙於照護的家人能因而獲得喘息時間。五月中開始,從雙北到六都及老人比率特別高的幾個縣市,陸續宣布暫停日照活動。如同學校關閉孩童返家一樣,失智老人的家屬成為24小時的照護承擔者,毫無喘息的機會。
Thumbnail
2021-06-07
3
美國小學網課一年來的家長心得報告看到台灣父母們討論的網路課程動態,我不禁想來分享過去一年又三個月來在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的小學網課心得。但美國和台灣空間、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去年的美國和現在的台灣疫情的時空也不同,加上小孩、家庭也都不同,所以比較無關優劣。
Thumbnail
2021-06-05
10
COVID-19風暴下迫近的生命難題,我們準備好了嗎?#資源分配 #生命倫理 台灣自五月始COVID-19疫情開始急劇惡化後,醫療資源之緊縮便引起社會廣泛注意,如負壓隔離病房與呼吸器之短缺、對一般醫療資源之排擠、醫療排序之重整等,均牽涉到疫情下更顯珍貴的稀有醫療資源,應如何在符合倫理原則之基本要求下進行分配;但這卻是個悲劇的選擇(tragic choi
2021-06-04
2
保護疫情中無法在家工作的必要勞動者編輯部 #必要勞動者 #物流防疫 #雇主責任 #公司因應指引與計畫 政府在去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很快地擬定了各式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從醫療院所、牙醫、洗腎中心到長照、社福、榮民之家、兒少機構皆提示與規範該有的防疫措施。面對現下這一波疫情,整合筆記日前也提醒長照、社福機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疫
2021-06-03
3
「校正回歸」是因為台灣PCR檢驗量能不足嗎?自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疫情以來,由於採檢人數暴增導致流程「塞車」,以致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人數還得「校正回歸」,而這個新創名詞與相關作法又引發許多爭論。各界也檢討為何會發生「塞車」,常出現的說法是台灣PCR檢驗的量能不足,一時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檢體。然而,問題真的只出在檢驗量能不足嗎 ?
Thumbnail
2021-06-02
9
疫情下的長照陰影 #疫情下的長照 #住宿機構感染風險 #失智長者照護 #獨居老人送餐 近來各種疫情的爭論沸沸湯湯,相對少有人注意到台灣的長照機構已不復維持去年零機構感染紀錄,接二連三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曾有防疫專業醫師就指出,一旦發生社區傳播,疫情當中群聚最頭大其實是老人長照機構或安養院。
2021-06-01
3
簡訊實聯制真的無關個資?#科技防疫 #科技歧視 #隱私權 自疫情爆發後,政府迅速推出簡訊實聯制,網路上便開始大量流傳「不需要使用個資」、「一鍵完成實聯制」的梗圖,使得實聯制似乎成為科技防疫的利器;但政府誤導、或刻意忽略簡訊實聯制背後所可能出現之個資蒐集風險、科技歧視等問題,卻可能反而造成社會出現激烈對立,反而不利於防疫政策
2021-05-31
3
抗疫中藥複方的證據文化與風險治理衛福部緊急核准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清冠一號(NRICM101)臨時藥證。雖然報章媒體大篇幅報導此事,立法委員與民眾也多表支持,然而,清冠一號取得臨時藥證一事卻引起中西醫界專業人士之間的爭論。本文試圖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證據文化(Evidential Cultures)概念提出反思。
Thumbnail
2021-05-29
5
在搶購疫苗的同時#疫苗接種態度與意願  #疫苗遲疑與溝通  5月27日最新一批41萬劑AZ疫苗通過檢驗封緘,其中15萬劑立即配送到全台,希望能儘速提供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保護力。這兩日媒體與記者會重點也是首批15萬劑的莫德納(Moderna)運抵台灣。疫苗指揮中心也在之前的記者會說明,六月與八月會有更多疫苗可供民眾
Thumbnail
2021-05-28
3
防疫記者會的政策展現停滯不前: 從醫療公衛人到媒體記者的沉重心聲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5月26日在其個人臉書,以朋友限定的方式貼出〈Hospitals Need Help〉一文,表示臺大醫院已經把小兒加護病房都改裝、收治成人患者,仍然不敷使用,但救護車卻持續把需要加護病房和插管的確診病人送來。 吳明賢以隱喻的方式寫道:......
Thumbnail
2021-05-27
15
國產疫苗爭議 #國產疫苗  #臨床試驗。#緊急授權 五月份台灣疫情升溫,蔡英文總統在五月十八日談話中表示聯亞和高端的國產疫苗目前都到第二階段臨床試驗的收尾階段,希望七月底之前可開始提供國人施打。這則新聞引發了許多討論與爭議。 E 目前爭論焦點集中在於國產疫苗並未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台灣政府似乎打算允許國產疫苗
2021-05-27
3
停課不停學下的教育不平等#停課不停學。#教育不平等 #弱勢與障礙兒童的權益與保護 今天宣佈全國停課延長到6/11,網路上家長一片哀鴻遍野,無法到校的孩子們都還好嗎? 一、解決數位設備落差無法弭平教育不平等         雖然疫情擴散令人怖畏,但改採遠距教學的方式,仍讓許多人憂心必然惡化的教育不平等。對於已經有非常多人注意
2021-05-27
1
清冠一號與中醫藥治理5月19日,衛福部同意緊急授權被視為抗疫中藥的「清冠一號」(NRICM 101)製造核可。這個去年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的中藥複方,原本是以膳食補充品的形式外銷,近來轉向以藥品內銷。一個處方中藥的核可,在中醫界卻引起不少爭議。
Thumbnail
2021-05-27
2
萬華與去污名防疫#去污名有助防疫。#萬華  #八大行業。#道德化的防疫障礙 萬華茶室足跡引發台灣西部多個縣市接連爆發疫情,並成為近日全台最熱的政策話題。報載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BBC受訪時,提到台灣未借鏡日本風俗業群聚感染教訓,導致破口。 不管是日本的自肅與或是台灣的強制歇業,都需要了解這些色情行業聚集地的運作實況,
2021-05-27
2
疾病監測、篩檢與疫情治理#台灣防疫漏洞  #檢測 #普篩的幽靈  #彰化血清抗體調查  #疾病監測  #疫情治理 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之後,對於防疫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出現了反省和檢討。其中一些問題需要等日後的研究與調查才能釐清,然而,從相關討論也可看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向。其中,冠狀病毒研究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
2021-05-27
1
台灣社交距離App#科技防疫。#台灣社交距離app #數位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式 從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到現在,不少國家開始採用數位接觸者追蹤工具(digital contact tracing app, DCT app),也積極討論如何使其成為有效且透明的防疫工具。昨天「整合筆記」提到謹慎使用數位科技的原則,才有機會使其
2021-05-27
1
科技防疫與個資保護#科技防疫  #隱私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 數據技術與巨量資料之應用在此波COVID-19疫情,被許多國家廣泛用來作為防疫之重要工具,但卻也同時引起是否侵害或限制隱私權與個人資料保護之重要爭議;尤其技術發展往往相對單純,而各國所面臨之真正挑戰往往是在調和技術與權力之衝突。以英國接觸者追蹤程式之發展為例
2021-05-27
1
當確診病例指數成長疫情急轉直下,很多人說「想不到啊」,各界反應錯愕。只是,從學理上來看,在缺乏疫苗、拒打疫苗的情況下,疫情終將來臨並非令人意外的發展。真正該意外的是:從政府到民眾都覺得意外,甚至沒有為這個「意外」做好前瞻性的準備,尤其是醫療與公衛策略調整的準備。
Thumbnail
2021-05-27
1
疫情治理架構的思考這篇「亞東醫院院內感染與醫院抱怨訊息不報」的報導,指出了一個討論重點: 就是疫情治理的中央化或分權化的傾向與程度問題。至於是否有訊息隱匿這回事,或為何訊息透明度不如身處當中行動者的期待,也得放在這個治理架構中來討論。
Thumbnail
2021-05-27
1
關於「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是五位學者發起建立的粉絲專業,包括劉紹華、李尚仁、 黃于玲、曾凡慈和吳全峰,我們分別是人類學者、歷史學者、社會學者、法律學者。我們五人都是長期做當代醫療相關研究的人文社會科學者,自去年的疫情以來,經常有機會討論交流。除了我們五位記錄編輯,還有幾位忙到不行的防疫醫療專家,提供
2021-05-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