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來到國華街覓食,這裡是台南的美食街之一,跟赤崁樓連結在一起,也能連接到海安路,在這一區,只要是喊得出名號的台南小吃美食,舉凡鱔魚意麵、牛肉湯、碗粿、青草茶等,這裡幾乎都找的到。
不過今天吸引我的,倒不是台南在地小吃,而是砂鍋魚頭。
做了點調查,才知道原來傳統的砂鍋魚頭是浙江菜,叫做砂鍋魚頭豆腐,把半顆鰱魚的頭煎過之後,再用豆腐、青菜去燉出味,相傳是乾隆下江南玩到忘我,結果忘記吃飯,在一家小戶人家討食的時候,家裡人將家中剩餘的菜色加工而成。
台灣這邊的砂鍋魚頭,就是用各種青菜、豆腐皮、丸子去燉出湯頭,再加進炸過的草魚頭或鰱魚頭,放到砂鍋裡再燉煮一下,讓味道融合為一,等魚吸滿湯汁,就可以食用。不過有人也說其實重點是在那些豆腐皮,因為吸飽魚湯的豆腐皮的美味不會輸給魚頭本身。
國華街裡面也是有一間砂鍋魚頭,我感興趣了很久,今天趁沒什麼人,總算可以好好的吃一頓。但因為砂鍋魚頭都是兩人份起跳,我只好點可以一人獨食的砂鍋魚肉。
端上來的砂鍋看起來挺有份量,裡放了滿滿的蔬菜,還有豆腐、豆腐皮、木耳、小魚丸等等,底下還藏了一塊不小塊的魚肉,一個男生光吃這樣一鍋就有飽足感。如果食量大一點,還可以加點一碗瓜仔肉肉燥飯。
先喝點菜湯,味道給我的感覺:平淡樸實,不像很多小吃多以味道的衝擊去敲打味蕾,這道菜的感覺比較像是家裡簡單煮食,平淡,單純,但也是有滋有味。我一直聯想到以前物資較缺的年代,但媽媽還是很用心地想讓家裡面的人吃的營養健康的場景。
就只是各種蔬菜花時間燉出來的菜湯,沒有放進太多的化學調味料,但這樣的單純反而不容易做出真滋味。湯裡的魚肉經過油炸,外酥內軟,也幫菜湯添一點油脂。建議最好等它吸了菜湯後再吃,比較不會乾柴,也可以吃到魚的軟嫩跟湯的鮮味。
再吃一口瓜仔肉肉燥飯,肉燥也是以瘦肉為主,不會有油膩感。瓜仔肉的甜鹹味道比較重,剛好可以用蔬菜湯頭的清甜來中和。
我一邊跟砂鍋裡的食物奮戰,一邊聽老闆跟其他客人的對話,發現原來老闆之前是開餐館的,所以對於食材的原味很講究。因為我確實嚐不出味精,所以我還特別確認過是否有放。老闆回我說就是靠大量蔬菜的甜味,光燉出這一鍋的清甜就很耗時間,頂多就是加點冰糖去帶點味道,但沒有味精,對於味精敏感的人也可以安心吃。
餐館裡還有另外一個招牌:栗子紅燒雞腿,很像辦桌的燒雞腿,聽老闆說這道菜也是蠻搞剛的。以前只有夏季限定,現在是每天都有,不過這道菜一天份量有限,大概中午前就會賣完或訂完。想吃到還得憑運氣(台南吃美食都要考驗運氣)。
砂鍋魚肉雖然可以一人獨食,不過份量上我覺得兩個人一起吃還可以接受。畢竟國華街還有那麼多美食,如果一下子就被一個砂鍋魚頭擺平了胃,豈不可惜?
如果來到國華街,想要吃點清淡的美食,跟很多的蔬菜,這裡倒是個還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