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肯定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藝術!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接了一個案子,做好了一本書,想要送給住得還算近的朋友,若往常是約個午後的咖啡廳坐下來更新彼此的近況,再把書交給對方,可能會拿到她另一項交換給我的物品。沒想到這疫情就這麼硬生生的三級持續著,別說咖啡廳的午後,就連要我去郵局寄個東西,我都覺得人太多而選擇避開人群。
我索性把自己賣場所有超商取貨的功能全部取消,聽說宅在家裡會有很多人買網拍,我知道這是賣貨的好時機,但我實在不想在四大超商各自留下足跡。
朋友說:「好想群聚啊!」(當然她說的只是「渴望」,而不是真的「會出門」群聚)
台灣三級以來,最讓我感到愉快的是,我終於可以大大方方的跟那些靠我太近的人說:「可以請你不要靠這麼近嗎?」若是往常,我應該會招來白眼或是有誰覺得「你有沒有那麼神經質?」好像我要求拉開一點距離是我有問題。(天殺的,你知道你玩手機沒看路都已經要黏到我身上了嗎?)
我跟朋友說:「再忍忍。這波撐過去了就可以稍微聚一下。」
倒是我完全沒有「想要群聚」這個念頭。這三級恰好讓大部分的人理解「在家接案沒有同事」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模樣。我應該不只聽過一個朋友跟我說:「欸,我好不習慣在家裡工作,家人一直來吵,而且會一直想去做別的事,超沒效率的!」
我笑了。隔著網路跟著那些本來都是出門工作的朋友們說:「對,我在家工作的時候,我媽我姊大概五分鐘會來跟我講一次話。」(而且重點是她們都不知道「嘿,親愛的,在家工作的意思是你們沒事做的時候,我依然在工作,可否先不要吵啊!」
而關於「效率」這事,坦白說「工作有效率」就好,其他時候「在家工作就是除了工作以外,要無盡的發懶啊!」可以半小時完成的工作,就不要花三小時做,這些時間都可以用來跟家人相處、打點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獨處。
有回,為了跟母親確認小時候我的「行為模式」,想確認自己的「亞斯柏格特質」,問了母親一些問題,她才跟我說兒時一些我根本不記得的事。她說了一件事,很是我會做的事,她說:「你以前會把家裡的碗盤沿樓梯一層一層放,再一個一個收起來。然後都玩不膩!」我站在那個樓梯聽她說這事時好有臨場感,沒想母親接著說:「可是,你一直打破那些碗盤。」
我笑著問她:「那有被妳罵嗎?」
她說:「就給你買塑膠碗盤看你要玩多久?」
家人確實是對我是有最多記憶的人,有些我的怪異,大概只有他們看在眼裡不覺得奇怪。就像「一個人玩耍」可能比「群聚」對我來說容易許多。我的記憶大部分的時候也「幾乎都是一個人」。
疫情之前我有時會跟朋友提起「我身邊沒有人(除了家人)」這事,很多人誤讀了這句話的意思,常常覺得這句話=「我在說沒有人理我」(為什麼大部分人很喜歡替別人的話轉個彎呢?)那時我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解釋我只是在表達,除了家人「我沒有天天會見面的、對話的人在身旁」。
直到三級警戒,才讓我有機會去說明:「這樣長時間只在家工作,或是長時間分流工作且生活只有回家、公司」就是「身邊沒有人」的感覺,我也終於不用再解釋「身邊沒有人」是什麼感覺,那不是「感到孤單」,也不是「感到寂寞」,但會開始渴望與人(家人以外的人)見面、交談、聚會⋯⋯並且,
並且會比起一般平時就很容易融入人群的人,更珍惜且誠懇地和他人往來。
也是因為朋友說:「想要群聚」讓我回想我的生活裡有沒有那麼一個片刻希望能在把自己安放在群體裡?好像除了「唱KTV」需要兩個人才能開房外,我幾乎是很容易可以在「一個人的時候」找到自己可以與「孤獨」共處的方式,「群聚」反而成為我需要練習的事。
但「喜歡一個人」「很能獨處」的人常常遇到更大的障礙是旁人誤解「他都一個人啦!不用人陪啦!」還好的是,也許是幸運,也許是因為越來越認識自己,可以用比較好理解的方式讓旁人理解「即使喜歡也需要一個人的時間,但也需要有朋友」這件事,才慢慢有人理解「這世界原來有一部分的人,是需要「獨處」的啊!
母親口中那個一個人排著碗盤的我,常常在我往後回想從前的記憶裡。一個人在幼稚園的午休時蹲在草叢裡玩著昆蟲,一個人騎著單車聽著音樂在高雄的東西南北踩踏,一個人在沒有人的球場投了幾百顆球,一個人獨自去台北生活,一個人去語言不通的國家旅行,一個人進醫院一個人騎單車幾十公里,一個人⋯⋯關於「獨處」應該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藝術了!
也是因為疫情,有些民生事宜都懶得出門(也害怕留下太多足跡)但母親所交辦的事情,有些急事還是得處理。問了同學能不能幫忙買個濾芯,直接用寄的給我,我轉帳給她,她二話不說就幫我辦得妥妥的。
我說:「謝謝妳每次都很熱心的幫助我。」(上次幫我買iPhone,還有一次幫我約唱歌)
(身邊沒有人的時候,其實都會特別感謝「有人」「伸手」幫忙的。相同的,也會滿熱心幫助別人的。)
她調侃我:「你雖然表面都冷冷酷酷的,但是出來你又會怕冷場,所以會一直說話!等一年過後,如果疫苗接種了,可以出門再玩寶石喔!」
我給她按了個XD的笑臉。
我說:「欸其實我出去也可以一直不說話耶!不過有時候是因為很好奇,而且妳很吵會想跟妳鬥嘴!」
也不是故意要特立獨行,但總是希望生活中要有那麼一個片刻是獨處的時候。
兩年前收掉工作室也搬離家後,幾乎過著隱居的日子,除了上網與人交流,大概只有跟上述的同學和另一個學妹會在高雄碰面和十一月去台北和北部朋友見面外,我都過著幾乎「身邊沒有人」的隱居日子。
起初,也確實會沒有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存在感」,漸漸才發現「存在」這詞只存在於某些需要自己存在的狀態裡,其他時候「存在感」就沒有那麼必然的需要存在。
每天晚上熄燈睡覺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又獨自地過了一天,在真實的世界裡!
*同學說的「寶石」是一款桌遊。出於好奇桌遊怎麼玩就跟她出門了。但從來沒有贏過就是XD。這應該是這兩年我少數旁邊有家人以外的「有真實的人」在身邊的時間吧!其餘的時候如果有人約我,我應該都會出深山見見人,但不要一直跟我抱怨你的人生,我比較想要聽有趣的事,謝謝!XDDDD
20210702。日記。高雄
圖:
2019 GO TO Seoul 0402,依然很想出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4K會員
86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為何,在香港蘋果停刊的今日20210624,會想起第一次去香港的事。也許也想悼念那個曾經讓我眼界大開,快速、擁擠、吵雜的香港,新鮮、目不轉睛、有著電影裡最好的時光的香港!
這兩年我很少想起我從童年到不惑之前所面對的那些:我想要逃跑卻被強逼著面對的所有;我很少想起那些常讓我讀出「也許走了,將不再痛苦」的渴望;我很少再期盼被死亡擁抱或是不想活著。
記憶就是如此的,有新的就得把舊的蓋掉,有時連照片都不一定會翻找,就像常常看起Facebook的回顧常會有那種事過境遷、人事全非的心情。但拍照還是件非常與自己親貼的事,如果你在拍照的當下夠專注,也許看著照片的時候,你會記得當時的自己,想起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的心情。
「有些事情能夠忘記就不要想起!」我要說的不是什麼「不要想太多」「你要忘記那些事才能往前」這種在心裡有傷的狀態給人的勸告,也不是那種遺忘歷史曾經帶來的那些教訓!「記憶」這個功能留給需要留在心底的,其他不是太重要的事,忘記了就忘記了。記憶和時間一樣,用在自己身上、自己想專注也想關注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有時候,想要戒掉什麼,可能做到極致就會不想做了!就好像戀愛分手的時候,自己怎麼也離不開那個人的時候,就會做出很多讓對方徹底討厭自己的行為,說很多讓對方直接轉身連提都不想提到你的話,然後就能戒斷對一個人的依戀,對一種事物的成癮!
其實會換這些東西挺好的。google真的可以找到不少解答。電的東西不鼓勵大家自己弄,倒是水的東西,其實都很簡單。學起來就是你的!如果我人生有什麼座右銘,這句絕對是擺在最上頭的:學起來就是你的!
不知為何,在香港蘋果停刊的今日20210624,會想起第一次去香港的事。也許也想悼念那個曾經讓我眼界大開,快速、擁擠、吵雜的香港,新鮮、目不轉睛、有著電影裡最好的時光的香港!
這兩年我很少想起我從童年到不惑之前所面對的那些:我想要逃跑卻被強逼著面對的所有;我很少想起那些常讓我讀出「也許走了,將不再痛苦」的渴望;我很少再期盼被死亡擁抱或是不想活著。
記憶就是如此的,有新的就得把舊的蓋掉,有時連照片都不一定會翻找,就像常常看起Facebook的回顧常會有那種事過境遷、人事全非的心情。但拍照還是件非常與自己親貼的事,如果你在拍照的當下夠專注,也許看著照片的時候,你會記得當時的自己,想起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的心情。
「有些事情能夠忘記就不要想起!」我要說的不是什麼「不要想太多」「你要忘記那些事才能往前」這種在心裡有傷的狀態給人的勸告,也不是那種遺忘歷史曾經帶來的那些教訓!「記憶」這個功能留給需要留在心底的,其他不是太重要的事,忘記了就忘記了。記憶和時間一樣,用在自己身上、自己想專注也想關注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有時候,想要戒掉什麼,可能做到極致就會不想做了!就好像戀愛分手的時候,自己怎麼也離不開那個人的時候,就會做出很多讓對方徹底討厭自己的行為,說很多讓對方直接轉身連提都不想提到你的話,然後就能戒斷對一個人的依戀,對一種事物的成癮!
其實會換這些東西挺好的。google真的可以找到不少解答。電的東西不鼓勵大家自己弄,倒是水的東西,其實都很簡單。學起來就是你的!如果我人生有什麼座右銘,這句絕對是擺在最上頭的:學起來就是你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Thumbnail
如果你想在獨處時不再感到孤獨,那麼你需要擁有獨處能力。 本文探討了人與內在客體的關係,以及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擁有獨處的能力不僅能減少在孤獨時的焦慮感,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真實的親密關係和獲得良好的自我感。文章最後提出了在成年之後獲得獨處能力的一些建議。
Thumbnail
常常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騎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唱電話亭那種的歌,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處理事情比較安靜,一個人回到房間才真正的鬆懈。 以為這樣的自己,擅長獨處,但好的品質的獨處,好像更需要不在意心裡的綑綁而坐在當下,不用解決不用想辦法,就是好好地處在那裡,不在意他者眼光,這比較是我心中的版本。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Thumbnail
如果你想在獨處時不再感到孤獨,那麼你需要擁有獨處能力。 本文探討了人與內在客體的關係,以及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擁有獨處的能力不僅能減少在孤獨時的焦慮感,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真實的親密關係和獲得良好的自我感。文章最後提出了在成年之後獲得獨處能力的一些建議。
Thumbnail
常常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騎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唱電話亭那種的歌,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處理事情比較安靜,一個人回到房間才真正的鬆懈。 以為這樣的自己,擅長獨處,但好的品質的獨處,好像更需要不在意心裡的綑綁而坐在當下,不用解決不用想辦法,就是好好地處在那裡,不在意他者眼光,這比較是我心中的版本。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