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書桌之必要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我們重返書桌》楊佳嫻/主編,蔚藍文化,2021
 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能更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詮釋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的依據。
 日前才跟學生談到典律一事,就收到佳嫻老師主編的寫作課程選集。但這部選集並不為了架構某種文學多數或主流書寫風格而編纂,相反的,如同序言所說是為了媒體講求傳播速度的環境底下,作為少數能夠承載複雜層次的載體,文字是在這社會、政治理念強烈碰撞之下最該維持其「人文風骨」的一員,似乎應該更珍惜其思維縝密以及知感交融的特色。因此書中的選篇並不僅止於文學創作,有一半的論述文章更連結了身所處的土地上各種少數的議題,以及重整長期停留在片面資訊閱讀,或口號式的道德綁架,卻缺乏其背後的歷史脈絡認知。
 我特別要談的後半部論述文章(當然,包括前半部反映了時代的文學創作),是因為有些時候事件不單單只是各自立場解讀,或是一則懶人包式的新聞統整,又或者是只剩下朦朧模糊的結論(更何況有時在許多KOL口中的「開頭先說結論」的結論還是錯的)。單一事件背後連結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處境,它可能是一群無聲的人的群像,它更會是某個議題進程的一個時間點。諸篇談及性與性別,不僅僅是維護性少數的處於社會的平等尊嚴,更是把圍困多數者於囹圄的性別圍牆拆毀,免使眾人假想出一套「性別樣本」,迫使自己演一場身不由己的戲。談及民族與國家,不能不關心自己身處於一個多元民族的社會,我們究竟是否把「多元」當成思考的起點,或只是視為公民科的試題答案。談及民主與自由,不得不借鏡香港處境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回顧德國歷史中,一位獨裁者何以成為獨裁者的時代背景,反思此刻我們是否也正走向看似民主實則是以民粹顛覆民主的方向。或者我們的國家與社會此二者正處於平衡增長,看似彼此制衡但其實正扶持彼此通過自由的窄廊(可參閱《自由的窄廊》一書,衛城出版,2020)。其中一篇最讓我認同的,是台灣人擅長利用模糊的口號、濫情的性格餵養自己對於道德的渴求同時情緒綁架他人,〈看見台灣的政治維穩、臺灣符號與國族性格〉一文便直指這種精神陷溺:
我們「臺灣認同」的方法與內容,為什麼不能開始建立在對臺灣社會比較冷靜、理性的分析與自我批評知上?如我今日四、五十歲以上的世代,普遍被他們經驗所限制,難以自我超越的話,那麼,資質普遍優異、具有內在自信、較少歷史情緒包袱的年輕世代,何以還需要輕易陷溺在這種精神上的「感性文化保護網」裡?需要保護網,是一種集體懦弱的表現,一種長不大或不敢長大的心態。有能力與見識的年輕世代,應該以包括電影創作在內的各種積極行動,一起抗拒這種躲進濫情保護網、縮入「愛臺灣」知精神子宮裡的懦弱行為和自慰文化,以開始決心改造臺灣這種長不大的國族性格。
 有趣的是,當我們歷經疫情、疫苗、邊境管理、經濟貿易等議題的此刻的台灣,我們如何評價政府、政黨、民眾對於這些議題的批評意見(或僅只能稱街談巷議),如果不能在其中區辨政治煽動、混淆視聽、或科學論述、理性訴求,而純然用一個「大家都是(用各自的方式)在愛臺灣」的方式掩蓋,或許我們真很有可能走上顛覆民主的時刻。
 我在猜想佳嫻老師選編此書的用意,或許如我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學生,心裡有很多想法,說不清楚,或是疏於思索,只能用口號式的答案搪塞過去,既政治正確,他人又難以置喙。但或許我們更期待的學生是大膽叛逆、有理有據的好辯,以縝密思維、簡明語言,完整論述自己的觀點。即便進度教不完又怎樣,或許一場雄辯,或是一篇動人的創作,比死寂的課堂更讓師生之間有更大的收穫。
 最後還是要推薦一下前半部的選文,同時讀到李欣倫、張惠菁、柯裕棻、蔡珠兒等作家作品,還有許多新作家如何鬆動並重塑其所關注的語境。能躋身在這優秀作家的行列之中是我的榮幸。最近又剛讀完《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印象中楊若慈在訪問中自稱自己不會寫散文,但在〈我要煮飯給我妹妹吃〉卻如是真誠動人,的確,這篇散文沒有調度太多技巧,但有個假設性的問題:以曾經的存在來寫不在,這個設想遠遠超出人所想像的困難、需要對失落的勇敢。但如果真有那麼重來的一天,只是煮一頓飯的日常也會變得意義非凡。詩人Elizabeth Bishop所言: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like disaster.
 精通失落,書寫悼念。我想這「讓日常意義非凡」,就是某種文學眾所皆知,但難以實踐的秘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花都開好了》王盛弘,馬可孛羅,2017  我有虛榮感,我有得失心,我不掩飾,更不矯情虛榮與得失為罪惡,但我有更深的嚮往:那株自開自落的芙蓉花,不為誰而美麗。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花都開好了》王盛弘,馬可孛羅,2017  我有虛榮感,我有得失心,我不掩飾,更不矯情虛榮與得失為罪惡,但我有更深的嚮往:那株自開自落的芙蓉花,不為誰而美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2年-2023年年中寫的兩篇文章併在一起。閱讀議題通常是因為書市經營問題跑出來的;寫作議題通常是有老人家出來說教而跑出來的。這兩篇文章大致涵蓋我對台灣人閱讀與寫作的看法。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準備讓孩子寫讀後心得,幫忙孩子尋找可以寫的主題(也算是一種複習) . 1、所知道的台灣俗諺與台灣民間關係 ---所知道的台灣習俗,真的寫對的,不多得不太到位。發現:你們並沒有好好觀察「台灣習俗」,因為沒有好好觀察,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我覺得滿可惜的。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2022年-2023年年中寫的兩篇文章併在一起。閱讀議題通常是因為書市經營問題跑出來的;寫作議題通常是有老人家出來說教而跑出來的。這兩篇文章大致涵蓋我對台灣人閱讀與寫作的看法。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準備讓孩子寫讀後心得,幫忙孩子尋找可以寫的主題(也算是一種複習) . 1、所知道的台灣俗諺與台灣民間關係 ---所知道的台灣習俗,真的寫對的,不多得不太到位。發現:你們並沒有好好觀察「台灣習俗」,因為沒有好好觀察,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我覺得滿可惜的。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