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中教學之作文筆記簿:我是誰

思考與引導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必然會持續叩問自身存在的意義,也會在人我互動中得到許多既定形象或事實,去重新辨認自己。
身為一個高中國文教師,深刻體認到不同教改理念下的一批批的學子們,其實都同樣處在時代巨輪下。當他們徹夜埋首卻苦無成果時,大人們都會先勵志地告訴他們「再撐一下」,再用媒體上成功人士的專訪佐證(別忘了物以稀為貴),把莘莘學子變成屠宰場前的一頭頭牲口,讓生命追隨一波波明知前面是「死亡」的浪潮。
菁英主義盛行的社會,我們莫不是被這樣推著向前迎去,終至長大。但,我們不是被後浪推著走,是被前浪甜膩的引誘或迫使下,成為屠刀下的亡靈。被升學碾壓的那幾年,學子們不夠格及時行樂,他們(曾經的我們)被賦予的天命就是機械式地向前,永不止息,直至一個「死亡」式的終點。
所有的寒窗苦讀背後,竟是一條比教改還要成功的、不成文的理路脈絡:上了大學,任玩四年、不用學習——這是便是我所謂死亡式的終點。
德國知名哲學家海德格曾提出「向死而生」的理論,人生忽如寄,而逝者如斯,在極其有限的生命旅程裡,在我們做出一個個選擇的當下,海德格要我們正面迎向死亡,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過真實的人生——誠實地活著,並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追尋與辨識自我。
如果,死亡不是終點,也不該是悲劇的本質;如果,我們已經體認到終究會活成舊舊的人,像凋零的春花,紛紛落落,填滿泥濘,可若能專注於自己的理想,燭照自己的盼望,尚且有所愛之人手捧星光一起度過鋒芒畢露或黑暗不止的生命,這必然可以無畏地向死而生,光榮且有目標地迎去。
在芥川龍之介〈竹藪中〉課程中,除了指認「誰是兇手」外,我藉由作文練習,讓學生思考諸位兇手企圖掩蓋的真相是?想要達成的目的?建立的自我形象是?這些都直指「我是誰」巨大哲學命題。我們無法如哲學家般,將諸多現象以抽象理路概論,但我們可以在一個故事中抽絲剝繭,藉故事真誠地剖析自己,讓自己更貼近真實的相貌、誠實地活著。
108國寫作文題目分享(筆者自行命題)
◎ 閱讀以下材料,並依題目指示作答於答案卷上。
甲 黑澤明以電影《羅生門》(1950年)來表現、轉換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竹藪中〉(1922年)兩部小說的主題。矛盾的證言不是為了說服他人、獲取利益,是想在鏡中看到理想的自己。電影中多襄丸英勇且盜亦有道;女人雖受辱,卻有貞潔靈魂;丈夫受背叛,為維護名譽而自殺──三人各自表述,完成武勇、貞潔、尊嚴的品格。或許三人都無法接受現實中自己不堪的模樣,只能用自欺蓋住真相。而挑撥離間又背信忘義的女人竟是最後的勝者──真相是最不堪的,不自私就無法生存!
閱聽者在梳理小說與電影的「真相」時,也不自覺摻入自己對現實的期望──真相,其實是內心的投射。你或許會欣賞多襄丸的豪爽,或許憐惜被玷汙的女人,或許與武士同仇氣慨。竹林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我們似乎可以在交錯的謊言中梳理出一些真實,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當看客編織竹林中的真相時,也就走入了撲朔迷離的竹林。
乙 無論你是不是作家,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適應自己的形象。用希望自己是誰為基礎作出的錯誤決定,將會導致風格扭曲,選擇的細節也會夾雜著虛偽;相對而言,誠懇而迷人的自白將加強信任感。畢竟,欺騙往往代表一個淺薄的人欠缺自知之明。
無論如何竭力探求真實性,人類的自我都是個鬼頭鬼腦、匍匐前進的混蛋。學會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是一輩子心靈上的奮鬥,但關於我們自身,或所講的故事,總有某些地方必須隱藏或否認,甚至並非只有說出口的才是謊言,沉默也可能是種欺騙。
因此,觀點不只是說話的方式,也是一種心態與理解事物的途徑,源於過去的感受與人的內在摸索,這就是自我覺察如此重要之因。若一個人過著未經反省的人生,就難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且多半不擅長建構觀點,因為防衛心態會介入他與必須表達的觀點之間。此外,如果我們憶起的往事並不支持目前對自己的認同,就會阻礙我們想起那些往事,導致我們扭曲事實,只為了符合更自在地自我詮釋,故坦白過去曲解之處是尋找真實自我的第一步。(改寫自瑪莉・卡爾:《寫作的起點》)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閱讀甲文,請簡明闡述小說及電影所透露的人類性格之盲點或缺失。(40字內,4分)
2. 同一事實,可能因不同觀點、有利於自己立場的說詞,被編織成不同的故事,因此,真相是不易把握的。甚至,我們也不易覺察到自我,因為我們每日聽到的言語、接受的資訊及報導,都可能讓我們扭曲、虛偽、產生防衛,最後建構出虛假的自我。請以「一則○○○自我辯證的故事」為題(○○○請於多襄丸、女人、武士擇一),結合乙文底線處,或闡揚、或批判,並結合與己相關的內在探索經驗,撰文一篇,文長400-600字。(占21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