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預測和時間序列分析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 (8000字, 20分)
有鑑於我的文章難易度有別,我嘗試加入評級。
我知道讀者知識分布範圍非常廣,有人認為我的內容都「太簡單」,但也有人幾乎「看不懂」,所以評級僅供參考。
最簡單的一星,應該是名詞介紹,例如股市名詞、債券名詞...通常我會加上新手的tag.
最硬核的五星,可能是公式推導和對模型的挑戰。從讀者反應來看,暫定為方差均值最優化、Black Litterman和Black Scholes.
另外評級僅為嘗試,不一定會持續放置。
好了,來吧。


「價格」和「時間」的關係,是個歷久不衰的課題。在這條路上,人類創造了「時間序列分析」,並嘗試運用在市場上。而為了方便解釋,我先從四個主題切入,各位可以自行選擇想讀的段落。當然,也歡迎你全部看完。

1. 技術分析
我一直宣稱技術分析高度無效,我也撰文批評過「信眾」。不過,我認為這個傳統流派,有些值得投資人學習的精神。
資訊處理領域,為了方便分析,人們會希望「降維」,也就是將某些特徵抽離或固定,減少總體資訊量。作為對照,很多技術分析的分支,都有抽出特徵的「影子」。例如KD的誕生,本身就是對電腦算力的妥協,經過多次降維。相似的,MACD的dif線,是提取快慢二線的差值特徵。K線更明顯,一根蠟燭表示了高低進出四個數值。因此,將複雜的資訊簡化,方便投資者分析,這個理念我十分認同。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走勢規律的觀察,除了造就形態學的大行其道外,也提供各種「波浪理論」的成長空間。廣義而言,康波也算是對於市場走勢的判斷,屬於巨型波浪。艾略特大家都聽過,暫且不管第幾浪的判斷,它「浪中有浪」的隱含假設,就是在刻劃股市的價格特徵。另外像是八大法則,對稱的進出場依據,背後原理也是波浪走勢。投資人觀察到的市場波動,會隨著時間「尺度」而變化,因此,人類對於價格走勢和時間的研究是正確的方向。
有些人喜歡使用泛均線系統,例如MA、乖離或布林通道。探究發明者的精神,我們可以思考價格波動和「平均」的關聯。在股票市場,因為波動的分布和特徵,導致均線天生無法成為優秀的系統,而這也是我多次批評的依據。不過,脫離「傳統」技術分析的範疇,人們依然喜愛均線,並試圖建立更好的模型,以便貼近價格走勢。我喜歡這種精神,而事實上,移動平均就是我的切入點。
讀者可能好奇,既然有些技術分析的概念正確,為什麼我還要反對? 最簡單的原因,方向正確也不代表它是好方法。同樣要從南到北,有人乘坐高鐵,有人堅持中央山脈大縱走,兩個人的成本和勝率會一樣嗎? 常見技術分析的體系,推論過於鬆散,而且新手用戶傾向於全盤照抄,所以我才會宣稱這個派別「點錯科技樹」。不過,我還有好消息,如果各位認同技術分析的理念,也意識到某些環節的荒謬,那麼不妨進一步了解價格的時序分析領域。
2. 因子投資
我無意製造對立,不過為了方便說明,我主觀將因子陣營簡單分成兩大體系。
坊間最常見的體系是「傳統α解釋派」,就是大家容易理解的入門類文章內容。它們把因子視為β之外的收益來源,同時部分化用了殘差和異象。由於其中一個步驟是依照特徵將股票排序,所以有時候會被誤認為「選股」,不過我認為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選因子。反映在資產配置理念上,這個派別通常會先將股債等資產分開,然後再調整股票部分對因子的曝露。
走這條路的各位,不妨反思「動量」因子,它是常見因子中明顯和「時間」有關的一支。雖然因子投資和被動投資非常靠近,但是動量因子天生叛逆,總是逼著投資人思考擇時問題。例如動量因子的建構和動量因子的動量,或是「動量崩潰」,明顯不是股市風格因子能解釋的現象。偏偏這個狂妄的因子,卻無法透過其它手段消除,而且還長期有效,讓學者非常尷尬。
另外一個體系是「量化因子分析派」,也就是我數次推薦的門派。雖然知識門檻較高,但因子在這個體系內可以完整發揮,同時結合既有武器,最大化幫助投資者。和解釋派不同,量化分析派將因子的理念應用到組合建構和優化模型上,不再只是投資者主觀的曝露。另外由於大量使用統計和數據處理的方法,因子分析框架可以同時容納「多項」投資策略。例如情緒擇時和動態波動風險控制、套利不對稱與Idiosyncratic volatility(特異波動性),或是PCA(主成分分析)和機器學習,以及資產供需的定價歸因和散戶對基金的偏好。
我完全不擔心這個門派對於時序分析的接受度,因為「迴歸分析」本來就是基本功。例如暢銷書《雙動量投資》,就是描述因子的時序迴歸和截面迴歸,成效斐然。而針對投資組合的研究方法,在量化因子分析的框架下,投資者除了使用時序和截面,也會用Fama MacBeth迴歸,同時檢驗收益因子和因子模型的有效性。因此,如果讀者稍微認識這個領域,大概已經對時序分析有基本理解了。
3. 被動指數投資
我再次強調,「指數投資」是我最鼓勵的投資方式,而且我身體力行。基於這個原因,我實際上對指數教派「信徒」一直保持友好。
我刻意避免攻擊指數教,不是因為我喜歡信仰,而是因為我覺得指數精神非常「優秀」。身為「邪教」狂派掌門人,我不樂見特定讀者為了自我質疑,結果陷入迷惘,最後選擇加入垃圾組織。我的一位長輩正值古稀之年,非常喜歡「玩」股票,她總是打電話問營業員哪支股票會漲,而且常常買不到幾張,結果經年累月分散買了許多公司。當她告訴我「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時,我知道這比什麼指數投資理論都還安全。
不過,針對坊間被動指數投資的說法,有非常多值得我們深思的細節。
有一派作者(包括我),在寫普及類文章時,喜歡用「贏過一半」和「平均績效」來彰顯指數投資的好處。這種寫法避免了「市場有效性」和「隨機漫步理論」的爭議。因為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指數和平均的關係總是成立。乍看之下,被動投資指數、不選股擇時,可以不用考慮回報預期、資產特性、經濟變化和群眾心理,反正躺著也能贏一半。
那請問各位,為什麼我們「預期」指數上漲? 這剛好說明,投資者一定有預期,而且是正面預期。另外,有人搬出經濟成長來解釋指數,那我好奇,為什麼指數成長的速度,和GDP增速不同? 為什麼指數受到經濟影響,指數投資者卻不必理會經濟? 為什麼同樣和經濟高度相關的債券表現,通常沒有股票好?
請注意我的說法。無論市場有沒有效、價格波動是否隨機,指數投資都能得到市場平均報酬。但是,這個平均報酬是獲利還是虧損,以及投資人隨時參與大盤的意義,僅靠指數自身並無法解釋。這些問題的答案,超出「跟隨大盤」的解釋範疇,因此作者需要抉擇。
有一些人暫時不解釋,繼續說故事,推廣指數投資;也有一些人乾脆引入「現代金融理論」,利用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屠殺新手村。不過,還有一些「異教徒」,特別喜歡挑戰既有權威、摧毀信仰,不管對面是手無寸鐵的村民,還是正在屠村的象牙塔軍隊。這種混亂中立的求知是我嚮往的過程,而Taleb和Mandelbrot也是同類人。當22個標準差之外的事件出現時,我們可以反思金融領域常用的常態分布和隨機漫步立論,是否依然適用。如果人們想要認真探討市場波動,那時序分析也該進場了。
4. 選擇權交易
嚴格來說選擇權是工具,不是一種方式。不過我特別提到的原因,是選擇權比其它交易工具還注重風險和波動率,而交易兩者也成為選擇權市場的獨特行為。
運用有避險用途的衍生金融商品,選擇權交易者面對風險的態度非常謹慎。大家可以根據自身要求,指定想要承受的風險和忽略的部分。例如中性交易,就是將特定風險抵銷,只保留必要部位。可想而知,既然市場參與者注重風險的細節,那選擇權定價理論就需要有精準描述的能力。正是因為全世界都知道選擇權怎麼定價,所以只要模型有些微缺陷,就會影響交易平衡,而這是股票或債券市場無法想像的殘酷現實。
如果我們將波動視為風險,那選擇權出眾的部分,就是討論尾部分險和對應的價值(例如VaR)。Gaussian(常態)分布、Cauchy分布和其它Levy skew α穩定分布都很像,但是用來形容資產波動,其中的誤差會被急遽放大。無論是Mandelbrot從股價波動出發,探討到波動率規律,還是Taleb對於經典Black Scholes模型和Mertron的批評,都在提醒交易者需要保持質疑。
既然我們要仔細刻劃風險和波動,又需要依照真實市場改進既有模型,那麼時序分析順理成章的走上舞台。Bachelier定價模型,直接採用波動常數,而到了Black Scholes時代,波動率變成和「時間」相關的函數。Merton引入跳躍擴散,將擴散和跳躍都視為常態分布的波動行為,而後來的Heston模型,則利用「隨機波動率」貼近隱含波動率和行使價格的曲線。
除了波動,選擇權也和時間有關。因此,誰能更了解市場在特定時段的波動性質,誰的模型越真實,就越有機會獲利。巴菲特曾經利用選擇權的長期錯誤定價,做出對他非常有利的交易;LTCM公司雖然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撐腰,但是因為遇到極端情況時處理不善,導致最終倒閉。我相信沒有交易者會想要輸給自己的「失誤」,所以對於波動率的時序分析,也可以為各位參考。
一般散戶投資者並不需要交易選擇權,但是時序分析的概念可以沿用。畢竟在市場上,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勝算。


5. 好,來談談時序分析本身。
由於時間序列分析的範圍非常廣泛,身為市場新手的我也不可能全部說完,因此我只會定性帶過一些概念和模型,包括市場波動特性、白噪音、ACF/PACF、AR、MA、ARMA、ARIMA、ARCH和GARCH家族。如果讀者想要進一步了解,可以自行參考相關書籍。
6. 市場波動特性
在利用時間序列分析之前,我們可以先討論市場的個性。
短期而言,價格漲跌就是隨機出現,就像GBM(幾何布朗運動)所描繪的;長期來說,價格似乎又有一種趨勢,而非真正無序波動。這個現象很弔詭,因為既然每個tick之間沒有關聯,為何累積起來的走勢卻有明顯方向?
另一方面,波動率本身還有「聚集」現象。一個波動後面往往也會跟著幅度差不多的波動,顯然不是「隨機」模型能解釋的。但是,這種聚集也沒有太長的持續性,因為時間拉長之後,波動率又會回歸到一個「平穩」區間。
有趣的是,波動率本身雖然和漲跌方向無關,可是資產價格下跌時的波動率往往更大,有人稱之「槓桿」效應。相對的,波動率從資產變化而來,但是偶而有跳躍現象的資產價格擴散,卻對應著連續平緩變化的波動率。
為了解釋這些實際現象,人們利用不同理論來描繪,而這就是時間序列分析的發展史。
7. 白噪音
隨機,就是不可預測。如果未來和過去毫無關係,那麼這種變化就沒有「記憶性」。反之,如果資產價格有記憶性,就不是完全隨機,而且投資者有機會預測。
既然價格波動同時帶有隨機和可預測性,那麼將兩者分開才能繼續研究。我們的目標是將隨機部分消滅,只保留有規律的部分,但是倒過來說,隨機性檢測也可以成為判斷模型品質的依據,因為一個好的模型應該要有明確篩選能力。
白噪音是完全隨機的資訊,任何時段的波動都和過去無關。換句話說,如果市場波動符合白噪音,那麼同時也代表隨機漫步成立;相對的,如果透過白噪音檢測之後,發現有統計上不為零的數值,就象徵著波動具有部分規律。順帶一提,為了貼近股市波動,有些學者利用常態分布來描繪白噪音,這個精神和GBM很像。
事實上,股市波動無法符合白噪音檢測,所以大家開始建立模型,嘗試抓出波動的模式。
8. Lag, ACF & PACF
人們在處理統計資料時,會將時間切割成「基本單位」,例如每月成交量或每天的氣溫。不過為了後續分析,在抽樣觀察的時候,通常會採用更長的時段。例如同樣使用每月成交量,如果在每年最後一個月都統計觀察,間隔就是12個月(K =12);每季統計一次,間隔就是3期;當然如果每個月都統計一次,lag就是1。
自相關(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CF)很好理解,用來描述資訊和自身的相關性,簡單來說就是找出變化的重複規律。現在,我們使用K=1, 2, 3...並統計這些lag之下的自相關性。如果一組資訊完全隨機,那麼就不存在有意義的ACF,所以不管K取多少,ACF都應該接近0。但是,如果一組資訊有某種規律,就會在特定的K之下,被抓出來。舉個例子,氣溫變化通常是夏天熱冬天冷,而這個規律間隔是12個月。也就是說,我們會發現K在12附近的時候,ACF升高到超出隨機範疇的水準。
偏自相關(Partial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PACF)和ACF很像,但是它要求更精確的K。舉個例子,如果我觀察女性人類情緒波動的周期,並發現K=28天時最明顯,而K在27和29的時候也有不弱的自相關性,這時PACF會要求只能挑一個lag來解釋,所以我會選取28,而放棄掉27和29。換句話說,如果規律只有一個周期,那利用PACF我們可以抓出「唯一解釋」的K。


9. AR (自我迴歸)
Autoregression的核心思想很直接。如果報酬率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且又受歷史波動影響,那麼模型就可以把之前一段時間的資訊全部加起來。由於這種迴歸依據自己的歷史,所以也叫做自迴歸。
如果我假設這期的結果,只和上一期有關,和更早之前的資訊都無關,那麼這就是一階自迴歸,也就是AR(1),如果假設當期只和前兩期有關,就叫AR(2)。同理,如果設定這一期和前p期有關,就稱為p階自迴歸,AR(p)。
對於一個AR模型,將迴歸係數依序寫成特徵方程,然後求解。如果這些特徵方程的根都小於1,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平穩性」。注意有些學者會將特徵方程根的倒數叫做特徵根,單純的定義差異而已。用白話文來說,在AR的任何一個係數都不能太大,否則會造成迴歸不平穩。
另外,我們可以意識到,當K持續增加時,AR的部分資訊會重複被記入,只是影響力會逐漸「衰減」。因此,AR的ACF圖可能呈現簡單衰減或震盪衰減,這個情形也叫做拖尾。至於AR的PACF,會在過了p階之後突然斷掉,也叫做截尾(truncated).
順帶一提,技術分析的EMA,也就是指數移動平均。雖然考慮到成交量之後,用EMA來預估平均成本顯得不切實際,但是純價分析領域,使用「指數衰減」是常見的作法。
10. MA (移動平均)
AR是對於回報的迴歸模型,而MA則是捕捉白噪音的模型。這裡的MA,是指白噪音的移動平均,和技術分析中的價格MA概念很像。原理很簡單,在MA體系內,一個新的爆炸性波動會扯動白噪音均線走勢,因此MA具有檢查新價格波動的功能。我們常聽到的價格5MA/10MA,對應白噪音MA體系就是MA(5)和MA(10),而q階MA也就是MA(q)。
基於平均公式的結構,MA一定具有平穩性。而且因為MA的模型把取樣之外的白噪音直接定義成0,所以顯然MA的ACF會在q階之後直接呈現斷尾,也就是K一旦超過q,所有數值都變成0。至於PACF正好相反,會逐漸衰退,也就是拖尾。
現在,我們可以思考AR和MA的特性。MA一定平穩,而AR需要特徵根小於1(或是大於1,端看定義)。MA(q)可以往後預測q步,AR(p)可以往後預測p步,而且這種延伸預測的值會趨近於平均,誤差則接近所用序列的變異數。
兩個模型的觀察重點不同,但是許多性質又相似,那我何不將兩者結合? 各位可以先猜猜看,合體模型的名字叫什麼?
11. ARMA
AR(p)結合MA(q),可以寫成ARMA(p,q). 自迴歸結合移動平均,會變成自迴歸移動平均,而這個模型可以同時捕捉回報的相關性和新增白噪音的影響。
實際上,如果一組數據的ACF截尾,我們可以用MA;如果PACF截尾,就用AR;但是如果ACF和PACF都拖尾,我們就可以使用ARMA。使用ARMA,我們只是將兩個模型組合起來,就能利用互補性,大幅提升對於規律的捕捉能力。
只不過,有強大的解釋能力,不見得是好事。攝影的時候,我們不喜歡太高的ISO(感光度),否則可能會讓照片出現噪點,反而讓畫質變差。模型發展到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輕易的將任何巧合都解釋成規律,結果讓模型overfit(過擬合),但如此就違背了尋找市場特徵的初衷。
換另一種方式說明,如果我們刻意挑很大的p和q,那麼模型就可以識別出很多規律和巧合,結果會讓所有資訊混在一起。就像因子投資,大家希望多因子模型不要太「複雜」,不然就只是故意湊出答案而已。
12. AIC & BIC
あかいけ先生 (Akaike, 赤池)創立了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赤池資訊量準則),用於評估模型的複雜度和貼合真實數據的能力。AIC=2K−2ln(L),K是參數的數量,而L代表概似函數,AIC越小越好。因此,人們可以找到盡量小的K和最大概似L,也就是用最少的參數做出最可能成立的假設模型。
除了AIC外,還有一個BIC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貝頁斯資訊量準則),有相似的概念。BIC=ln(n)K–2ln(L), 其中n代表樣本數。我們可以看到,BIC一樣有針對K的要求(懲罰項),而且更嚴格。至於為什麼要引入樣本量呢? 因為如果訓練的樣本很豐富,那麼模型的精確度可能會太高,違反模型精簡的精神。
無論是AIC或是BIC,都要求模型言簡意賅,不過側重的細節稍微不同。總之,AIC和BIC越小,應對的模型越不容易過擬合。當我們找出最小AIC或BIC時,就可以確立模型的階數,例如ARMA的p和q.
13. ARIMA
ARMA還有個大哥叫ARIMA,也就是自迴歸「差分」移動平均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多了一個差分。
什麼是差分呢?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將前後數據相減,得到新的數據,然後不斷重複,直到常數出現。技術分析中的MACD也有類似概念,先透過相減得出diff,然後再用diff減去其它數值,得出柱狀圖。(此處僅為簡單類比。)
運用差分之後,模型可以把本來的數據「平穩化」,而這個差分的階數就是d,因此模型可以寫成ARIMA(p, d, q). 順帶一提,如果面對的數據有季節性(seasonal),ARIMA還可以擴展成SARIMA.


14. ARCH
人們接受各種模型和進展,看似接近了市場波動,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模型再怎麼有道理,還是必須符合實際狀況。聽到這裡,讀者應該知道,我又要找「幫手」挑戰既有觀念了。
回頭檢視人們對波動率特徵的觀察,這就是模型的階段目標。在傳統的時序分析中,大家把波動直接假設為固定的變異數,也就是要求二階平穩性,但是這違反實際的市場行為。別忘了,波動率也有自己的個性。
以前將數據迴歸的時候,人們通常假設誤差的變異數固定,所以我們在高中會用到最小平方法(也就是OLS)。但是當誤差的變異數本身也會變化時,大家算出來的答案實際上是標準誤(standard error),而這個概念在因子分析中也很常見。為了更合理的透過時序分析研究波動,學者開始使用異質變異數 (Heteroscedasticity)
另外,因為大家假設歷史波動會影響未來的表現,因此採用「條件」異質變異數(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CH). 而順帶一提,英文中的c和k都有人用,不影響語意。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Engle等人,就是因為ARCH模型。你猜對了,AR和CH結合,會變成ARCH,也就是自迴歸條件異質變異數模型。
狂徒,ARMA又是怎麼演變成ARCH的呢? 事實上,如果按照ARMA家族的思路,那麼在ACF和PACF都發現無法截尾的時候,就應該順理成章的使用ARMA。只是,當學者觀察殘差的平方時,發現很明顯的波動率聚集(clustering)現象,也就超出單純對報酬建模的ARMA系列。事情演變至此,有點Markowitz抓平均值和方差最優化投資組合的味道,因為ARCH就同時考慮回報平均和波動率。
15. GARCH
ARCH可以處理回報和波動率變異數,但是所需參數比較複雜,也就是比較高的階數。因此Bollerslev開發出更普遍的形式,稱為Generalized的ARCH (GARCH),中文是廣義自迴歸條件異質變異數。其中GARCH(m,s)表示考慮m階的超額收益以及s階的條件變異數。
考慮時間,又考慮波動,各位讀者朋友是否想起了什麼? 是,選擇權的那些交易者,發現GARCH可以和定價模型一起服用。另一方面,時序分析學者也開始嘗試使用更貼近實際回報分布的模型,例如捨棄常態分布而使用Student分布來處理尖峰肥尾。當然GARCH本身也有一定的解釋力,像光是GARCH(1, 1)就能以簡單的條件設計出厚尾的模型。
這個年代的市場參與者,手中有許多高科技武器,例如Black Scholes定價、ARMA和GARCH,同時又能借助電腦的運算能力。理論上,他們應該可以清楚市場規律,但實際上,這條路上還有許多障礙。
16. GARCH的後代
模型不是越新越好,一路追蹤模型發展可以讓大家獲得新知,但不代表就能應用到現有工具上,更別提在市場上賺錢。不過,基於大家對市場的了解,還有一些現象需要處理。例如槓桿效應,造成價格上漲和下跌的波動率不同,而這超出GARCH的守備範圍,因此新模型開始嶄露頭角。
TGARCH,T代表「臨界」(threshold),也就是對於正值和負值的區分,白話文為上漲和下跌。另外如果考慮作者名稱,它也叫GJR-GARCH.(嚴格來說兩者公式有非常些微的不同,但定義相同。) 另外,EGARCH,E代表「指數」(exponential),這個背景概念相似於Black Scholes與 Bachelier對於正負和對數的採用。
至於其它分支發展,就如同所有常見模型一樣,總會推陳出新,像是IGARCH或AGARCH等,不過都還算是錦上添花。如果妳有興趣,我相信相關文獻不難找到。


17. 讀完整篇文章,我能做什麼?
我一直嘗試將不同研究方向的精華結合,並呈現在文中。我想,如果你沒有看到一半就放棄,那就代表認同這些模型的概念。誠然有些學家會喜歡發展純理論,但是至少在時序分析上,大家都在盡量貼切的描述事實,而不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的是我。)
另外,我也在宣傳「模組化」的投資知識架構。一個熟知ARMA的人,要了解ARIMA並不難,因為她不需要從頭開始學,只要修改差異的部分即可。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了解模型背後的「原理」,才能知道怎麼將概念拆裝和應用到既有體系。事實上,了解原理雖然花費時間,但是我們只需看懂第一次,就可以收藏無數專家努力研究留下的經典工具。
對於資產配置而言,時序分析的著力點較少,不過我分享一個有趣的方向。在配置風險時,有些人會使用Risk Parity模型,而下一步就是考慮資產和整體組合的槓桿。對於想要擇時的投資者而言,就可以借助時序分析,從波動率反推最佳槓桿比例,並動態調整資產的配置比例。
最後,如果各位聽到旁人說她能預測股市波動,不妨問問看,她到底用了什麼方法吧。
註: 非相關領域,我很有可能寫錯,所以歡迎大家踢館糾正,感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5會員
106內容數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狂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主題「亂七八糟」的作者,感覺選擇權系列寫到這裡,我會被兩派人馬圍剿。
如果你只是想藉由選擇權獲利,請去看我的最後一句話。
我們都知道平均而言,當沖客不斷燃燒自己,貢獻給國庫和其它投資人。 但是,當沖領域中依然有贏家,那他們的獲利如何?
常常有人說,風險成常態分布,但真的是這樣嗎? 沒錯,看到我寫出這種題目,代表準備要「吵架」了。
聚會時,朋友向其它人介紹,說我是「價值投資」派的。 這實在是一個誤解,但我也懶得辯解。 別因為我一直持有波克夏,就送我這張標籤啊。
身為主題「亂七八糟」的作者,感覺選擇權系列寫到這裡,我會被兩派人馬圍剿。
如果你只是想藉由選擇權獲利,請去看我的最後一句話。
我們都知道平均而言,當沖客不斷燃燒自己,貢獻給國庫和其它投資人。 但是,當沖領域中依然有贏家,那他們的獲利如何?
常常有人說,風險成常態分布,但真的是這樣嗎? 沒錯,看到我寫出這種題目,代表準備要「吵架」了。
聚會時,朋友向其它人介紹,說我是「價值投資」派的。 這實在是一個誤解,但我也懶得辯解。 別因為我一直持有波克夏,就送我這張標籤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現在指數比以前15000點還要大了,20000點的空間就會造成更大的震幅。如果單日小於200點的話其實算是小漲或小跌。因為就像是2024.8.2還有2024.7.26都出現大跌千點的行情。這時候選擇權翻倍獲利賺錢的機會就超級大。此刻不把握這種不用挑股票,只需要看指數的漲跌,操作對象只有加權指數,多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股票技術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K線圖和移動平均線的定義和用途,以及型態學的應用。此外,文章也介紹了葛蘭碧八大法則的相關內容,並討論了其歷史和潛在侷限性。最後,文章提醒投資者要理解技術分析工具的原理,不依賴單一指標做出投資決策。
Thumbnail
技術指標源自統計學原理,反映市場變化的概率分佈,而非預測工具。本文了解指標背後邏輯有利活學活用,甚至自行改良創新。
這篇文章介紹了多種趨勢指標,包括ADX、布林帶、信封、一目均衡表、移動平均線、拋物線和標準差。透過這些指標可以幫助分析股價趨勢和動向,提供交易建議和潛在投資機會。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趨勢交易策略中的停損模式以及使用動向指標和擺動指標進行交易的情況。提出了更合理的追蹤停損方式以及對ATR指標的改良。作者將在接下來進行測試,並歡迎交流。
其實做股票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選、買、操作、賣、操作、撿討、後續追蹤 在看這篇之前,我真的希望你把我寫的動能交易的三篇文章好好研讀兩遍以上,不管你是新手、遇到瓶頸的中手,或是完全不同模式的交易老手,我認為台灣目前還沒有人寫過類似的動能交易文章,其實在我眼中,個股,沒有所謂的短線長線交易,持有
如上一篇所提到,大部分的門派都是再用統計學跟過去的方法,由因推向果,看到投信籌碼開始布局,看到財報跟未來題材發展的可能性,去(預估)一檔個股跟標的後續可能會漲,看到均線、看到指標開始落底,開始試單。 而動能交易,在第一根上漲之前,是絕對不會發現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動能,不是預測,而是真正的真金
Thumbnail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好運龍總來!本影片深入探討了價格波動和趨勢形成的背後原因,並且解析了趨勢追隨策略如何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透過對「天災」和「人禍」對市場供需影響的分析,我們了解到,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如戰爭、囤積居奇、經營管理不善等,都能引發市場價格的波動,從而形成趨勢。
Thumbnail
波浪理論是一種用來分析股票市場走勢的方法,它基於循環規律和趨勢分析,幫助投資者預測市場變化、制定投資策略。波浪理論認為股票市場的漲跌變化和自然界的波浪一樣,有著固定的規律和循環,投資者只需要掌握這些規律和循環,就可以在股市中獲得成功。
Thumbnail
想要深入了解股市趨勢分析嗎?道氏理論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股市技術分析工具,其基本理念是股市的波動可以用數學工具和圖表來描述和預測。不過市場波動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基本面、政治環境和公司業績等等。若想更加深入了解道氏理論,不妨聽聽看小卓對道氏理論的介紹^^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現在指數比以前15000點還要大了,20000點的空間就會造成更大的震幅。如果單日小於200點的話其實算是小漲或小跌。因為就像是2024.8.2還有2024.7.26都出現大跌千點的行情。這時候選擇權翻倍獲利賺錢的機會就超級大。此刻不把握這種不用挑股票,只需要看指數的漲跌,操作對象只有加權指數,多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股票技術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K線圖和移動平均線的定義和用途,以及型態學的應用。此外,文章也介紹了葛蘭碧八大法則的相關內容,並討論了其歷史和潛在侷限性。最後,文章提醒投資者要理解技術分析工具的原理,不依賴單一指標做出投資決策。
Thumbnail
技術指標源自統計學原理,反映市場變化的概率分佈,而非預測工具。本文了解指標背後邏輯有利活學活用,甚至自行改良創新。
這篇文章介紹了多種趨勢指標,包括ADX、布林帶、信封、一目均衡表、移動平均線、拋物線和標準差。透過這些指標可以幫助分析股價趨勢和動向,提供交易建議和潛在投資機會。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趨勢交易策略中的停損模式以及使用動向指標和擺動指標進行交易的情況。提出了更合理的追蹤停損方式以及對ATR指標的改良。作者將在接下來進行測試,並歡迎交流。
其實做股票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選、買、操作、賣、操作、撿討、後續追蹤 在看這篇之前,我真的希望你把我寫的動能交易的三篇文章好好研讀兩遍以上,不管你是新手、遇到瓶頸的中手,或是完全不同模式的交易老手,我認為台灣目前還沒有人寫過類似的動能交易文章,其實在我眼中,個股,沒有所謂的短線長線交易,持有
如上一篇所提到,大部分的門派都是再用統計學跟過去的方法,由因推向果,看到投信籌碼開始布局,看到財報跟未來題材發展的可能性,去(預估)一檔個股跟標的後續可能會漲,看到均線、看到指標開始落底,開始試單。 而動能交易,在第一根上漲之前,是絕對不會發現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動能,不是預測,而是真正的真金
Thumbnail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好運龍總來!本影片深入探討了價格波動和趨勢形成的背後原因,並且解析了趨勢追隨策略如何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透過對「天災」和「人禍」對市場供需影響的分析,我們了解到,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如戰爭、囤積居奇、經營管理不善等,都能引發市場價格的波動,從而形成趨勢。
Thumbnail
波浪理論是一種用來分析股票市場走勢的方法,它基於循環規律和趨勢分析,幫助投資者預測市場變化、制定投資策略。波浪理論認為股票市場的漲跌變化和自然界的波浪一樣,有著固定的規律和循環,投資者只需要掌握這些規律和循環,就可以在股市中獲得成功。
Thumbnail
想要深入了解股市趨勢分析嗎?道氏理論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股市技術分析工具,其基本理念是股市的波動可以用數學工具和圖表來描述和預測。不過市場波動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基本面、政治環境和公司業績等等。若想更加深入了解道氏理論,不妨聽聽看小卓對道氏理論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