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1月27日:家人

今天我的父母親和弟弟難得北上,上一次見面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已經過了好一陣子了。以前念書的時候,為了省車錢,我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現在也一樣。這麼多年來生活似乎沒什麼變,但彼此的距離卻愈來愈遠。就像從一個點延伸出一條線,一條線再擴張成面。
在這個面上,我們每一位會建立更多的點、更多的線、更多的面,而後交織出複雜的網絡,我們將其稱作「生活」。當「生活」愈複雜,消耗的心力愈多;雖然豐富,但也容易迷失,回到最初的點也更加困難。
有人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家人是永遠的靠山。也有人說,家人在哪,家就在哪。家人和家密不可分,也許互為因果。
我好奇,如同蛋生雞、雞生蛋,是先有家人,還是先有家?倘若我們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個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剛學會用火的年代,家是什麼?是一個會暫居較長時間的山洞嗎?同住在山洞裡的同類,就會是家人嗎?而家人是否需有血緣關係?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我們已知家人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法律認證也可(比如說:領養、婚姻與姻親);有些時候,我們是心底認定(比如說:要好的朋友)。
假如這些「家人」居住在一起,在同一個房子裡,那個房子就會是一個「家」嗎?倘若我們把許多不相干的陌生人聚集在同一個屋子裡,讓他們長期相處,這群陌生人會成為「家人」嗎?
當我看著路上來來去去的行人、看著捷運上零互動的乘客,我想像,也許這些人在某個時間點會短暫成為彼此的家人,或是曾經成為彼此的家人而不自知。這是有可能的嗎?家人的羈絆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而家又是如何成立的?一個居住空間、一幢房屋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被稱為「家」?
看著爸媽帶來的福義軒餅乾,我的思考暫時告一段落。從大學開始,即使到了英國,只要他們和我見面,他們就會帶著福義軒餅乾。那就像是愛的表現,是他們情感的象徵。「別讓自己餓著了。」我彷彿聽到他們這麼說。
雖然我的思考還沒有結果,日後需透過作品繼續去探索這些問題;但此刻我知道我的家人在哪,目前這樣就可以了。
好了,晚安。

Boris Lee Illustration | 繪本創作者
如果喜歡我的工作日誌,請追蹤、贊助我,或是幫我拍拍手。若有需要繪本製作與編輯、插畫學習、書籍與刊物插畫、海報與卡片設計、講座或工作坊邀約等服務,歡迎與我聯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