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提出的理容宣言是「重新長大」。
還記得上一次踏進傳統的理容院或家庭理髮廳的日子嗎?
上個月我參加了「理容院城市生活博物館」活動,這次的活動是與藝術家徐莘合作,活動主辦人敬淳希望參加者可以先體驗傳統理容院,接著提出各自的理容院宣言,並創作成版畫。
「理容院城市生活博物館」是台南的華谷理容院發起,目的是串連台灣的老理容院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推廣老理容院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將理容院與城市博物館結合,希望能提供人們不同以往的旅行體驗與生活經歷。
藉此機會,我探訪了位於淡水的「東山理髮廳」。上一次走進這類型理容院,是國中三年級還在嘉義的時候。現在的我,想要理髮幾乎都去快剪 100。不需過多交流,只要將紙鈔放入機器裡,不到 15 分鐘的時間即可速速離去。但這一次,為了體驗「理容院城市旅行」,我硬著頭皮踏入了「東山理髮廳」。

44 年老店。

古老但仍然好用的椅子。
店裡有股熟悉的味道,是小時候在嘉義理髮的味道。阿婆問我想要怎麼剪,我說剪短就可以了。她說:「我們這邊只會剪傳統的,不會剪外面流行的頭喔!」接著她問,我是新來的?以前沒看過我。我說對,不久前搬到這裡。她開始親切地和我聊天,我也不再恐懼,用著不輪轉的台語和她對話。
言談間得知,阿婆和妹妹一起經營這間理髮廳,店已經開了 44 年。當初因為同鄉的人都來此地工廠打拚,於是她們也從台南後壁來這落地生根。這麼多年過去了,周遭景色改變許多,工廠變成了大樓、草地變成了屋舍,而阿婆兩姐妹一如既往地在巷子裡替人理髮修容。
店裡面擺放著具有時代感的物件和工具,像是阿婆妹妹的女兒 46 年前使用的明治牛奶罐,如今即成了店裡富有韻味的裝飾物。店裡的理髮椅據華谷理容院所說,是相當古老但舒適的款式。

46 年前的牛奶罐。
理髮過了一陣子,阿婆忽然走向老舊收音機切換頻道。後來我根據歌曲平均長度推算,整個理髮加洗髮的流程約莫是 40 分鐘。與快剪 100 不同,在這裡,一切都慢了下來。阿婆的手藝很好,她仔仔細細地修剪了所有的頭髮。「你的頭髮又多又粗呢!」她說。

洗頭髮的地方,右邊的鐵櫃是裝熱毛巾。
結完帳,我詢問阿婆可否拍照紀錄,她說隨意我拍。此時,阿婆的妹妹說,她剛剛就有看到我在門外一直拍照,但都不進門。我想,我應該在某個時刻被當成某種不法之徒了。我向阿婆姐妹說明了「理容院城市生活博物館」這個計畫,她們聽了覺得非常有趣,變得更加親切。

火柴盒有一個反了。
離去之前,阿婆帶我看了她的招牌,她說這招牌跟了她 44 年。「招牌都破了呢!」我說。她說,再兩年就要拿下來了。我問她,是要換新招牌了嗎?阿婆說:「沒有啦,不做了,累了。」
回家之後,我翻看著照片,照片中有一張頗有歷史的價目表。奇怪的是,價目表上的價格和阿婆向我收取收的價格並不相符。我算了算,回想起在與阿婆聊天時,我們聊到了生活狀況和工作,得知我的真實年紀她相當驚訝。

價目表上仍然寫著台北縣。
或許是因為我說起台語就像個孩子,也或許在她面前我仍是個孩子。總之,阿婆跟我收的價格,在價目表上顯示的是「高中理髮」。
理容院城市生活博物館:https://www.taiwanbarbershoptra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