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籌備未來要發生的活動中,一邊也協助看守 marketing 相關事宜。從團隊的建立、訓練一直到上線擬定策略作戰以及每一個被佈置的動作在被實行之後的回饋與觀察,每一件大大小小的決策都影響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反饋指標。
這是一個能自由讓每個想發聲的聲音都能發表的時代。但反過來說,就是有人在聽嗎?要怎麼讓想要傳遞給更多目標受眾的消息被越多人聽到,就需要跟讓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平台打好交道,才能順應規則發佈信息。例如同為 facebook(目前的 meta 集團)的 instagram,這兩個不同平台因應不同的特性就有不一樣的照片與影片尺寸規格,如果希望維持版面的美觀讓不一樣平台的用戶看到同樣舒適美觀的內容,那麼在設計出一份原稿後,就要開始不斷的調整與修正,才能適應規範。
圖片影片在不同的平台發佈,前置時間如果留的充足,其實上述的狀況還是可以被提前完成做好。可是現在使用者的胃口被養的越來越大,於是也有著越來越多的與使用者之間的交互設計被開發出來。如果希望讓用戶可以有更沉浸與深刻的體驗,就會需要用更多不一樣的形式吸引,此時 marketing 就又需要後台的操作常識,甚至涉及一些關於程式碼的背景,那更得有許多複合技能搭配組合。
那也罷了,接下來為了成效追蹤,所以在跳轉的目標平台或是網頁還要埋設一段程式碼,目的就是知道有多少點擊是因此而真正跳轉到設定的目的地。於是又得進入各種後台中像是迷霧森林般的探索與遨遊。一步小心弄錯了某個神祕的設定,BOOM!!!! 整套設定亂了,回復原本設定重新再來一次......
這些日常,也印證了為何外面有這麼多的「數位行銷」服務團隊,但凡有困擾,就會產生商機,可以花錢解決,把時間用在更值得的地方。但對於正在因為疫情襲擊而奄奄一息的文化產業來說,可能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慢慢一步一步摸索,把自己都訓練成了千手觀音般全能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