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蘇格拉底「解」失智 第5章 復原力

    摘要
    根據文獻,中風是「失智」之危險因子。「復原力」的之保護因子,你有嗎?如果有,除了能適時緩和工作壓力外,也可以避免身心俱疲,化解中風之風險。
    keyword:復原力工作壓力、問題解決、希望與樂觀、人際互動、自我調節、音樂治療、哈林村學院
    本文章之目的
    一、體悟「復原力」之意義與重要性
    二、瞭解「復原力」之保護因子
    三、培養青少年「復原力」之方式
    文章開始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P)調查,美國產業中,25%員工把工作視為生活壓力的最大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壓力描述為「21世紀的全球健康流行病」,大部分人在工作中所處的職場文化是要求嚴苛、疫情肆虐,隨處可見壓力和身心俱疲的風險,隨處可見。
    人一生當中難免會遇到自身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或重大傷害,這樣的傷害對當事者身、心和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它也可能會迫及當事者出現負面心情、對自我的失望、迷惘,或自我日常功能失常,會使當事者對未來失去目標或心生自殺等念頭。
    老人族群經常面臨許多生活壓力的情境,最為明顯,例如退休、失落、喪親和罹患失智等,卻較少有研究考量老人如何能在「重大逆境中產生適應的過程」,相較於那些年輕的群體,有關老人這方面的研究是相當少的。
    其實,一個人能在重大逆境中產生適應的過程,就是「復原力」(Resilience),醫護人員已在各種脈絡中認知到它的潛在貢獻。「復原力」是心理諮商學界與社工界的專用名詞,在心理治療中,正向心理學理論是用在於心理危機的個人身上,幫助他們引發正向內心的狀態,而正念注重於指導人們在心念與冥想上的訓練,有益於化解壓力和身心俱疲的風險。
    「復原力」之定義與重要性
    復原力」(Resilience)源自於拉丁字「resilire」,是彈回和跳回之意。Webster線上字典對復原力的解釋為具有彈性或恢復原來形狀、位置的能力,也延伸為忍受壓力和從壓力中恢復的能力。復原力於文獻上的定義則包羅萬象,許多學者將其視為有壓力事件適應過程的一種能力,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個體人格特質之展現。
    復原力--在生活逆境中力爭上游
    復原力--在生活逆境中力爭上游
    學者Jeadre認為,「復原力」為正向的個人特質,它會與周遭環境互動後,協助自我克服逆境與挫折並達成成功的適應;其內涵應包括:問題解決、希望與樂觀、人際互動,以及自我調節等相關的能力。
    第一項,「問題解決」係指能有效地規劃並運用適當的策略解決問題以及尋求適當的支援與協助;第二項,「希望與樂觀」係指,能抱持樂觀與自信的態度,對未來懷抱希望;第三項,「人際互動」係指願意分享、傾聽,樂於助人,及能與他人有效溝通;第四項,「情緒調節」係指,能清楚表達及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能將負向情緒轉化為正向情緒。
    「復原力」之重要性。當我們面對挑戰、困境或是極為威脅之環境時,仍然能夠成功適應之過程或能力,以及可以透過學習而發展出「復原力」,減少憂鬱的狀況,並加強生活的適應度,讓我們在處於極大的難關之時也能維持穩定的狀態,並使個體能夠朝著良好的方向復原及發展
    一般而言,老年喪偶者的生活主要受到生理、情緒、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衝擊,並可以從中再歸納出四個:第一,非預期喪偶事件及原有不穩定健康狀況造成生理衝擊;第二,情緒衝擊是喪偶最普遍現象;第三,並非所有喪偶者皆會出現社會衝擊的現象;第四,穩定退休金和財務管理可以減少經濟衝擊。
    根據相關研究,老年喪偶婦女的悲傷調適之復原因子包括外在資源和個人力量;外在資源如人際支持和宗教支持;個人力量如主動積極、正向思考、運用優勢的個人特質、情緒調節能力、尋求外在資源。
    再者,老年喪偶者「復原力」的展現主要包括「放下」、「情緒穩定」、「社會參與」、「行動力展現」和「正面態度」五大向度,並可以進一步歸納出四個結果,第一,認知轉變,接受事實,學習放下;第二,情緒轉變,情緒穩定,心情開朗;第三,行為轉變,走出悲傷,連結社會;第四,態度轉變,活在當下,迎向未來。
    華語流行曲與提升「復原力」之連結性
    從青少年培養「復原力」之能力,有助於邁入中年、老年在生理、情緒、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衝擊,也可以化解壓力、身心俱疲和罹患失智的風險。
    華語流行能夠提升青少年對「復原力」教育的學習興趣。諸如電影、電視、音樂、漫畫、廣告、雜誌等,都是流行文化的呈現,而流行文化作為學生吸收知識、獲取快樂、得到力量的一個渠道,正好能提示教師在教學之時,需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進行連結,以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
    以華語流行曲進行教育,當屬音樂治療的一種,能有效培養青少年的「復原力」。音樂能夠帶動人類的情緒,並使人們從欣賞音樂之中,產生不同的感悟及體會,抒發出無法以言語說明的內在情感,因此音樂便逐漸地被用作疾病的治療及預防。
    而所謂音樂治療,指以一種特定的聲音,當中包含令人感到愉快的節拍及旋律,協助個體進入安寧的狀態,並緩解病人的不適,以達到促進身心靈健康的終極目標。
    研究發現,當學生遇上壓力事件時,他們主要是以聽音樂來緩減精神壓力。事實上,華語流行曲也屬於音樂治療的其中一種材料,係因其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他們覺得上課是一件很輕鬆的事。總之,學生喜愛以聆聽音樂舒緩壓力,而華語流行曲乃是音樂的其中一種,並且貼近青少年的生活經驗,自然能夠被應用於音樂治療,緩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壓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復原力
    運用蘇打綠歌曲提升青少年「復原力」之實務分享
    本次課程以50名國中七年級學生為對象,教學主題為「走出困境,全賴你我他」。本次課程的首要目標,在於提升參與學生的「復原力」、消除他們對未來的負面情緒以及對未來極為負面的看法。
    有關教學選材是以蘇打綠歌曲為主,而吳青峰作為蘇打綠樂團的主唱兼作詞人,其以肯定的目光去看待人性中的不同問題、承認人性的脆弱、尊重人性之間的差異、關懷人性的軟弱,充分展現出其重人、愛人的一面,並發揮內在人道主義的精神,使歌詞不僅具有文學藝術的價值,更成為滋養人心的閱讀素材。
    至於,情緒治癒之主題包含(一)煩惱是什麼?(二)一切總會過去;(三)擺脫困難的決心;(四)我還是我;(五)相信未來,更要相信自己等。而所對應之選用歌曲依序是〈你在煩惱什麼〉、〈下雨的夜晚〉、〈獨處的時候〉、〈燕窩〉、〈相信〉。
    選用歌曲之學習重點,說明如左:第一首歌曲學習重點是藉由一系列循環不息、變化不斷的自然現象,說明了一切的傷痛都會過去,並抒發了作詞者對走出困境的堅定之情及信心。
    第二首歌曲學習重點是藉由作詞者好友離不開分手傷痛一事,說明了凡事都總會過去、身邊人會一直扶持我們走傷痛的道理,並抒發了作詞者對朋友的祝福之情。
    第三首歌曲學習重點是藉由作者在獨處之時總是胡思亂想而跌入無盡傷痛之中一事,說明要從傷痛中走出來仍需要依靠自己堅定的意志和決心的道理,並抒發了作詞者對於解困的堅定之情及信心。
    第四首歌曲學習重點是藉由作詞者追求夢想而沒人明白一事,說明夢想的價值是由追夢者所創造而非由他人所賦予的道理,抒發了作詞者追求夢想而不畏困難的堅定之情及信心。
    第五首歌曲學習重點是藉由作詞者曾在人生路上迷失自我的經歷,說明要對未來有信心、不要計較當中的得失之道理,並抒發了作詞者熱愛生命、相信生命的情感。
    再則,本研究班級之教學時數共 10 節(每節為 35 分鐘)的「復原力」教育課程,每星期實施兩節,課程約歷時 1 個月。
    然後,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乃至從中產生個人自己的感悟,其作法及教學程序如下:(一)觀賞選定的蘇打綠歌曲之音樂視頻。透過旋律、音調的迴旋起伏(聽覺的衝擊)以及音樂視頻變化萬千的畫面內容(視覺的刺激),使學生能從中產生聯想,並且產生個人感受。
    (二)老師邀請學生分享個人感受,以讓老師瞭解他們對歌詞的理解程度,並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三)老師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歌詞文本所帶出的主題思想,並進一步掌握作詞者藉歌詞所抒發的內在感情;(四)老師與學生一起歌唱選定的蘇打綠歌曲,以引發他們對該曲更深層次的個人感受;(五)學生填寫學習單或書寫個人反思;(六)老師再次邀請學生分享個人感悟,並對課堂所學作出總結。
    最後,為瞭解課程實施的真實成效,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的方式邀請了學生接受半結構式訪談,就五首選定的蘇打綠歌曲之情緒療效以及課程實施的流程表達個人意見。為了驗證書目療法是否對受助對象產生情緒療癒的效用,需視讀者能否在閱讀相關素材的過程中,經歷以下三個階段之心理歷程,包括:認同、淨化、領悟等。
    認同部份:非常認同〈相信〉的主旨,有時候自己會迷失於得失之中,例如:非常在意自己的學業成績,希望每一科可以取得全班第一名,因而逼迫自己到有透不過氣的感覺。希望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一個快樂的自己。
    淨化部份:我很喜歡蘇打綠(吳青峰)那一句『I don’t care』⋯⋯我們根本不應該介意別人對我們的說話,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權利決定我應該怎樣做,只有我才會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領悟部份:對於〈獨處的時候〉這首歌曲,學生指出有些事不是依靠別人的安慰就能夠釋懷,而是要依靠自己願意放下才能夠重拾快樂,顯示他從中明白要擺脫孤單、不開心等負面情緒,關鍵還是在於自己能否想得開。
    結語
    復原力」的概念已開始被注意了,不只是把焦點和研究放在影響案主功能的危險因子上,也應探討如何怎樣的保護因子對於老年人或一般人面對重大事件或傷害時還能從中去學習克服逆境的能力,而且藉由此觀點來建構支持網絡建立的必要。
    再者,「復原力」的概念應用於解析高風險之個人或家庭,評量可能的危險、保護因子與程度,作為醫護、心理師、社工師或相關人員執行家庭風險調查的立基,進而協助家庭發揮潛能,形成保護力量,抵抗環境中危險因子的重要參照藍本,有助提供高風險家庭釋壓及預防失智較精確的解方。
    最後,以一群被看不起的美國哈林社區小孩故事做結尾,這一群小孩透過「哈林村學院」所實施的教育原則,在生活逆境中力爭上游。所謂「教育原則」就是不厭其煩、省思修正;謙卑、尋求協助、用心改善;團隊合作、互相支援、建立一致的價值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