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太長,長到我們無法一生只愛一個人。一輩子太短,短到不夠做完所有想做的事。門裡的幸福,窗外的情人,一牆之隔,熟成了夢。如果可以,醒來就忘了吧!好不好?(引自網路羅曼史小說:窗外的情人夢)
德賢很疼我,因為他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能和初戀男友結婚,好像幸福的童話故事,以前我常跟別人說我有多幸運,不必經歷戀愛與失戀的反覆痛苦,不曾走錯很多路就順利找到了伴隨一生的真愛。我的婚姻,很令人羨慕,有車有房、衣食無缺,不和公婆同住,生活看起來是如此幸福美滿,幾乎沒有什麼缺口。而他堪稱新好男人的最佳模範,白頭偕老的婚姻對我們而言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挑戰。
老梗愛情模式
國內的羅曼史小說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萌芽,經過1990年快速成長,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休閒讀物。2002年,根據學者許秀珮指出,國內的羅曼史小說讀者以國、高中及大學生為主,和美國羅曼史小說讀者以家庭主婦為主並不相同。
羅曼史小說是大眾的、娛樂性的作品,從角色設定、情節安排到設計行銷,都有固定套路。仰賴其經典公式的魔力,羅曼史小說抓住了女性讀者的芳心。後來,出版商便借鏡這種國外大眾小說產業的經營模式,開始量產本土言情小說。
2000年,學者吳禮權認為老梗愛情模式係以愛情為主題的敘事體,內容淺顯易懂。其公式化的內容是:男女邂逅→激起愛情→可能第三者介入發生誤會→澄清誤會→言歸於好;或者以佳人才子邂逅偶遇而一見鍾情開場,繼之以曲折痛苦增加波瀾,中之以大團圓為結局。羅曼史小說所言的「情」,並非一般之情,乃專指愛情。所以女性命中注定的感情包袱、以致令人哀傷的故事結局。
渴望愛情、滿足情欲以及指導現實戀情,這些都是青少年閱讀羅曼史小說的動機,閱讀它的確是許多青春期女生共有的成長經驗,這些還沒有機會談戀愛的人,能藉由閱讀得到心靈的安慰,也是不少人日常壓力和感情抒發的管道,所以不需要禁止閱讀,不過部分小說露骨的性愛描寫和愛情意識型態,對少女少男容易造成交友或戀愛觀念上的困擾。
至於偶像劇的老梗愛情模式,不同於羅曼史小說的內容模式。首先,以高富帥+白癡女、兩女一男或者兩男一女勾勒出整部戲的主角架構;第二,女主角的特質,分別是歇斯底里、中二沒腦子、苦大仇深;第三,男主角莫名其妙地愛上女主角;第四,女性低自尊、女性的魅力始終等待著男性的承認;第五,強化愛情戰利品;第六,加入愛恨情仇;第七,女主角收穫愛情歸因於運氣。
例如,女主角明明喜歡男主角,男主角愛了女主角,卻不得承認這一件事,於是兩方面的情緒非常的糾結纏綿,明明可以直接問對方,卻因為一些意外事故考驗著彼此的感覺,像是出了意外受傷車禍被撞等等,不然就是雙方的背景太過懸殊,一方父母極力反對,還有第三者的出現。種種的考驗來讓這段感情刻骨銘心,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不能在一起,要搞得的多悲傷就有多悲傷,多辛苦就有多辛苦,最好經歷生離死別。
此外,在一切講求CQ(Cliché Quotient,老梗指數)的韓劇市場裡,男主角是多金帥氣的總裁、小開、集團接班人、明星之類,而女主角卻過著單純生活的傻氣可愛女,亦是集團旗下當一個很小很小的職員。
男女主角相遇方式解析:男主角在偶然中發生小意外卻被她的天然呆連續出包而留下印象、男主角的跑車不小心撞到她的腳踏車、男主角隱瞞身分去當小職員,認識了認真工作的她。
第二重要橋段是男主角買一棟別墅,結果發現那本來是她家,而且是過世的父母留下的唯一遺產,她也不知為何會被賣給他,他只好讓她住下來,或者讓她當女傭,或者他住在她隔壁。還有,男主角可能會有兩位身分地位相當的摯友,千金女友、一起長大的哥們。
第四個重要橋段是女主角會因為喝醉或是男主角喝醉兩個人睡在一起,然後就會在一起。然而,原本的千金女友會受不了自己輸給野丫頭開始瘋狂作梗。緊接著,一起長大的哥們從小什麼都讓給男主角,這次為了保護她,也開始瘋狂追女主角。最後,男主角識破前女友詭計、解決集團風暴、與哥們公平競爭後,與女主完美大結局。
愛的平等與不平等:浪漫愛的性別分析與轉換
妳/你讀過羅曼史嗎?羅曼史,簡單的說,就是言情小說,套著固定公式的浪漫愛情故事,有翻譯的、也有本土的。在一般的書店中,放羅曼史的區塊,常常是最人聲鼎沸的,中學女生、家庭主婦、粉領上班族,各式各樣的女生在這裡尋找情感/慾的想像與慰藉。
羅曼史的浪漫愛情是將異性戀的慾望法則執行得最徹底的故事。而異性戀的慾望法則,對男人和女人有著完全相反的影響。
對男人而言是:第一,要盡量想辦法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有知識、有權力、有資源、有社會地位的人。第二、慾望那些比自己弱勢、能夠「壓得住」的女人。
女人則是:第一,要提醒自己不能太強,要在生活或工作中留下一些破綻,為男人製造展現雄風的機會。第二,慾望那些學歷、賺錢能力、家世背景都比自己好的男人,因此,異性戀愛情裡容不下有權力、有能力的女人。
所以,異性戀中的慾望法則(男強女弱)把這種壓迫關係浪漫化、情慾化,使女人對於不如意的異性戀關係,有超強的忍受力,而阻礙了女人其他社會角色的發展(張娟芬,1999:54)。
根據專門研究羅曼史的學者琳達.克里斯蒂安—史密斯(Linda Christian-Smith, 1990)更指出, 看似純真浪漫的羅曼史,背後隱藏著男女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因為其存在私人的感情世界中,而不易被察覺。如同當愛情一旦被剪裁、包裝成羅曼史出售,女性就很容易被愛情的幻象所蒙蔽而無法觸及它的真實面貌。
克里斯蒂安—史密斯分析三十四本羅曼史內容,有三種文化主題一再出現在小說的情節當中,分別是浪漫愛符碼、性慾的符碼、愛美的符碼。對於羅曼史的性別迷思,更有人分析其情結模型:女人以忠誠換得幸福、追求異性愛使女人獲得成長及社會認同、二元對立的性與情慾、被合理化的約會強暴等以「男性眼光」為魔鏡的美貌情結(鍾佩怡,2000)。
即使愛情是個人生命內在最深沈的叩問,但同時又幽微細密地佈滿了社會的銘刻。但是,解構異性戀的慾望法則認為,愛情是男性製造出來控制女人的神話。在愛情的偽裝下,女性接受了情人的指令,心甘情願地為對方奉獻。愛情不是兩性平等的催化或成果,而是階層制度的黏著劑。
對女人而言,愛情等於屈服。君不見從童話中的「灰姑娘」到電影「麻雀變鳳凰」都具有一共同的言情敍事結構,即女主角藉由與男主角結合而圓滿自己殘缺的身份認同公式。愛情成為原始匱缺的置換模式,而愛情論述也被窄化為異性戀中心的愛情神話原型。這呼應了克里斯蒂安—史密斯所提及羅曼史小說包含浪漫愛、性慾、與愛美。羅曼史不僅是在某種特殊人際關係中的感受,也包括了異性之間互動的權力模式與關係。
其實,偶而浪漫一下,生活的確會增添一些情趣,浪漫愛的幻想與真實,也總是在我們的情慾生活中擁有一席之地,但是羅曼史中的浪漫愛刻畫,卻是令人不敢恭維,尤其是考量到其中的性別問題時,更是有許多話非說不可。
其中的問題要說清楚、講明白,我們也許才會暮鼓晨鐘的嘆到:原來羅曼史就像是含有塑化劑的毒害,化身為光鮮亮麗的紙杯與波霸奶茶融為一體,使人垂涎三尺,但是喝了一口之後,欲罷不能,性別意識型態的毒害也就隨著飽滿有嚼勁的珍珠浸入讀者的心靈與軀體,一發不可收拾,欲去除這些毒害則大費周章,非一夕可竟其功。
羅曼史這麼有魅力,確實令人憂心。從它的文本中充滿性別偏見與刻版印象的兩性關係與情慾情節,影響著青少年、女形塑性別觀念與行為。然而,與其批評羅曼史,不如換個角度,並且更積極將坊間普受歡迎的羅曼史轉化為性別教育課程的素材,大家一起來,帶上「性別眼鏡」找找看羅曼史裡面有什麼,從羅曼史的典型情節中延伸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討論,包涵:貞操的迷思、美貌神話、身體自主權、性暴力……。
偶像劇與性別歧視
所謂的性別歧視一般是指以下幾種信念或態度:相信某一種性別比其它種性別更優越的信念、相信一個人必定屬於男性或女性的信念、憎恨男性或男性貶抑、憎恨女性或女性貶抑的態度。我們試著從偶像劇的劇本去探究性別歧視的情況是否存在,以及劇情有無符合性別平權之政策。
《無敵珊寶妹》是2008年的一部台灣偶像劇, 由三立電視製作、台視與三立都會台共同播出。故事講述一段賣三寶飯的女生(胡珊寶,由郭采潔飾)和天香樓小開(孫無敵,由張棟樑飾)之間的愛情故事。
胡珊寶,二十四歲,出身燒臘店,從小到大的心願就是談一場甜蜜的戀愛後嫁為人妻,但彷彿受了詛咒一般,小時候情竇初開卻被初戀情人阿明嫌棄 「大力女怪獸」、「油膩的叉燒味」,從此珊寶以自己的力大無窮以及渾身叉燒味為恥,但珊寶不屈不撓,努力藏住叉燒味以及怪力,繼續為愛向前衝,可是她心儀的對象卻總是因為發現她驚人的神力以及滿身的叉燒味而嚇跑。珊寶為此感到極為困擾,一生志願就是讓「廣記」倒閉,從此遠離叉燒,但卻因為被拍了一部《恐怖燒臘店》的影片,被全世界取笑她是平胸鬼,從此珊寶的人生需要克服的困難又多了一項。
孫無敵,二十六歲,《無敵與你的美食約會》節目主持人, 風流倜儻又帥氣,典型的大眾情人加奶油小生,同時又身兼「天香樓」小開。孫無敵雖然是美食鑑賞家卻極少人知道他的廚藝普通,而劇情刻意重視他的能言善道與男性魅力,使得他的節目廣受女性觀眾的支持與喜愛。另外,他瀟灑多金、自視甚高、目中無人,不相信身邊任何人,喜歡自己掌握一切。他以高標準去管束員工,絲毫不為人留情面。加上講究品味、不容妥協。
依循偶像劇制式的套路,由始至終的劇情皆充斥著男、女情愛。而「無敵珊寶妹」無疑有承接電視台前一齣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的使命,如何錦上添花並突圍而出,就有賴劇組一脈相承的創意了。從偶像劇「無敵珊寶妹」中,刻意營造男、女主角處境優劣及地位高低的對比,也意味著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削弱,將助長性別歧視的歪風。即便悖離男女平等的圭臬,導正性別形象的責任似乎更在明星的光環和話題的炒作下,顯得黯淡、落寞。
因此,希望藉由以下的分析,提供重新思考、反省偶像劇中的性別問題的機會。
第一,就『性別刻板印象』來說,逃婚在劇中呈現許多關於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二元觀念,包括強調男性的性能力與生殖能力,甚至在男女性關係中,一再強調男性主導而女性依附的刻板印象。
第二,就『物化女性』而言,逃婚在劇中呈現許多關於女性身體的想像與片面印象,此呈現方式不僅忽略女性做為身體的主體存在,更強化女性做為男性欲望所凝視的角色與身分。
最後,就『醜化同志』來說,逃婚呈現以「異性戀」為主的婚戀關係,對於異性戀以外的婚戀關係,特別是同性戀則以負面、貶抑的方式表達。
結語
從偶像劇中,我們可以見到日常生活中關於性別議題的縮影,這也是我們應該更為謹慎面對與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