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閱「意義的追尋」第二章

    悲慟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感受,學會了解且接受感受的重要性,所以被看見是接納的重要關鍵。悲慟是一塊零評斷的區塊,沒有標準,沒有對錯,是一個沒有確實限期內在感受的過程。
    死者就像缺角的拼圖,再也不能找回,像是回憶中的糖果,這塊缺乏的拼圖像會是你人生中的一道坎。
    我們不需刻意尋回拼圖,我們只要記得它曾經存在,記住曾經完整的美好,接下來就是要學會給予「新」拼圖意義。
    體驗悲慟的過程中,只是對的鑰匙才能打開對的心門,不一定是正面的鼓勵(會過去的...,去了新世界快樂...)使人感到被關心,負面的鼓勵(失去像是烏雲密佈...天塌下來...)也會讓人感覺到關心。想要體恤和關心悲慟者時,對死者的看法不應帶任何先見,只需專注在死亡這件事情上,不應死者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而消滅悲慟的份量,該被看見的悲慟也應當存在。
    痛苦先至,意義隨後
    生命就是不斷的帶來各種痛苦,而我們可以好好細味這份滋味,再去感受生命中其他的美好。迴避損失是有所代價的,看見和被看見痛苦讓身心靈得到慰藉。

    悲慟者的悲慟程度正正可以體驗到自己曾付出的愛有多深,感情有多真誠,即使失去,才能知道愛是多形式的表現。
    我亦看過作為一家之主在失去親人的情緒掙扎,面對別人的悲傷使自我必須堅持保持冷靜且不帶任何情緒。也看過親人看著一個「不會動」的人,面帶冷寞提不起半點勁。看過在床邊呼喊著名字不捨再見。也有冷靜且沈實的面臨失去親人仍能關心別人,道謝別人,而不是處於自我的悲傷之中。這些正是每個人體驗悲慟的不同歷程,有些沒有表現出失落的親人會使人感到擔心,卻無能為力。
    但原來悲慟者也有兩類較為特別的存在:
    (1)延遲性悲慟者總是暫時忽略自己的情緒表現,雖會爆發卻不可期,主要是要找出引爆點才能抒發。
    (2)實務性哀慟者會著眼現實,未能對失去作出悲觀的反射,要是過份關心他們,結果像是對悲傷的悲慟者導向正面,硬要塞給他們相反的想法。
    經歷失去,追思是能夠實體化表現哀傷的形式,一般悲慟是屬於一個人的內在感受,而追思正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讓參與者共同分享這種哀傷。
    死者逝去必定會讓你上一堂課,讓你知道自己在他身上得到過甚麼,你缺乏甚麼樣,可能藉此重新賦上意義,寄託希望。
    記住希望和意義,皆是你能夠改變的!

    2022年02月17日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