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30) 行政院國發會與各部會長官針對2050淨零轉型路徑圖進行記者會報告,姑且不論此路徑圖到底好還是不好,但值得思考的是,那我們要做什麼?
行政院依計畫於三月底前公告大家非常關心的2050淨零轉型路徑圖,也利用昨天實體、線上同步進行記者會說明這個路徑圖的規劃與想法。當然,要從這路徑圖中提出很多論點來說這路徑圖的問題並不困難,但路徑圖的意義如同公司或組織談策略一樣,當經營層經過討論後將目標與現況中間的差距,寫出達成目標要做的事情,那接下來就是執行的問題。所以,回應龔明鑫主委在記者會最後所提的結論 「我們都知道這件事非做不可,那就來看怎麼把事情做好」,以及更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做」。
針對路徑圖,分享三個重點給大家參考:
1.能源與電力仍會是營運的風險,節能可以省錢,也可搭政府淨零轉型政策列車,或許還能取得自願減排的碳權誘因。
路徑圖中對於電力需求的預期可能過於保守,畢竟製造業約佔台灣GDP 35%,地緣政治的切割、供應鏈的區域化,都將會提高台灣對於製造業的占比,再加上國外企業也積極來台設廠或公司,這是台灣好的機會,也是對於電力上的挑戰。圖一為能源與電力的需求預計,對於製造業進行設備汰舊換新、智慧節能管理,對於商業進行燈光與空調節能的改善,這些都是在路徑上的規劃,當企業或組織投入資本支出改善能源使用效率達到減碳時,別忘記諮詢環保署的自願減排方案,把節能後減排的碳權作為額外的誘因。
2.政府政策推動產業資源的移動,這也是企業與組織的機會
圖二為規劃的路徑圖,這也跟記者會上場的部會(國發會、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直接關聯。其中,交通部推運具電氣化 ,市區公車2030全面電動化(難怪鴻海先量產電動公車)、2040年機車與汽車新售車為電動車(鼓勵),經濟日報報導去年2021新車銷售量為44.98萬輛,如果改為電動車將會是相當多的電力需求,而怎麼充電就會是很重要的課題與機會(希望能在停車場無線充電)。綠建築或零碳建築將會是住商這個區塊的節碳要項,新建案會被要求或鼓勵,而現有建築的改善也將會是努力的機會。
3.這是個多面向的轉型,沒有單一方法可以達成淨零目標
MIT與Climate Interactive合作了一套
EnRoads的動態系統模擬工具,用了18項可能的行動做為參數,模擬這些行動後,可以讓氣溫上升狀況減少多少。從模擬中可以發現,沒有單一行動可以達成控制升溫1.5度C的目標,必須多管齊下才行。去年循環台灣基金會倡議
CC4CC (Circular Collab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點出台灣與國際在循環經濟、資源運用能有更多合作,整體性地把每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做好。
最後,為什麼要淨零轉型? 這還是得回歸到氣候變遷,IPCC AR6報告說明,使用化石燃料與過多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溫上升影響全球生態,氣候異常的風險,很可能讓許多人生命與財產受到衝擊,企業運營無法永續。我們個人能做什麼? 我們真的應該想想30年後要留什麼給下一代什麼? (
用剩下的蠟筆) 那現在這些「想要」是必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