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愛玲
分類:華文小說
評價:6/10
秧歌,是慶豐收的歌。但是張愛玲的「秧歌」寫的卻是共產制度下,充滿剝削、飢餓的農村生活。
全文圍繞著「餓」字,對於身處豐衣足食的現代人來說,書中的生活難以想像,更別說同理了。在毛主席的高壓統治下,沒有人敢說生活不好、政策不好,我想是因為人類畏懼死亡的天性,因為畏懼死亡,所以乾脆以偶像式崇拜、讚美領導人等方式自我麻醉。久而久之成為一種風氣,代代相傳,便成了中國共產社會的特色。政府官員口口聲聲說政府屬於人民、糧食是共同努力的成果,卻不願給人民充分的自由、不願讓人民享有應得的權益、甚至不準人民吃太好......。好不容易收成量上升,但政府的低價收購卻讓此成為一個不幸,生活水準比起往常下降許多,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共產黨所承諾的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的生活嗎?
「古老的石磨「咕呀、咕呀」響著,緩慢重拙的,幾乎是痛苦的。那是地球在他的軸心上轉動的聲音⋯⋯悠長歲月的推移。」
最後以人民在廣場上扭秧歌作結,是本書最大的諷刺,秧歌意味著豐收,但人民仍然挨餓受凍、政府仍然自顧自地推行政策,好包裝剝削的事實。百姓雖然心有不滿,但看看金根與月香,被冠上反革命的大帽子,是不會有好結局的。於是百姓仍舊將笑臉掛起,歌舞昇平。
「但是在那龐大的天空下,那鑼聲就像是用布蒙著似的,聲音發不出來,聽上去異常微弱。」
雖然是以描寫共產社會的生活為主,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金根(男主角)與月香(女主角)的愛情。他們的愛是含蓄且崇高的。生活條件將愛情的包裝紙一層一層地剝下,不再有轟轟烈烈的摩擦與火花,只剩下最純淨、最原始的,愛的本質,我也說不太清楚那些確切的名詞,但是讀著讀著,你會突然頓悟:啊,這是愛啊!
廣義來說,
我認為愛是細微的,常隱藏在生活的大小事中,他不像夢想與熱情,有著大把被日常瑣碎消滅的機會。因為它不容易發現,也就更不容易被改變。
如果人間有什麼必須珍惜的事物,我想那小小的,愛的本質,是其中之一。造物者是公平的,每個人都能夠付出愛與被愛。愛沒有範圍與數量的限制,完全能依自己的意志給予,人們都明白愛取之不盡的道理,也當然不會吝嗇給予,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大方給予愛的人,我很喜歡自己的這個部分。
我有時候會想談一場遠距離戀愛,跟家人、跟愛人、跟朋友都好,想看看自己的愛,究竟能跨越多少個時區。
「活著如此,死又何懼?這就是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