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你是哪一種寫作者?|文學勇者創作原力分析(下)

還記得自己的寫作初衷嗎?至今支持你寫下去的動力,又是什麼呢?
這個單元介紹四位冰塊世界裡常駐的文學勇者:他們的創作原動力,以及招式類型。以下何者跟你的特質最相近呢?
昔往掘井者 袁哲生
昔往掘井者 袁哲生
原力:對死生的深情凝視。在終將孤絕的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回頭望,用文字探視心靈深處放不下的人、事。
招式:時光讀取幻化術。挖掘昔日光影,在彷若老照片的朦朧定格中,透過文字,讓回憶再次甦醒於情感與詩意。
人境流浪者 李修文
原力:寫下一些人活著的苦難與尊嚴,就像寫下自己的。走過千山萬水,與不同人相遇,從他們生活的姿態映照自己內心尚未泯滅的那些希望,與美善。
招式:引人入勝。別出心裁的留白技法,吸引讀者一步一步,深入人物的處境裡去。且善於引用他人文句、畫龍點睛。
一方神馳者 佩索亞 (Fernando Pessoa)
原力:用寫作,可以成為他者;用思想,可以飛躍時空。佩索亞在他平凡小職員的人生劇本裡,思索人活著除了追求安穩,還能追求什麼?除了成為自己,還能是什麼?透過寫作,他不再只是辦公的機器,更成為書寫人類心靈奇觀的旅行者。 招式:對照多重自我的勇氣。許多詩人、哲人也有富足的想像、感受、思辨力,但鮮少人能夠堅持不提出確論,因而誠實刻畫出人類矛盾、分裂、游疑的心靈實景
意識喚醒者 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原力:喚醒、再現心靈深處的感動。同樣是「追憶逝水年華」,袁哲生對抗的是活著(死著)的巨大孤寂感;普魯斯特則是欲喚醒那些:並未真正遺忘的、沉睡在意識深處的感動。 招式:把腳踏進同一條河的秘密:聯覺法。普魯斯特發現,欲喚醒曾經的感動,僅透過理性思索,是行不通的:忘卻的想不起來、記得的無法再現。而感動,實屬無意識層次,必須靠聯覺喚起。
相信,無論你寫作的類型是不是文學,應該都能感受到:持續敲打鍵盤、發表,是個反覆自我質疑、又反覆被想寫的原力推著走的過程。這種專屬寫作的自虐甘苦,是我們共同擁有,也是這些勇者們擁有的。細讀一本喜歡的作家作品,就像偕同作戰踏上旅途一般,令書寫不再孤單。希望藉此,也帶給大家一些勇者能量。
對後兩位勇者的文章有興趣的,可繼續閱讀下文();想看前兩位勇者,請點選連結:回顧(上)集
「我遊歷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一方神馳者 佩索亞
原力: 費爾南多 ‧ 佩索亞(Fernando Pessoa)在他平凡的小職員人生裡,用寫作成為他者,透過思想飛躍時空。人活著畢竟,追求安穩是必須的,卻又不足夠;就像能真正做自己已經很好了,卻依然會想像另一種人生。
你也是因此提筆寫作的嗎?
佩索亞成年之後,就幾乎沒有離開里斯本了,但他透過卓越的想像、洞察、思辨力,讓終日在辦公桌與書桌來回的他,擁有比他人更寬廣的心靈世界:
有些人航遊了每一個大洋,但很少航遊他自己的單調。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遙遠。我見過的高山多於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過的城市多於已經建起來的城市。我渡過的大河在一個不可能的世界裡奔流不息...... 如果旅行的話,我只能找到一個模糊不清的複製品,它複製著我無須旅行就已經看見了的東西。
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
越過一道郊區牆界以後對那邊鄉村的一瞥,也許比另一個整整的一次旅行,還要給我更多強烈的自由之感。
看到這裡,如果以為佩索亞如他所寫的那樣自足自滿,就可惜了。再來看看他有一天提早下班的心得:
一個人通常的時間表若有任何改變,會給人的精神注入一種悚然的新奇,一種稍感不安的愉快。一個人依照常規在六點鐘下班,如果有一天偶爾在五點鐘下班,便會立刻體驗到一種頭腦輕鬆,但幾乎就在同時,他也會感到自己處在痛苦的邊緣,完全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昨天,我有一些公事需要外出,四點鐘離開辦公室,到五點鐘已經辦理完畢。我還不習慣在這個時候置身於大街上,於是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異樣的城市。緩緩的陽光落在我熟悉的鋪面上,有一種無精打采的甜美。與我的城市相似,尋常路人們像一些夜色降臨之前匆匆離岸的水手。 因為那個時候公司還沒有下班,我急急地趕回去,想證實一下其他雇員的驚訝,因為我已經對他們作過了下班時的道別。回來了?是的,又回來了。與整日相伴的人們為伍,我重新感到自由,只是精神...... 處於一種回了窩的狀態,就是說,回到了一個人沒有感覺的地方
矛盾嗎?到底是待在原處心靈旅行好?還是離開這個讓人沒有感覺的窩好呢?
招式:對照多重自我的勇氣。
其實這些矛盾,比起多數告訴我們確論的作品,更貼合我們日常真實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幾乎任何情況下,我都能輕鬆拾起、翻閱這本書,心靈也得到了某種休息。這裡面沒有真理,只有詩人秉持著誠實之眼、與自我對峙的勇氣,所刻畫的心靈實景。
是的,他還是個詩人。
僅用這兩篇,無法涵蓋他《惶然錄》這本仿日記體代表作的內容,更無法一併介紹他的詩作,但至少展示他所書寫的,是心靈世界的面面觀;就連作者署名,用的也是化名——他用不同面向的自己寫作不同的作品。(一如他用想像擴展了每天生活的那條街,以「不同假想人格」化名寫作,也是他將「有限」人生擴展出不同面向的方法。)
而我遇見他的詩,是一個有些夢幻的故事,希望下次有機會分享。
「那些形態、香味和色彩所造 成的印象,迫使我非要去看一 眼藏在它們背後的東西不可」

意識喚醒者 普魯斯特

(登入 Premium 可繼續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閱讀是私密的,像日記。 我愛看喜歡的作者談他看些什麼書、什麼心得,有時候這樣的文章比去翻作者讀的那本書還有意思,即便存在誤讀,也不失美好;但不少作者也說過,越是好的東西,有時越難以啟齒,原因很多,不完全是不願與人共享,有時候是太貼近自己靈魂的核心,比裸體還要坦露,想寫又不自在。 所以,先在這樣半開放的專題之下,試試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