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代幣經濟學(Tokenomics)是由代幣(Token)和經濟學(Economics)組合而成的詞,它的基礎就是供需法則:
- 代幣供給量 需求量,代幣價值減少
- 代幣供給量 需求量,代幣價值增加
以比特幣為例,雖然比特幣每年都會透過挖礦增加供給量,但由於減半機制,增加的供給量會越來越少,再加上現實支援比特幣的商家越來越多,需求量成長 供應量成長,使得比特幣價值增加。
代幣經濟是評斷一個項目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出項目方是如何透過控制代幣的供給和需求來達成持續性發展。
接下來就來聊聊代幣經濟的幾項評估重點:
- 供給量
- 市值
- 代幣通膨&通縮
- 代幣分配&解鎖期
- 用途
- 激勵機制
- 代幣價值關聯性
- 信心程度
供給量
- 代幣供給量通常是衡量代幣的第一指標,其中包括:
- 流通供給量:市場上流通的代幣量
- 最大供給量:代幣供給量上限,Ex: 比特幣上限2,100萬顆
- 總供給量:(已發行的代幣數量-已損毀的代幣數量),即目前存在的代幣總量
幣須知道💡:
最大供給量 總供給量:代幣尚未產生/發放完畢,未來產生新幣會帶來通膨, 可能對幣價造成壓力。
最大供給量 = 總供給量:代幣已全數產生/發放完畢。
流通供給量 = 總供給量:目前存在的代幣都在市場流通。
流通供給量 ≠ 總供給量:有質押機制或內部人員、機構等早期投資者鎖倉期尚未 到。
Gas Fee幣別無最大供給量:通常作為Gas Fee的幣不會有最大供給量,否則未 來可能因Gas Fee 過高而失去用戶。
市值
市值是衡量代幣市場大小的指標,代表有多少資金在這個代幣中,而另一個常用指標為完全稀釋估值,讓我們底下的公式來區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吧。
市值(MC): (幣價 * 流通供給量)
幣須知道💡:
完全稀釋估值(FDV): (幣價 * 最大供給量)
市值反應需求面:當需求量上升,促使幣價上漲,使得市值一同上升。
(市值÷完全稀釋估值): 若數值過大,代表市場上很多幣是鎖倉狀態或尚未挖 出,待鎖倉期過後,可能引發龐大賣壓。
分配狀況&解鎖期
項目方發行代幣時會對代幣進行分配,分配標的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 團隊成員:作為團隊成員的獎勵
- 私下募資:提供早期投資者投資
- 顧問:作為顧問獎勵
- 空投:作為行銷獎勵
- 獎勵池:提供質押挖礦獎勵
- 儲備池:維持幣價的保險措施
- 公開發售:提供在市場交易
通常分配給團隊成員、早期投資機構、顧問會要求鎖倉,以防代幣公開在市場時的暴力拋售。
幣須知道💡:
代幣集中程度:觀察代幣集中的狀況(可透過區塊鏈瀏覽器查詢),若代幣過 度集中於幾個大戶,可能會因為大戶拋售造成幣價快速下跌。
解鎖期拋壓:通常過解鎖期會引起早期持幣者拋售代幣。
解鎖期與Roadmap時間對照:觀察解鎖期與Roadmap時程,若在升級前解 鎖,早期持幣者很可能在升級消息帶來的暴漲中 拋售,進而帶來賣壓。
代幣通膨&通縮
隨著代幣解鎖或挖礦,市場上流通的代幣數量上升,使得代幣價值被稀釋,即產生代幣通膨。反之,代幣燒毀或項目方回購,市場流通代幣量降低,代幣價值提升,即產生代幣通縮。
幣須知道💡:
通膨程度:觀察代幣增發及解鎖速度。
通縮程度:觀察代幣燒毀及回購速度。
真實通膨/通縮程度: (通膨程度-通縮程度)
代幣用途
項目方發行代幣通常會有其用途,常見的用途如下:
- Gas Fee:使用區塊鏈資源的手續費
- 遊戲代幣:遊戲中使用
- 支付:購買現實/虛擬世界物品
- 治理:擁有項目方的決策投票權
- 質押:取得獎勵
幣須知道💡:
因項目而異:每個項目都有其代幣發展用途,評估標準不一,通常項目生態系 龐大, 且代幣用途多元,代幣需求量通常很可觀。
激勵機制
通常代幣要維持高需求量,需要透過激勵機制來達成,常見的激勵機制如下:
- 質押獎勵: 讓用戶質押代幣賺取收入
- 流動性挖礦:讓用戶提供流動性賺取收入
- 空投:送用戶代幣
幣須知道💡:
利益與需求正相關:通常有利可圖會帶來需求量,所以擁有良好激勵機制,會 使得代幣需求量提升。
代幣價值關聯性
代幣關聯價值性是指項目方的產品/服務發展與代幣的關聯度,若項目的產品/服務和發行的代幣無直接關係,即使項目產品再怎麼優質,都無法有效推升代幣價值。
幣須知道💡:
DYOR: 詳讀項目解決的痛點及方法,並理解與代幣的關聯性。
信心程度
代幣持有者的信心程度提升,通常伴隨著代幣需求量上升。
以比特幣為例,由於大多數人相信比特幣就是虛擬世界的黃金,因此對其產生極大的信心,使得比特幣幣價持續上升。
幣須知道💡:
網路/社群: 可透過觀察網路上的評論、項目方社群來感受持幣者的持幣心態, 是短期套利者居多?亦或者是長期看好這個項目居多?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