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練習題-培養被拒絕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兒童:「媽媽~我想要那個小朋友的波力車車」(說完直接搶別人玩具)
父母:「不行!那是別人的…」
兒童:「可是我就是想要嘛!!!(崩潰大哭)」
父母:搶別人的東西你還哭!?算了不要玩了,我們回家!
  當孩子日漸成長並進入團體,與同儕遊戲的機會變多時,即使懵懵懂懂玩具共享、輪流遊戲等概念,但對物品的「所有權」及界限的理解仍有限。另外,主動提出詢問(如:「可以一起玩嗎」)還伴隨著被拒絕的可能。爸媽們想幫忙,又怎麼在介入但不過度涉入的前提下協助呢?
1. 別急著處理孩子,先對自己的情緒了然:看見孩子被同伴拒絕,小嘴嘟起甚至放聲哭鬧時,爸媽心中想必也備受煎熬(既不願孩子面對被拒絕的尷尬或失落,又對孩子哭泣憤怒的反應難以招架...又或者爸媽已經心累)。由於孩子在情緒中往往喪失自我控制能力,這時更需要外在力量的引導,家長的情緒保持平穩便相當重要,如能先心平氣和地觀察事情發生經過、看看孩子被拒絕時如何反應,也有助於和孩子一起面對被拒絕的過程及感受。
2. 情緒同理但不說理:在面對孩子的挫折等情緒反應時,請先「肯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協助辨識情緒(例如:「很生氣、傷心、很委屈等」),並用同理心引導,讓孩子能透過適當的言語表達,一方面可以練習用正確的語彙表達感受,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理解自己不因生氣哭泣等情緒而被批評責備,並感到安全與接納。當孩子將「被拒絕」的傷害說出來,差不多也完成了「直接處理被拒絕」的過程。例如,家長可以說「我知道別人不借你玩波力車讓你好生氣、傷心」、「你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丟東西/破壞環境等,你可以去旁邊休息一下,讓自己的感覺好受點,我會陪著你」,也可適時搭配輕拍擁抱等肢體接觸的安撫。
3. 撲滅情緒大火:有的孩子在遭受拒絕後會惱怒且明顯失去控制,再讓他自己調適情緒會非常困難,這時就需要幫助孩子重新整理內在狀態,直接提供一些結構、儀式化的策略安撫情緒,例如「你已經哭了好久,媽媽感覺你好辛苦,想帶你去別的地方走走」、「會不會好累,我們先把鼻涕擦擦、喝口水吧」,透過轉移注意力的過程讓孩子重新找回控制感。
4. 討論被拒絕的原因:當孩子逐漸恢復成平時的樣子,也能簡單回應問題和描述事情時,鼓勵孩子
(1)把被拒絕的情緒感受說出來(註:對不善表達的孩子,家長可先協助命名情緒感受,如「剛剛他不借你玩具,一定很難過吧」,讓孩子能掌握情緒表達的方向),
(2)分辨事實(如:有些孩子僅因對方不和自己玩就認為被對方討厭),
(3)討論被拒絕的原因(如:互動時太害羞、沒有注意對方發出「不要」的訊息而停止),
(4)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該怎麼辦(「記得上次你和OO也吵架,後來你們怎麼和好的」)。家長也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孩子學習聆聽並發現到爸媽確實了解自己的感受,甚至將爸媽的處理方式當作一個參考。
5. 穩固孩子的"自我概念":有的孩子在被拒絕時會不自主地順從對方並滿足其要求,以避免再次被拒絕。我們都知道,過度順從與迎合他人並非適當的社交方式,且孩子也會失去磨練社交判斷、邏輯思考的機會,但在迎合與「隨和」之間的很難清楚具體向孩子說明;我們能做的,是向孩子傳達「在配合對方的要求時,不讓自己的心裡不舒服」,肯定孩子的情緒感受、欣賞孩子獨特性、尊重孩子看待事物的眼光,藉以提升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年紀越長、越重視同儕關係時,因應「被拒絕」的情緒對孩子培養情商就越重要,當我們與孩子開始踏出第一步時,自己也會先變得更成熟,並一起培養「被拒絕」的勇氣。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魏敬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家工作或許比在職場來得工時較彈性,可自由規劃工作排程,且不需要通勤,也能減少與同事間不必要的社交互動。當這些生活條件即將被剝奪,並感到煩躁、憂鬱、倦怠、效率變差、與人疏離等感受時,或許可以在復工前、工作期間做一些準備與因應,減輕工作型態變動的影響。
  各位爸媽們,在疫情持續且停課時間延長的日子裡,大家都還好嗎?想先跟各位說聲:辛苦了。當孩子們在家學習、遊戲,手足間的相處時光變長,有沒有覺得互相計較、一言不合就衝突的情形變多了呢?以下有幾點衝突處理的原則,供各位爸媽參考
  對家有二寶(以上)的爸媽們來說,手足關係的培養是一大課題...   手足的日常相處中,為了維護手足情誼的發展,也為了守護家庭的和諧,有些原則可以大致掌握...
  在家工作或許比在職場來得工時較彈性,可自由規劃工作排程,且不需要通勤,也能減少與同事間不必要的社交互動。當這些生活條件即將被剝奪,並感到煩躁、憂鬱、倦怠、效率變差、與人疏離等感受時,或許可以在復工前、工作期間做一些準備與因應,減輕工作型態變動的影響。
  各位爸媽們,在疫情持續且停課時間延長的日子裡,大家都還好嗎?想先跟各位說聲:辛苦了。當孩子們在家學習、遊戲,手足間的相處時光變長,有沒有覺得互相計較、一言不合就衝突的情形變多了呢?以下有幾點衝突處理的原則,供各位爸媽參考
  對家有二寶(以上)的爸媽們來說,手足關係的培養是一大課題...   手足的日常相處中,為了維護手足情誼的發展,也為了守護家庭的和諧,有些原則可以大致掌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朋友無論年紀多小,都有自己的感受,在無法清楚表達的情況下,自己和大人雙方想必都很難受,尤其是在對話中不論如何嘗試都只得到「不要」否定詞,那樣的挫折、無力感即便是一旁的我也強烈地感受到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當孩子被排擠或被孤立時,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種情況呢?本文探討了孩子被排擠的原因,包括太自我中心、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遇到問題不會解決等問題,以及父母應該避免的NG行為和處理排擠問題的4個流程。最後,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並且如何與他人相處。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7歲大小兒,那天回家,抱著媽媽大哭,說再也不要去籃球隊練習了。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霸總才把事情説清楚: 小兒習慣與好友甲一起玩,但是好友甲執意要和某群男同學玩在一起,這群男孩裏,有2個馬丁,不知爲何,不願意小兒跟他們一起玩,於是開始各種“抗拒”行爲,從威脅,偷打,推人害小兒跌倒,從休息時間,到籃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朋友無論年紀多小,都有自己的感受,在無法清楚表達的情況下,自己和大人雙方想必都很難受,尤其是在對話中不論如何嘗試都只得到「不要」否定詞,那樣的挫折、無力感即便是一旁的我也強烈地感受到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當孩子被排擠或被孤立時,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種情況呢?本文探討了孩子被排擠的原因,包括太自我中心、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遇到問題不會解決等問題,以及父母應該避免的NG行為和處理排擠問題的4個流程。最後,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並且如何與他人相處。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7歲大小兒,那天回家,抱著媽媽大哭,說再也不要去籃球隊練習了。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霸總才把事情説清楚: 小兒習慣與好友甲一起玩,但是好友甲執意要和某群男同學玩在一起,這群男孩裏,有2個馬丁,不知爲何,不願意小兒跟他們一起玩,於是開始各種“抗拒”行爲,從威脅,偷打,推人害小兒跌倒,從休息時間,到籃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