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鍵盤式關心,與人更深地連結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文:邱馨儀心理師

圖:Photo by Ball Park Brand on Unsplash

我們都曾拜社群媒體發達之賜,與許久不見的朋友重新聯繫上;隨手一滑便能大略知曉朋友們最近去了哪裡、吃了什麼、心情如何、關心哪些時事議題;有時間的話回覆幾句,似乎就跟人有了互動;甚至還會被提醒朋友的生日快到了,記得送上祝福。社群媒體簡直是個人人際關係管理的小秘書,協助我們與他人維持關係。

只是,#社群媒體似乎使我們更容易廣泛聯繫卻更難深層連結,而人與人要能感覺不孤單被滋養,是需要深層連結的。我認為的深層連結不一定得常常在一起,但是彼此的互動能夠真實地表達情感,述說自己在意的人事物,不只報喜,還能報憂,直白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可是社群媒體發展至今,寫文的風氣一直偏向要正面、光明、高尚大,在社群發文好像成了成功人生的競賽,即便寫失敗淒慘,也要比誰寫的好笑、Kuso、吸睛。

我也發現,在社群媒體上若有朋友發文顯示心情低落,下方總有許多人回覆:「加油」、「抱抱」、「辛苦了」,可我總會想,如果是點頭之交也罷,但若是熟悉的朋友,回覆完然後呢?會有人進一步打電話或寫信過去聊聊,甚至持續關心陪伴嗎?

回覆一句「加油」、「抱抱」、「辛苦了」比較像是一種聯繫、單向的互動,表達我知道了你的狀態;關心陪伴則需要先放下自己手邊的事,專心聆聽再給予適當的回應。除了情緒的安慰,有時甚至會一起討論想辦法,比較是有來有往的互動,雖然更勞心費力也更麻煩,但會使彼此更深地連結,更受滋養。

無意間發現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朋友不用社群媒體,甚至沒有註冊帳號,這在我們這世代可說是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可是她的人際網絡依然四通八達,她說:「如果是真的想找我、關心我,一定可以找得到我,我比較喜歡真實的互動。」而她也的確很常主動打電話或是面對面傳達關心。

於是,我決定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如果認為對方有需要,如果確認對方不感覺被干擾,自己也行有餘力,就不要只停留在鍵盤式關心。

有一回看見朋友發文的狀態不太對勁兒,我打了電話過去聊一聊;她的生日到了,不只在群組貼個生日快樂圖,也打了電話過去祝福與關心近況。接到我的電話時,她感覺有些驚訝與害羞,但在述說、聆聽與回應之間,感覺彼此都更放鬆也更靠近了。

在社群媒體無比發達的現代,人們卻越來越寂寞孤立,甚至引發憂鬱,大概是我們身心內建的依附系統不滿足於淺層的聯繫,而需要深層的連結。讓我們不怕麻煩地超越鍵盤式關心,與人更深地連結,滋養自己也滋養別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成材不成癮的沙龍
4會員
28內容數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