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次金馬以後,覺得比較喜歡的紀錄短片是《庭中有奇樹》跟《一邊星星一邊海浪》,其中又更喜歡《庭中有奇樹》一些。
因為畢製的關係,所以也開始嘗試拍攝自己的紀錄片,之前學校作業也拍了一些,不過都挺失敗的,過去做的東西常常讓我覺得很多時候是非常仰賴於片中主角的言談,畢竟話語和聲音總是能夠快速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故事與價值觀,而那往往也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但在庭中有奇樹片裡,去除了所有的訪談內容,而選擇了一個極致的方式呈現,映後導演說其實這些居民講了很多,但他認為他無法處理,所以就只是保留下他們說完話以後的沈默與凝視,對我而言,那正是最衝擊的力量來源,畢竟作為台灣社會裡的邊緣族群,那被剝奪的話語權不正是他們現在的處境,而作為觀眾的你我,又期待聽到些什麼,那些生命經歷對於觀看者而言究竟能夠起什麼作用,帶來什麼影響。
回家拍攝的那兩個月,也獲得了一些神奇的體悟,拿起攝影機錄影以後,發覺過去記憶裡停滯的時間好像因此而動了起來,原本的老房子在拍完沒多久被拆了、有人老了去世了、小時候會去的地方如今雜草叢生、以前家裡養羊的地方現在也只看得到一片的銀合歡,那些被放在角落的記憶好像都被召喚回來,可是同時也已經不復存在,影像伴隨著死亡這件事情又再一次深刻的體會到。
而《庭中有奇樹》的結尾上的,有關於城中城大火奪取許多居民性命的說明字卡,加上畫面裡那些破敗、險峻的環境、居民們的不堪,都似乎在說著逝去和遺忘。拍攝結束後的兩個月火災發生,使得那像是某種預言,讓那個不被注目的地方的時間滾動了起來,加速了那凋亡的來到,我想也許有某種程度上的痛苦是來自於此,要如何說這件事,又要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憤慨,那些直勾勾盯著鏡頭看的眼神,老先生的走訪,都好像在表達,你看我們在這裡,這裡是我生活的地方,你看一切就是這樣,不需要多說些什麼,沒有掩飾與偽裝,如果說某些評論裡對於片中所謂的調度安排深感厭惡,並認為有失「紀錄」價值的話,其實那不過也只是最基本、最無傷大雅的操弄,導演沒有假借紀錄之名義,端上各種火災新聞畫面來博取眼淚,也沒有用哀戚的口白對人說話,在我看來最起碼已經能夠感受到他對於這個地方、這些居民的真誠和細膩,況且即使沒有這場大火,我都能夠從影像裡感受到那無以名狀的力量。
最後引用廖克發導演提及過的話,我們不要再假裝或只選擇看見那些美好的面向,如果在這過程中有感到一絲的痛苦與無力,請好好的正視與感受,它們一直都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