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德國,一個夏天延續的童話(一)

前幾天看到朋友寫了她的世界盃記憶,內心為之一震,驚覺自己怎麼沒想過要好好記錄這件事,它是那樣重大地影響了我成長的路程。
時光要倒回2010年的夏天(老派起手式),小學六年級的我閒來無事、轉著電視,偶然間轉到世足,我猜是德國對英格蘭的16強賽吧?那時鏡頭出現了Podolski的身影,好像正在從容地盤球,我根本不知道他誰、也完全看不懂足球,更不知為何受到吸引,莫名想看他踢完整場比賽,所以記下他的球衣號碼與名字,默默地看完人生中第一場足球賽,就是這麼個花痴的開端。
吸引我開始看足球的球員,Lukas Podolski。(圖/infobae)
吸引我開始看足球的球員,Lukas Podolski。(圖/infobae
那年德國隊只拿到季軍,但我就此走火入魔,愛上那屆的每個球員,撇除一見鍾情的Poldi及其基友小豬,還有很強的前鋒「K神」、短矮的小隊長拉姆、愛踢口香糖的272、臉太長導致綽號臉哥的赫迪拉、愛衝到中場救火的胖新、表情戲份很多的白穆,還有小火箭、格策、克羅斯、默特薩克⋯⋯,現在一時只想得到這些。
2010年對上烏拉圭的季軍戰,了解到雖敗猶榮的意思。(圖/Bleacherreport
當下像跌入火坑,死命地接觸跟德國隊有關的事物,先從噗浪一起看球的噗友、Facebook上德足粉專的網友開始,胡亂搭訕他們聊了起來,成為一起熬夜的看球好朋友,家人似地一起黑愛著的球員們,在天亮時分又哭又笑。買了幾本足球雜誌、看了足球論壇和一些同人小說,踏進一個全新的、不曾想過的世界。
乳臭未乾的我,第一次見識到運動賽事的魅力——足球的魅力,以那時我的小腦袋來說,覺得足球的節奏似乎不如籃球明快,不像羽球單打獨鬥,要考量的謀略好像比排球再更複雜些。它像寫作似的,需要沈著地思考、耐心地推敲,每個位置的球員都需要恪遵職守,以組織出好的進攻,一旦被逼急亂了陣腳,就等著被破門。同等重要的,還有生理上的耐力與衝勁、能屈能伸的機動性。簡單來說,足球的個性吸引了我,形式簡單,而內涵深沈,即便我對陣型和戰術的了解依然有限。
德國隊球員Mats Hummels。(圖/United Charity
世界盃結束後,因為難忘足球帶給我的熱血,接連看了幾場俱樂部比賽(但不認識的球員太多,不得其門而入於是作罷)和2012歐洲盃,那年最後不敵義大利,但好像是在那時又認識了很棒的球員胡梅。
德國隊帶給我的,已經不只停留在綠茵場上的淚水與汗水。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